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弹一艇”光环下的“半边户”职工,如今已是风烛残年……

“两弹一星”光环下的“半边户”

作者:凡力 来自:武汉 

CCTV.com    2007年08月24日

编者按:这是我11年前参加央视网征文的作品,现在读来依然不算过时。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尤其是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过程中,各条战线上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甘愿牺牲了个人和家庭幸福,捧出一颗赤诚而滚烫的爱国心,将青春无怨无悔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惟其如此,今天我们才有资格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4年前(注:现在是25年前),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系统一家大型施工企业工作。那是曾经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过贡献的功勋队伍。核工业人,无论是当年战斗在漫天风沙的大西北核实验场,还是内迁到山高路陡的大西南核工厂,以及“保军转民”时期,奔赴海风肆虐的秦山核电站,他们一路走来,风尘仆仆,从青丝走到白头,真可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他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核工业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核工业人最听党的话,核工业人最富有奉献精神!特别是那些为了中国的国防事业,大半辈子抛妻别子在外工作的“半边户”职工,他们无限忠诚于党和国家,却永远愧疚于家中的上老和下小……

我刚参加工作,有幸和这样几位属于“半边户”的“老军工”同事,且在一栋单身楼同住。他们是我的长辈,大多数人年轻时候当过兵,根正苗红,后来听从党的召唤,投身核工业建设。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聚集在党的红旗下,迅速组成了几十万之众的英雄的核工业队伍。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大清楚什么叫“半边户”,而我最初在基层单位工作的那些同事,大多数是“半边户”。因为他们老家多在农村,参加工作时候有的已婚,而更多的未婚者,在单位男多女少、且属于02保密单位(原来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对外简称02单位),与外界是“绝缘体”,只得在老家农村找老婆成个家。

“半边户”的一半在企业,丈夫是工人,他们长年在外工作,每年只有个把月的探亲假回家,有的因为工作忙走不开,甚至几年没有回过家。孩子出生了,不认识爹。孩子上学乃至成人了,缺乏父亲的管教。老人离去了,他们无法送行……

“半边户”的另一半在农村,妻子是农民。我们同样无法想象,他们在农村的老婆和孩子,承受了多少生活的苦难,失去了多少家庭的欢乐。作为核工业人的家属,他们同样是在牺牲在奉献,他们是同样的伟大和同样的光荣!

记得那时工作之余,我常常和“老军工”们一起吃饭喝酒,听他们唠叨辉煌的往事和烦恼的家事。炒一盘花生米,就一盘他们自己腌的四川泡菜,打一壶散装的包谷酒。然后,邀上隔壁四邻同是“单身”的老同事,支一张小桌,摆几个小木凳。我们就这样热闹开了,在外人看来,我们就像一家人。

我很敬重那些老同事,他们一个人漂泊在外,几十年下来,个个练就了一身照顾自己的绝活:人人会做饭、洗衣、缝补,甚至我看见几个四川“老军工”会织毛衣、毛裤。他们更学会了乐观地为人和处世。而他们的生活多是清贫的,工资的大部分都按时寄回老家养家糊口,算是心理和经济补偿吧!。

后来,按照企业下岗分流和内退政策,他们大多数人办理了退休手续回到老家养老。据说,他们大部分人的退休工资不过数百元。辛辛苦苦为核工业奉献了几十年,直到最后离开单位,他们很少有人给组织提出什么额外要求。听说许多老同志当兵期间就入党了,临走就提一个要求:把党组织关系转回原籍,便于交党费和参加组织生活……

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些可爱更可敬的老同事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核工业人,他们像戈壁滩上随处生长的骆驼草和马兰花一样平平凡凡。我们固然不应该忘记曾经为核工业建功立业的领导和专家们。然而,我们同样也不应该忘记千千万万为核工业建功立业的工人们,特别是那些“半边户”,那些“老军工”。如果没有他们,同样没有核工业辉煌的昨天和今天,更无法展望核工业美好的明天……

------请祖国和人民永远不要忘记,在“两弹一星” 光环下,曾经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半边户”功臣们,如今他们垂垂老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