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责任篇》第三十二讲:多元化的迷思

多元化的迷思
“鞋匠,守住你的鞋模吧!”这句老话,至今仍然是金玉良言。一家公司经营事业的种类越少,管理越容易。事业越单纯,人们越容易摸清楚情况。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人都了解本身的工作,也明了工作与成效、工作与组织整体绩效的关系。此外,人们也比较能专注于工作,确认上级的期望,工作成效较易衡量,如有好成绩,也较易得到肯定。
事业越单纯,出毛病的机率越少。反之,事业越复杂,不仅不易找到出毛病的地方,也不容易采取正确补救行动。高复杂性还会产生沟通问题。事业越复杂,管理层级也越多,越需设立更多“协调者”的职位;有越来越多的繁文缛节及程序,以及开不完的会议,决策拖延的情形也越来越常见。
但长久以来很多人深信,在商场上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它们的表现可能优于集中力量于特定领域的企业。这纯粹是一种迷思,与事实恰好相反。
先看看历史上的情况,1950及60年代无疑是多元化最盛行的一段时期,当时,许多人均视之为万灵丹。然而在那个时期,绝大多数成功案例却非多元化企业,遑论“集团企业”了。诸如当时美国的IBM与全录,日本的新力、本田、丰田,欧洲的菲雅特(Fiat)汽车、福斯汽车,英国的皮尔金顿玻璃(Pilkington Glass),以及瑞士的多家制药公司,这些公司都只有一条主要产品线或生产线、一个主要市场,以及一种主要技术,无一例外。瑞典有一家非常成功的制造商亚特拉斯工业公司(Atlas Copco),这家公司只做一种生意:凿穿坚硬的岩石。除了制造业外,其他许多表现出色的企业,它们的特色都是集中经营而非多元化经营。例如美国的席尔斯百货、英国的玛莎百货,以及设在斯德哥尔摩、专营开发瑞典少数主要工业的恩斯奇达银行,均为集中经营的例子。至于设在伦敦的艺术品拍卖机构苏富比(Sotheby),德国的伯图斯曼出版社(Bertelsmann)及美国的普林斯贺尔出版社(Prentice Hall),都只有一项明确的使命、一个经营重心,且只在一个事业领域、一个市场,以及基本上仅在一条产品线上建立及保有卓越的地位。
事实上,1950及60年代的经验指出,高复杂性并不利于商场竞争。高复杂性的企业虽然规模大,资源也多,真正竞争时却敌不过高度专精、能够掌握单一市场或单一技术的小型企业,一再地显露它们的脆弱。至于一些“长期独占市场鳌头”的“明星”企业,也都是能够掌握单一市场或单一技术的公司,如伊斯曼柯达(Eastman Kodak)、通用汽车,以及瑞士的几家制药厂。
当然,时间已经跨了60年,这个原则是否还成立呢?专精于一个市场的柯达已经申请破产保护,并转而成为一家印刷公司,而走向元化的富士却是顺风顺水,这是否说明只有单一技术或单一市场的公司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只是一场赌博呢?

了解柯达的人都知道,早在1975年,他们就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管理层们知道胶卷总有一天会消失,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胶卷一直都是柯达的摇钱树,胶卷的制作成本只有40-50美分,但是能卖4美元,所以柯达很难抛弃高利润的胶卷业务,所以他们一路坚守直到被彻底抛弃。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富士呢?富士胶片公司的全球CEO古森重隆先生曾总结说,作为影像行业的追赶者,他们很早就开始为数码时代的战略转型做准备,在20年前就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尝试进入LED、医疗等领域,在当时的情形下,富士胶片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后来的事实证明富士胶片的转型效果不错,公司规模也没有受影响。

