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与北京文化 | 科举取士 殿试贤良

北京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保和殿,以及天安门、御道等处,都与科举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清朝决定进士录取名次的殿试,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内进行;宣布进士录取名单的传胪仪式,在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太和殿举行;书写着登科进士名单的皇榜,张贴于皇城正门的天安门宫墙之上,宣示中外。这些无不体现着古代中国对科举的重视和推崇。

从历史上看,随着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国家的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由血缘为主到以德才为主的不同阶段,其中出现了如世禄制、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等官员选拔方式。但与以上方式相比,自南北朝酝酿,隋代发端,唐初定制的“科举制度”,因在选拔上更具广泛性、公平性、更有利于阶层流动,可在相当程度上抑制豪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吸收更多人才服务政权,加强国家稳定,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具有生命力的一项伟大创造,其影响散播海外,遍及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并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近现代官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北京国子监太学。(摄影:徐怡涛)

中国正式的科举制度,自唐武德五年(622)定制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终结,经历了约1300年的历程,特别是自宋代以后,科举制度日臻完善,在国家取士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被公认为官员的最佳正途。到明代,科举制度更是登峰造极,明代官场甚至出现了“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院,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现象。官方的极力推崇,使科举在民间深入人心,由此出现了大量追求登科及第、光耀门庭的文化现象,产生了大批相关文化遗产。

与民间对科举的种种重视相比,国家则是将科举提升到国家制度和国家形象的高度。例如,从宋代以来,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各省学官主持的省级考试,乡试中第者称为举人,可赴首都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会试,会试中选者成为贡士,可进入皇宫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依据殿试成绩,贡士被分为三甲:第一甲前三名即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经过殿试考取进士功名的考生,即被称为“天子门生”,从此开启一生的仕途。

保和殿 清朝决定进士录取名次的殿试在保和殿内进行。(摄影:王臧博)

金榜 图为光绪二十年“金榜”(局部),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依据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和二甲前七名次序由皇帝钦定,之后一、二、三甲按成绩排序填写金榜。 (许灵)

对于参加科举的考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出身平民阶层的考生来说,考中进士即可参与国家治理,有机会施展平生所学和人生抱负。登科的进士们如能在未来的仕途中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就可以实现儒家追求的人生价值,享受世人的敬仰,乃至青史留名,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虽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已经落幕,但其深远的影响和在中国历史中留下的印记仍不少。例如,在作为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内,至今依然有许多与科举相关的遗产、遗迹,如国子监、北京孔庙、各省会馆等古代建筑群;又或如府学胡同、贡院东西街等道路名称;再如琉璃厂等因科举士子而兴盛的文化商业街区等,皆因科举而在北京城内留下了影响至今的烙印。但如果我们仅看到这些遗存、遗迹,还尚不足以体现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国家中的重要性和彰显度。

辟雍 北京国子监中有一座坐落于圆形水池中的方形重檐攒尖大殿,名为“辟雍”,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为我国仅存的皇家学宫。乾隆皇帝曾亲临国子监讲学。辟雍大殿与环水构成玉璧状的方圆结合构图,这种建筑规制由来已久,考古发掘的汉代长安城辟雍遗址,即是一处由环水围绕的方形宫殿。古代“璧”通“辟”,辟雍的这种方圆结合构图,可能即源自古代以玉璧沟通天人的寓意,象征皇帝将天道传授予人间,令万民遵从。

实际上,在象征国家正统、体现国家意志的北京中轴线空间序列之上,也有诸多与科举制度紧密相关之处。除了前文提到的故宫最重要的宫殿——太和殿、保和殿,以及天安门、御道等与科举制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外,荣获一甲前三名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获准奉旨从御道出天安门,在北京城内巡回,举行隆重的夸官仪式,以彰显皇帝对科举出身的特殊尊荣,借以激发民间传承耕读家风,鼓舞知识精英投身科举,为国效力。

进士题名碑 北京孔庙内现存元、明、清三代共198通进士题名碑,其中元碑3通、明碑77通、清碑118通,碑身上共镌刻着51624名进士的科次、姓名、籍贯和名次,其中不乏张居正、徐光启、刘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名人,是研究元、明、清三代科举制度和社会历史的珍贵史料。虽然国子监内现存的进士名单并非元、明、清三代进士的全部,如元代一共9次科考,仅存3通题名碑,但国子监内的进士名单仍记载了元、明、清三代600余年科举历史中的绝大多数进士。600年科举,5万多名进士,足见科举之难,进士得来之不易。 (摄影:徐怡涛)

