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鲁克》第六讲: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第18)
德鲁克对曰:“专业人员认为,普通人应该并且可以做出努力来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只要能够和同行的少数专业人员沟通就够了,这真是傲慢的自大。即使是在大学或研究所,这样的态度也会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变成无用,使专业人员的知识学问变成卖弄玄虚的手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这段文字是先秦文化中孔子对文与质的阐述,这一哲学概念最初是用在人格的修养评判上,“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未又经加工,朴实淳厚,但易显得粗野,“文”则是指后天习得的文饰,文化的修养,华丽可观,但因缺乏真诚的心意而易流于虚浮。“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绘事后素”论,同样也是谈到文与质的问题。在《论语.八佾篇》第8中,学生子夏请教孔子:“老师,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是什么意思呢?”结果孔子说了四个字:“绘事后素”,意思是“绘一画时,最后才上白色”。这里要补充一点知识,在古代,白色是很贵重的颜色,古人绘画时是先上各种颜色,最后以白色分布其间,使众色呈现出来,也正是在白色的对比下,画面才会多姿多彩起来。对话到此本来已经结束了,结果子夏又说了一句“礼后乎?”意思是“那么,礼是不是后来才产生的呢”,这让孔子非常尺喜,不由的说:“能够给我启发的就是你子夏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诗》了”。
得到了孔子如此的赞赏,这对于子夏来说一定是一生中非常精彩的片段。那么各位看官一定会问,到底在哪里启发到孔子了呢?首先是白色,礼也如同白色一样,是为了使原有的美质展现,而不是另外加上特色的色彩。通常人们以为礼是文饰而忘记了这种文饰的设计是为了适当地表达人性原有的情意与感受。子夏不但联想力强,而且理解十分正确,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赞许。“素”是质,“绘”是文,以文求质,以质载文,二者相得益彰,才是君子风范。
太和元气坊,地址位于曲阜孔庙棂星门和“至圣庙”坊之间,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人际关系的责任
知识工作者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头脑中的知识,知识员工用知识来创造价值,这正是知识工作者与体力工作者的不同之处。现代企业由大量的知识员工组成,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知识领域,然而必须要提防的一个陷阱是,知识本身并不具有生产力,知识只有被运用起来才会具有生产力。而知识工作者却总是容易陷入到这个陷阱中,从而大大高估了自己,殊不知仅有自己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合作者来共事。
如果知识是“质”的话,那么知识员工还需要“文”的配合,因此德鲁克才会说“专业人员认为,普通人应该并且可以做出努力来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只要能够和同行的少数专业人员沟通就够了,这真是傲慢的自大。即使是在大学或研究所,这样的态度也会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变成无用,使专业人员的知识学问变成卖弄玄虚的手段。”在德鲁克眼中,这样的人即使学问再深,也不过是一个“自大的野蛮人”。
在组织中,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喜欢对方,组织是一起工作的地方,即使互相不喜欢,也需要应有的礼貌和尊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合作。另一个重要的事情是,知识员工需要让别人来了解自己,而不是等着让别人来了解自己。知识只有被使用才能具有生产力,成果只有对同事有贡献才有价值。因此,知识员工首先需要思考自己的“质”: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如何做事,我的价值观是什么,特别是我应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是什么,然后,知识员工还需要承担“文”的责任:“谁需要知道这些答案?在工作上,我依靠谁?谁又依靠我?”最后,将这些内容采用对方能够接收的方式,真诚的告诉他们。
总之,知识工作者应该要求与他们共事的人根据知识工作者的优势和工作的方式调整他们的行为。因为组织的基础早已不再是权力,信任日益成为组织存在的基础。信任不意味着每个人都相同的,而是意味着人们可以互相依赖,它的前提是人们彼此了解。因此,知识员工绝对需要承担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同样如此。
主讲:彭信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资深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骐骥资本联合创始人、国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十五年企业管理及创业经历,长期从事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研究与教学。师从国学导师傅佩荣先生,对儒学经典亦有深入研究。培训真诚感人,语言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