父母的这些行为正在消耗孩子对自己的爱,逼着孩子变成“白眼狼”
按理说,父母养育了孩子,每个孩子都应该感恩。
但现实是,总有一些孩子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虽然说,大多数时候,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矛盾没有这么严重,但是不尊重父母的孩子却不少。他们好像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 轻则对父母不理不睬,重则辱骂甚至殴打父母。这样的孩子是越来越多了,他们就像来跟父母讨债一样。
父母把自己全身心地奉献给孩子,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仅不知道感恩,反而变成一个白眼狼。
其实很简单,因为父母已经把孩子的感恩之情消耗光了。
“感恩”是需要消耗资源的
有一句歇后语“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从古至今,很多父母都觉得“老子管儿子,天经地义”。正是出于这种思想,一直以来,古今中外的父母都盛行批评打骂孩子。而作为孩子呢?即使是成年了,老了,父母要批评打骂孩子,孩子也得受着,不能反驳。否则就被视为顶嘴,视为不孝。而假如换了别人对自己批评打骂,颐指气使,早就大嘴巴子抽过去了。
难道说,孩子真的是因为父母生了他们,就只能忍受父母的批评打骂吗?
其实不然,这其中发挥作用的,不是父母生了他们,而是父母养育他们过程中对孩子的“爱”。这“爱”让孩子感恩,让孩子听父母的。
假如一个父母生了孩子,但是没有养育,那么这个父母对孩子批评打骂,孩子会忍着吗?不会的。再或者说,假如父母生了孩子,但是对孩子并不好,经常打骂,只是简单地提供吃喝,那么孩子长大了,父母还是经常的批评打骂他们,孩子是不是更有可能反抗呢?
因此说,父母可以批评打骂,依靠的不是父母生了孩子,而是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投入的感情,也就是对孩子的爱。当爱累积得足够多时,孩子自然会产生一种感恩之心,因此对父母言听计从。但是如果“爱”不够,孩子也就不会对父母有感恩之心,自然对于辱骂甚至殴打父母没有什么愧疚之心。
形象地说,父母跟孩子之间就好像建立了一个情感账户,父母对孩子投入的“爱”越多,这个情感账户中的钱也就越多。而批评打骂是伤害亲子关系之间的感情的,也就是说,每一次批评打骂就相当于从账户中支取。当账户中的“爱”空了之后,父母就无法从中支取了,这时孩子也就会反抗了。
明白这一点,你也就明白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难教育了。
因为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肯定不充足,当他们到了上学年龄后,父母就把他们接到城里之后。这时父母因为学习总是批评指责孩子,也就是说父母会大量的消耗情感账户中的“爱”。“爱”本来就不多,因此很容易就被消耗完,于是父母就会发现,孩子很容易就变得叛逆,不懂得尊重父母。
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不是永久的,它需要消耗资源,而这资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增加“爱”储值的方法
看到这里,肯定有父母说了:我们肯定爱孩子啊,所有的付出还不都是为了孩子?
这里父母对“爱”有一个误区。孩子忍受父母批评打骂消耗的“爱”是他们心中情感账户储存的,而不是父母给予的。换句话说,哪怕父母付出再多的爱,但进入不到孩子的情感账户,那么也都是白费。
就比如说父母逼着孩子做作业,在父母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爱”。但对不起,在孩子眼里这不是“爱”,他们反而认为这是父母在消费他们的“爱”。
那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增加孩子情感账户的储值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孩子能跟父母保持无障碍的情感连接,孩子就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父母本身就是爱孩子,因此一旦情感连接通畅,孩子自然就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换句话说,任何打断这种情感连接的方法,都会影响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哪些行为会阻碍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呢?
行为有很多,比如说不理解孩子,不懂得共情,不信任孩子,对孩子不讲诚信等。归根结底,就是看待问题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会阻碍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反过来说,那这些行为就会增加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情感储值,比如说理解孩子,会跟孩子共情,信任孩子等,也就是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想避免孩子将来不尊重自己,就要学会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