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婆娑谁主宰,因空见色色入空

小珠依稀记得,当年友源老师提到过这个问题,小珠向他请教何为主宰,他却没有再多说一句。所以,这个问题也是她有兴趣了解的。

小胖说:“心?是主宰?好像不大对哦!”自己先呵呵笑起来。

轩源道:“自然界中,环境主宰着物种的演化。在灵性的人类,心是人的本体,心产生念,念相当于环境。所以心起之念是否正邪、清明、佛魔……主宰着心是否正、邪、佛、魔……就是玄关一念也。”

“玄关是什么?是起始。起始那一念,是否正念很重要,它决定着你的心所属。老蒲说的起愿、灌注、转化、返还这八字,就已把这个关系与过程讲得很清楚了。”

“我也在'持一咒,问天要’中,把念的端正、不二,放在前头。起一念后,以一念代万念,就算多一善念,也是恶了……”

小珠:“有点抽象……不是心主宰念吗?念不是心产生的吗?”

轩源:“心无善恶,念有善恶。念的善恶就造成你心的环境,在善的环境中,心善。在恶的环境中,心恶,其实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小珠:“这就要求对自己的心念的起灭,有很清晰的自知自觉的能力。如果全由念罩着自己,是没法认知的?”

轩源:“是的!所以这个太极拳,是修正念,念正才能修心。如果说太极拳是哲学拳,或是信仰什么的,还不是究竟。”

小胖托着腮帮子,想了一会,点点头:“这有点感觉了。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心生正念主宰思与行?”

轩源:“有点意思了。那么,人的身体,受大脑指令主宰。大脑为心之器,大脑之主宰为心。那心又是受什么主宰?”

“心受境的主宰,境却是由心生,是心生一个念,此念而致境,境影响着心……比如想发财,心生发财的念,之后的思维行动都往这个方向发展,便要承担由发财而至的利或祸。心起的念要正念,才会对心有正向的引导。心念向善,心的思维,行动都向善。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起一念,持恒。即从有为,进入无为。”

“我和老蒲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回复我说:起念是很重要的!是因!是立场!是神坛!因念而身心开始转化,是果!是能量变化!是肉身显化!会动摇生命的根本。因此,意念是一种抽象于物质的特殊能量,是无形无象无质的信息能量!存心动念很重要!”

小珠:“曾经和蒲师叔讨论过,生命本体对健康疾患伤害是没有好恶的,之所以人会恐惧、担心、厌恶等都是身念产生的一大堆与本体无关的东西……我说没想过对生老病死的恐惧担心,原来是后来派生出来的,本体是该生老病死就生老病死,它本身是不思虑这些的,只是合乎自然。”

“师叔说,心对生老病死苦是坦然的,恐惧的是我们因知识、知见推理出来的念。就像病急乱投医,当再没有医路的时候,人反而放开了。但病人家属却急了,又再打乱了病人的心。这样的结果是病人心死了,身体就垮了。”

“心无生死,有生老病死苦的是念。相信念,生老病死苦则为实为真。不被念所牵,则生老病死苦为虚为幻为妄。现在您这样说,我的理解更进一步了。”

轩源:“是啊!心、或本体是无生死的,有生死的是念,是色身。通过念的正、清,而引导人的思行。这样,打拳或推手,就知道先起什么念,然后全身心实行。现在往往是一有阻碍干扰,就心生恐惧;或见胜利在望,就心生好胜,等等各种杂念丛生,当然产生丢顶抗。”

小胖:“心念专一……这真是不容易的。我们往往起念了都不知道!”

轩源:“听其言,观其行,便可知念起如何,内外是一致的,互为因果的。以一念代万念,得'一’而得天下。一为主宰呀!”