至于为什么富士胶片可以很快转型而柯达没有,我想原因可能是富士胶片在胶卷方面并没有柯达那么成功,当时它只占约30%的市场份额,而柯达占据了近70%的胶卷市场份额。柯达在胶卷领域获得了太大的成功,以至于它觉得不需要做其他方面的尝试了。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古代帝国、公司和个人都是如此,一旦创造出一件美好的事物,机制或者身体内部就会产生一种免疫功能,自动保护它免遭破坏。所以柯达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专业化本身,而是固步自封,没有在专业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就好像我们已经进入到汽车时代,一家马鞭厂仍在研究最好的马鞭一样。富士胶卷的成功亦不是因为多元化之故,而是在专业化的方向上持续探索,不断挖掘自己的核心能力与顾客的关系(互联网的原住民似乎先天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也许是因为顾客的选择变得多元化,因此他们更加关注顾客体验,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
又或者,我们会提到通用电气的成功是多元化的成功,但是不要忘记,在杰克.韦尔奇退休时,通用电气一共有十三个事务部,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导者,其中九个是世界五百强。这是“数一数二”战略、“抛弃战略”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砍掉了25%的企业,削减了10多万份工作,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
顺便提一句,通用电气的这段经历可以追溯至1981年,刚刚开始担任通用电气公司CEO的杰克.韦尔奇来到了德鲁克的家中,德鲁克提出两个问题让韦尔奇思考:“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各项业务中,如果有一项过去没有开展,你今天会开展吗?”“如果答案是不,那你打算怎么处理它呢?”
本书浓缩了德鲁克几十年的知识经验与管理思考,以其简洁的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使命、责任和实务,被誉为“管理的圣经”。
彼得.德鲁克系列读书笔记
持续更新中……
主讲:彭信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0)

相关推荐

  • 富士为别人代工的胶卷,却打败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AGFA VISTA PLUS 200 今天的AgfaPhoto早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AgfaPhoto了,今天对我们来说它只是一串字母而已,现在仅售的几款Agfa胶片:VISTA PLUS 200/4 ...

  • 柯达:从胶卷大王到破产重整

    本报记者/吴清 编者按/ 这是一家百年巨头企业,巅峰时期全球有近15万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着全球相机和胶卷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却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短短10多年间迅速从巅峰滑落, ...

  • 《管理:责任篇》第二十二讲: 草率投资的陷阱

    最近的朋友圈大家都在评论恒大冰泉.2013年年底,地产界大佬恒大吹响了多元化号角,推出了首个跨界快消领域产品--恒大冰泉,计划2014年销售100亿,2016年达到300亿,一时间吸引了媒体和众多人关 ...

  • 《管理:责任篇》第十二讲:从裁员说起

    从裁员说起 刚刚过去的6月2日,东亚银行宣布裁减共约180名员工,裁员人数占该行在香港总员工人数的3.8%.事实上,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近期香港多家机构纷纷传出裁员冻薪新闻.英国维珍航空上月底解雇51名 ...

  • 《管理:实务篇》第三十二讲:致上司的一封信

    致上司的一封信 每个经理人的工作目标,都必须根据他对公司更大部分的成功的贡献来定义:他只是更大部分里的一小部分.区域业务经理的工作目标,应该根据他自己以及他的区域业务人员对整个业务部门的贡献来定义.专 ...

  • 《管理:责任篇》第二十四讲: 给大企业的三条建议

    大企业管理的三条建议 在工作团队盛行的环境下,大企业必须审慎思考经理人的职务.在界定经理人的职务时,大企业不仅应考量经理人的潜在贡献与分派的工作.在制定策略时处的地位,以及在资讯流通过程扮演的角色,也 ...

  • 《管理:责任篇》第十九讲:中型企业的三个类型

    中型企业的管理 在很多方面,中型企业是理想的企业,它兼有小企业和大企业的优点.中型企业的员工相互熟识,容易聚在一起,无须特别费力便很自然地组成工作团队.在这里,人人都应明白自己的工作,也知道上级期待他 ...

  • 《管理:使命篇》第三十二讲:人力资源管理的下一站

    34 海尔正在进行的创客运动把众多的外部专家引入到了海尔内部,大量外部资源的对接为一场全民创客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线员工.U盘式的员工在组织中正发挥着越来越有趣的作用. 人力资源政策仍然认为,在一家公司 ...

  • 《为成果而管理》第三十二讲:我们擅长什么

    阅读: 想了解自己企业的知识是什么,最佳方法是看看自己哪些事做得好.哪些事明显做得不好.如果有另一家企业,管理如我们一样完善,能力与我们相当,却在做类似的事情时一败涂地,这对我们便是特别的启示. (彼 ...

  • 《管理:实务篇》第二十二讲:经理人不是哲学家

    经理人不是哲学家 发展管理阶层及经理人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数十年来我们经历许多管理议题潮流,其中有些令人疑惑.有些充满风险.在管理发展的传道者中,当然不乏江湖术士,但有更多不是因为一时兴起.追逐风潮而投 ...

  • 《管理:实务篇》第十二讲:管理者的五项基本要求

    正直是管理者的基石 经理人可以从对人员的管理中学到某些技巧,例如主持会议或进行面谈的技巧:也可以实施一些有利人才发展的实务.例如经理人与部署关系结构.升迁制度,以及报酬与奖励方面的实务.不过,当所有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