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教育不要陶醉于“培养人才”的虚幻之中
虹野:教育不要陶醉于“培养人才”的虚幻之中
文/虹野
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第一中学校长黄艳提到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她说,有些学校所谓的“励志教育”就是鼓励学生:考上一个像样大学、找一个像样的工作、拿一份像样的薪水、成一个像样的家庭,这“四个像样”只不过是“放羊娃”故事的升级版……
看到这里想到了在农村遇到的一些家长对孩子读书的看法,“随便读一下认识几个字,能考上大学就上,考不上就回来成个家生个娃,然后再出去打工赚钱供娃读书……”
可见,当前的教育仅仅是把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拿到“高”工资——建立个“好”家庭生娃、供娃读书;另一类是“辍学——成家生娃——打工——供娃读书”。
所以说,不仅仅被当前教育所淘汰的学生在重复着“放羊娃的故事”,被“成功”教育为“栋梁”的“好”学生也同样重复着“放羊娃的故事”。
我们的教育以选拔“人才”为教育目的,重复的训练为主要手段,记住封闭的知识为主要方式。我们不会考虑学生的天性是什么,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兴趣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喜欢把孩子塑造成“想象中的人”,我们的好孩子似乎都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然后努力工作赚钱再把自己未来的子女送入学校铸造……
尽管关于“升学教育”的种种弊端被社会各界认识抨击,但是,我们的“升学教育”却喜欢这种“人的分化”的过程,喜欢升学中的“成王败寇”,喜欢通过高考进入到好大学的那种虚幻的成功,沉迷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意淫”之中。却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杜威说“教育即是生长”,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之中,为成长而服务,而非是把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小生命锻造成毫无生机的考试机器,而后再让自己的孩子重复着自己的经历。这个扼杀人的个性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对人的生命的扼杀。当今国人创造力不足已经被社会所诟病,“升学教育”对人的“塑造”可谓是“功不可没”。
我们总是认为教育是在培养人才,高考是在选拔人才,却忽视了人才是需要成长的,每一个人若能充分发展,都是社会中的人才。人才的成长是需要耐心和开放性的体系来容纳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基础教育使得“千生一面”,送进高校的学生几乎一个样;高等教育“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几乎一个样,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怎么能够适应以互联网思维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呢?
当前的教育就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不断的重复着“放羊娃的故事”,不断的在“培养人才”的幻境中“陶醉”,可是却没有真正对这些个小生命正眼相看,只是喜欢在重复中享受“培养多少名校学生”的喜悦。或许只有教育真正对生命敬畏了,我们的课程体系能够充分开放去适应每一个生命的发展,我们的人才或许才可以在社会中不断涌现,而不至于把“放羊娃的故事”不断重演。
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