“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多念或杂念。多念即是同时想摸壁,又想轻,又想零…..结果思想负担过重;杂念是在一趟拳里面,前一会想轻,下一会想光,杂念丛生,耗神不已。”

“正确的做法是:一趟拳,一个念。比如起了轻念,一趟拳就由始至终都用这个轻念来打。”

“下一步,每个细胞都在回忆模仿'一念’,实质是全身心参与'一念’状态的修炼。局部力量是有限的,比如一旦分局部虚实,对方就可以避实击虚。如果能全身心聚焦于一种能量状态,则毫无破绽且势不可挡。”

“这'一念’不是我们的主观念,而是'天意’!我们的主观意念,不过是本体,或曰事物本源、老天爷、无极、自然、佛道等等不同说法显现出来的'相’,我们只需要按照'天’的意思去做即可。”

“比如打轻意,就没有必要用大脑去分析'什么是轻?’'怎样才能轻?’'这个动作是不是轻的?’,而是用心去感觉'天’的轻,我们听话模仿照做即可。这样我们就像收音机,与天地至同一频道而共鸣出声,实现'和光同尘’的妙境。”

小胖:“和光同尘,就是明心见性吧……”

轩源:“和光同尘,明心见性,这里有个问题,究竟你是'见性’呢?还是识见?若见与识有分别,我以为:见性,是心处于寂静澄清时观照,照见五蕴皆空(即因缘和合,自性本空)。识见,是我执(以六根攀缘六尘缘生),偏重于大脑思辨,呈妄想,分别,虚幻之诸形相。”

“见性,能见真相。识见,则生幻影。虽两者皆为心用,然而见性之心清明透亮,可直接显示真相。而识见之心,皆有染习之虞,故影示皆为幻相假象。”

“如果从自己有限短暂的生命,说生命有生有死,这该是识见或幻见所致。另,即使心有所见,但身无所见,那纵有机锋妙语的表述,我以为仍非真见。”

“我们对自己所感知到的,如身体的舒适度,或别人或事物对自己的刺激程度很敏感,这是我的自心在起作用,或一种清楚的识见。识见通过学习,可以转化见性。比如自心看见天空是虚空的,识见便是即使见到天空中有风雨雷电、四季变化、黑白长短,也能知道这所有都是虚幻的,自心也是虚幻的,同时能感知周围景物对自己的情绪影响,但都能自在的沉浸在拳的过程中享受,这个我就是定的静的虚的,是快乐的。”

“所以见性与识见不是对立割裂的,它们只是有阶段性的差异,需要我们不断地,有智慧地学习,心不断的由识转见,拳却不断地变得越来越真实了。生活中,对万事万物或对人际关系,亦复如此。”

“这次年聚,兴隆说的不多,但他有几句,让我颇感欣慰。他说大家帮助他改变心态,从佛家、道家的思想角度去理解太极拳,从《心经》里得到了感悟 , 找到了方向。于是静下心来,不急追,不急求,静静的、慢慢的体会零状态、太极态、多极态、天地轴、无极球、丹、十一字诀等带给身体的感觉,渐感到太极拳不是练有,而是练无。不是拿起,而是放下。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十方空虚。是一个修心到心悟的过程。”

“因此看到以往练太极拳为什么这么难练、难理解、难说明、难证明,因为他习惯了用固有的思维方式、行动习惯去分析理解太极拳,虽然师父提醒了无数次,不能用比量、分析去理解太极拳,但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能通过比量、分析去学太极拳呢?所以练了那么久,越练越苦恼,原是自己没搞清太极拳是心对宇宙万事万物的感应、感悟,是格物致知的过程,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心知体行……”

“这个认知转变很巨大,很难得,堪称移山之举!需知道,心念虽轻于鸿毛,见不着,摸不到。但却是最重的大山!是起始,是主宰,是因果,不得不敬畏、谨慎。”

小胖恍然道:“我知道我们那里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了!这次轩源师讲得很透了,是见与识的问题啊!但是,我听到了,回去也讲不出什么来。”

轩源笑:“为什么要和人家讲,要讲通人家呢?我现在也只是分享我的心得,而你愿意听而已。要允许极性的存在,要允许质疑,我们只是在路上的学生,不是老师。”

小胖眉心解开了,笑着点头,这一顿早茶,喝得很是尽兴。到了练功场,轩源继续带小胖推手,两人玩得不亦乐乎,心投意契,竟没有了年龄的差别,两人就像天地间嬉戏的孩子,欢畅、简单、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