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真话不真

虹野:真话不真

文/虹野

在人们的印象中,人们的记忆宛若“录像机”一般准确无误,回忆的东西也是准确的、可靠的。即便是有所遗忘,所遗忘的内容亦只是被记录在大脑中,隐藏在潜意识之中,如若需要,亦可以通过催眠等手段把人的记忆进行回放。

而根据华盛顿大学的伊丽莎白∙罗夫斯基(Elizabeth Loftus)的研究,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情时,并不是准确地再现它;相反,回忆是一种对实际发生时间的一种重构。罗夫斯基的研究证明,重构式记忆是你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你回忆某种经历时所出现的遗漏的结果。人的记忆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么稳定,一段时间以后,它们是会调准和改变的。

我们经常见到朋友之间回忆儿时甚至不久前的经历时,都会有很大的出入。更为常见的是有些妻子在和丈夫吵架的时候总是会把过去的不快的事情拿出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但是在重复过程中,过去的记忆被不知不觉的重构了。

甚至在司法机构,目击证人的证词常常前后不一发生偏差,这种偏差有的是因为谎言,而有的则是因为记忆的重构。这种记忆的重构不仅仅影响了记忆理论,也影响了司法、医疗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在现实中,当我们在为“求真话而不得”而苦恼的时候,也有人为“说真话伤人感情”而纠结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再次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真话到底真不真?我们每个人在和他人进行讨论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说真话才得罪人”,却很少注意到由于记忆的重构,我们很难避免我们的回忆都是“事实”,更难避免自己的“真话”是受到他人“诱导”之后的结果。

当然,尽管我们了解到记忆重构,但是我们依然会相信我们的记忆中绝大部分都是真的。如果说来自于“记忆”的“真话”依然具有很强的可信度的话,那么不同的视角得到的记忆却不一定是真的。

我再次提到著名的“盲人摸象”,我相信每一个盲人都说“真话”,那么一定会出现这种状况:一位盲人坚信大象是一堵墙,一位坚信大象是柱子,另一位则坚信大象是扇子,还有一位则坚信大象类似于绳子。而且每一位盲人都认为自己说的是“真话”,但是真话却不真。

或许我们有这么一种经历,我们远远看到一位壮汉,近看却是肥胖大叔。这种视角的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不同,都会使得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产生不同的记忆。

所以说,在我们迷恋“真话”的时候,渴望大家都说“真话”,认为说了“真话”就意味着掌握了“真理”和“事实”,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真话不真”。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