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来看看雄庄村的“滚地龙”
春节期间,各地的庆新春闹元宵民俗活动展得如火如荼,而以舞龙灯最为盛行,群众基础也最广泛。这些民俗活动虽然形式不同,本质却一样,除了祈天敬神之外,还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看客们大饱了眼福。
我看过好多地方的民俗活动,对这些民俗活动心存敬意。但好多年以来,都没有看过家乡的龙灯,因此,当听到村里今年要舞龙灯时,马上迫不及待地赶过去了。
湖塘乡雄庄村的龙灯,又叫“圈龙”、“滚龙”或“滚地龙”。听着这些名字就很特别。“圈龙”,是指龙的结构,每节龙身之间,都有四十到五十个篾圈,用棉麻绳连接,然后用白纸糊在表面,连成一个整体,看起来十分形象。现在,村民为图简便,把篾圈省略掉,换成红布,未免有点可惜。“滚龙”或“滚地龙”则是则是指龙的功用,舞龙时龙头龙身龙尾可以随意滚动,甚至可以倒伏在地而不至于被里面的蜡烛烧着。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漫长岁月中,舞龙时难免发生宗族械斗,为避免龙身被毁,聪明的先辈们便突发奇想,在龙身中的蜡烛座上打主意,把蜡烛座改为铁制的灯座(当地人叫做“脚子”),灯座可活动,无论龙身朝上还是朝下,插在灯座上的蜡烛始终朝上,不至于烧毁龙身。还有更绝的,雄庄的龙灯擎棍也是活动的,取掉插销,就可以把木棍拔出来,随时可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龙身躺卧在地,安然无恙。用完之后,把木棍插回去,又可以随意舞动了。现在舞龙民俗中,发生宗族械斗的情况很少,但雄庄村这种精巧的设计却完好地保留下来,成为龙灯文化中的一个亮点,见证着先辈们的聪明才智。
雄庄村的龙灯,除了上面提到的灯座(脚子)之外,通身都是用篾片制作。因此,虽然体积庞大,重量却相对较轻,舞起来便也灵便得多,十分好看。当然,龙头体型硕大,制作复杂,也相对较重,要吃得几碗饭的壮汉才对付得了。
雄庄村自古有“吃了初七羹,崽里妹子作尿坑”的说法。意思是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早上起来都是打羹吃。吃了羹之后,村里的成年人就要开始下田地干活。因此,雄庄村一般初七晚上就要开始出龙,到初十晚上全村的龙就都出齐了,每个生产队(村民小组)都有一条龙,全村共十一条。十一这天晚上,十一条长龙从祠堂出发,浩浩荡荡来到小学所在地参拜(小学所在地叫堆上庙,是开基祖墓址所在地),然后来到祠堂参拜列祖列宗。十二晚上“上寺下潭”,即参祭华严寺,以及位于潭溪桥附近的逢原书院,这两个地方都是雄庄村传统的重要人文历史建筑。之后到村里头一年生过孩子并捐助龙烛的家庭巡游一遍。十三晚原本要出巡,到雄庄熊氏外迁各分支及祖居地去参游的,以壮大外迁宗族声威,但因为路远,这一习俗逐渐取消,改为在本村祠堂前自由活动。于是,村中族人都会买来烟花爆竹,轮番燃放。十一条长龙在烟花爆竹声以及人们的阵阵喝彩中,上下翻滚,精彩舞动,煞是热闹,只要烟花爆竹不断,舞龙就不会结束。十四晚上,到村里头年新建的房子里参游。十五这晚是重头戏,十一条长龙在祠堂门前集中之后,滚舞一番,和全村人一起闹元宵。然后分别到各生产队(小组)的所有村民家中参游一遍,之后来到村边的土地庙前,舞龙,烧香,燃放爆竹,扯掉龙身上的龙麟。这个过程叫“送信”,意思是祭拜天地四方,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把龙送归天庭。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村里新婚的青年男女,都会跟随到此,抢夺龙尾上吊着的胡萝卜。这个举动不言而喻。“送信”之后,偃旗息鼓,熄掉蜡烛,人衔枚马裹蹄,快速撤回,寓意快点把好运带回家。一年一度的舞龙闹元宵活动宣告结束,春节也宣告结束。
雄庄村的舞龙灯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形式活跃,既有很强的观赏性,也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关于龙的图腾崇拜中,最形象、最深刻,也最具代表性的活态传承。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感情,他们用各种形式的活动表达着对土地的崇拜之情,表达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着对先辈们的感恩、感激之情,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舞龙灯,以及其它一切形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雄庄村的“滚地龙”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看,在丰城乃至更大地域内,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2006年丰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湖塘乡雄庄村的“滚地龙”(“圈龙”)榜上有名,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被永久地保护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