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李咏、金庸辞世随感
思想者札记(ID: swot0101)——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更多阅读,请点击上方标题下的蓝字关注本公众号。为了读者间能更好地交流,特建立“思想者互动群”,感兴趣者可加微信号swot01申请入群,加微信时请注明“入群”。
近日,李咏、金庸辞世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
著名主持人李咏罹患癌症,50岁在美国去世,大家无不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惋惜。李咏主持的多档节目深受观众欢迎,《非常6+1》的场景时常浮现在人们的脑海,有人感叹道:“砸金蛋,砸金蛋,砸了健康就完蛋。”
金庸先生是武侠小说泰斗,94岁辞世,则属于喜寿。金庸(原名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在华人社会流传甚广。金庸小说的侠义在于为国为民,家国情怀,他的多部小说被搬上了银幕,影响了几代人。
对于二人的辞世,特别是对李咏的英年早逝,大家谈论或者感叹最多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感叹生命的短暂,奉劝朋友与家人要关注健康,要好好的活着。健康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人的名声、金钱与地位而变化。许多人由于竞争与工作压力,或者为了别的利益而忽视了健康,过度透支导致未老先衰。
二是“如果死亡必将降临,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如何?”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问题,记得10来岁时,当我第一次意识到人会死的时候,心里的那个隐隐作痛至今难以忘怀。其实,人从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生就是“向死”的过程。
历史上曾有人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如今看来那只能一场白日梦,人的死亡根本无法避免。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用理性的推理详细地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面临死亡,有些人把希望寄托于来生,相信生命的轮回。毫无疑问,这种方式安抚了许多人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在我看来,那就像是绕着死亡白跑了一圈——死亡被否认了,死亡不是最终结局,“死亡”不死。
对待死亡的观点,决定了一个人面对人生一切问题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也是孤单的,我们偶然进入了这个冷漠的宇宙之中,终有一死。而直面死亡,人生反而会丰富起来。直面死亡实际上能驱散愁云,使你心胸开阔,活得更幸福。
蒙田说过,我们的房间应该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的窗户,那会让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面对死亡,正确的方式不应该是恐惧,而应该是感激,感激我们拥有生命。既然我们终将死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呢?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去体验,让生命包含尽可能多的内容,让人生充满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独自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既没有预先设定的人生,也没有最终确定的命运,每个人都有权利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叔本华关于人生选择的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我拥有什么?
追求金钱和财富是无止境的,它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财富就像海水,我们喝得越多,越觉得饥渴。到了最后,我们不但没有控制财富,反而被它们控制了。
(2)我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
名声和财富一样最终会消失殆尽。人生中一半的担心和焦虑来自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我们必须拔出这根“肉中刺”。其实别人的看法不过是幻觉,任何时候都可能改变。
(3)我是谁?
叔本华认为,这才是人生至关重要的问题。你最大的目标应该是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这样,你的思考才不会枯竭,你才会独立,才能拥有品行端正的人生,内心的安静也来源于此。
只有真正领会到人的处境——人的有限性和那短暂的生命之光,我们才能活在当下,享受那份生命的喜悦。尼采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爱你的命运”,意思是说要发挥你的潜能,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成为你自己。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