总之,北京中轴线上一系列与科举相关的遗产,都体现着科举的重要性。而散布在全国各地乃至东亚一些国家的文庙、学宫、书院,城市或乡村道路上竖立的进士及第牌坊,民居雕梁画栋上的科举故事,各种地方戏曲唱腔中的才子佳人,乃至中国古代婚礼上模仿状元夸官服饰的新郎服饰等等,则处处体现着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全面且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科举制度遗留下的种种文化遗产和历史印记,去探寻一千多年间的中国以及中国人,触摸国家变革与历史演进的脉动,体会先人执着的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伟大的成就,更可以激励世人,开创更辉煌的文明。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0)

相关推荐

  • 北京的孔庙、南京的夫子庙

     北京孔庙,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成贤街).孔庙紧邻国子监,座落在国子监街,也称成贤街.始建于元大德六年,是元.明.清三个历史朝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又名"先师庙".大门也称& ...

  • 草人文稿:何谓“进士”?

    何谓"进士"? 所谓"进士",就是古代"科举制度"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出来的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的人才.而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 ...

  • 【来稿选粹】胡世瑾|孔庙,国子监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孔庙,国子监 这里说的孔庙,不是曲阜的孔庙,而是北京东城区成贤街上,与国子监比邻的孔庙.孔庙和国子监一样的坐北朝南,隔墙而立,承左庙右学的古制,中有持敬门 ...

  • 科举取士 殿试贤良 徐怡涛

    徐怡涛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北京日报 | 2021年02月16日 . 辟雍 北京国子监中有一座坐落于圆形水池中的方形重檐攒尖大殿,名为"辟雍",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 ...

  •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之科举制度

    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隋朝时,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 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 ...

  • 元朝好不好,用事实说话元朝的行省制度,明...

    元朝好不好,用事实说话 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延续了六百年.元朝人挖的运河,明清用了六百年,甚至明朝用的历法都是元朝的授时历.在基层方面,朱元璋几乎完整的继承了元朝军户和匠籍制度,甚至他还模仿元朝搞了藩 ...

  • 【文史拾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年前写春联,专门写过高中斗方.碰到不少中学生家长,面临中考或高考,要求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         不少孩子,又是承受高考或中考压力.传统的七月上旬,现改为六月上旬,今年已经 ...

  • 在科举取士时代,那才叫“一考定终身”!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前些年高考的时候,大家老爱说一句话:"一考定终身!"因为在那个年代,大学文凭就意味着好的出身,好的工作,而对于普通工人和 ...

  • 宋代科举取士时考卷的糊名法迄今还在采用?

    作者:赵心放 今年初,笔者发表过一篇有关古代科举制度的拙文,文中说道:汉代选拔人才实行的是地方推荐和朝廷征召相结合的察举.征辟制.曹魏时制订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宫人法,作为新的选举制度.隋朝统一全国后 ...

  • 中轴线与北京文化之建筑篇:古都脊梁 灵魂所系

    北京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中轴线是其中最精华的表现,是古都的脊梁与灵魂所系.北京传统中轴线南达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串联着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重城,用跌宕起伏的建筑形象和纵横捭阖的空间气度 ...

  • 中轴线与北京文化之古都脊梁灵魂所系

    北京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中轴线是其中最精华的表现,是古都的脊梁与灵魂所系. 北京传统中轴线南达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串联着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重城,用跌宕起伏的建筑形象和纵横捭阖的空间气 ...

  • 唐代科举选士,为何投谒荐举之风盛行?(上)

    唐代科举选士,为何投谒举荐之风盛行?(上) 文:枯木 我国的科举制度初创于隋代,正式成熟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末,是古代皇权时代所能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遴选形式.广大学子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层,一方面朝廷 ...

  • 中国科举取士的文官制度领先西方千年,最后蜕化成读书做官不务实事

    导读:科举以钻八股死胡同终幕,揭幕时却是敞开平民参与政治大门的高姿态,象征开明与前进.读书登仕受鼓励, 知识分子士人发达为专业化的, 也最被尊重的一层面:于政治上,文人主轴形成而文治主义走向铸定.二十 ...

  • 中轴线与北京文化 | 古都脊梁 灵魂所系

    雪后紫禁城美如画 北京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中轴线是其中最精华的表现,是古都的脊梁与灵魂所系.北京传统中轴线南达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串联着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重城,用跌宕起伏的建筑形象和 ...

  • 明清科举取士的等级5.童生通过府县两级考...

    明清科举取士的等级 5.童生 通过府县两级考试的学子称之为童生,他们是社会中最底层的知识分子,具备基本读写能力,有资格参加院试,但还是属于平民阶层. 4.秀才 通过院试的童生就获得秀才的名号,他们正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