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是一篇新书的推荐,书名叫《荒野之美:自然主义种植设计》,今年5月份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刚刚出版。
本书的主要作者皮特·奥多夫,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植物景观设计大师,“自然主义种植”运动的带头人,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这一荣誉还授予过安藤忠雄、贝聿铭,所以足见奥多夫在设计界的江湖地位;此外,他还曾获得过欧洲花园奖、切尔西花展金奖等多项世界级大奖。
也许他的名字对你还是有点陌生,但他主持的设计作品,你一定耳熟能详,比如纽约高线公园,还有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卢瑞花园,这些充满生机的植物生境,都是出自奥多夫之手。
高线公园植物景观
情况是这样,虽然奥多夫从事设计工作已经50多年,跟他人也合作出版过多本著作,但国内引进尚属首次,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本《荒野之美》,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讲解奥多夫设计理念、实践作品的著作。所以,不管你是刚入行的新人,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从业者,亦或对园艺事业感兴趣的爱好者,我强烈建议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推荐的理由我已经写在了今天的标题上,这本书很可能代表了未来10年,国内种植设计的趋势。(刚刚提到的“园艺爱好者”是指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朋友,比如会亲手设计花园,如果只是单纯喜好就不建议阅读了,因为本书的专业性还是很强的。)也许你会觉得这样说过于夸张了,但看完后面的内容,我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感受一:
本书刷新了我们对种植设计的旧有认知
本书的副标题叫“自然主义种植设计”,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种上树、种上花花草草,这不就挺自然了吗,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自然主义”这个概念?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当前国内的种植方式是怎样的?给大家看一张图片,这是我们每天行走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绿化景观,你觉得他们真的自然吗?
当然不,这些绿地植物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它们的生态功能其实极其低下;而且为了保持所谓的美观,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用于养护管理。如果在北方城市,还会严重消耗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记得小时候每逢暑假,常住在姥姥家,不远处的池塘边,夏天时荷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蜻蜓在空中盘旋,傍晚还能够听到阵阵的蛙声,宁静而又喧闹。其实姥姥家并不在乡村,就在城市中,可现在这种景象,在城市里却早已见不到了。仅从指标上来看,十几年间,中国城市的绿地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大幅增加。可绿地明明更多了,生态却变得更差了,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城市中种了太多的“绿色水泥”。风景园林专业有个词叫“观赏植物”,公园里、街道边往往种的就是“观赏植物”,它们需要具备符合一定审美标准的形态,人们可以观花、观叶、观果、观干……换句话说,重点在于“观赏”,只不过它们恰好是“植物”罢了。观赏的需求古已有之,回溯历史你会发现,我们中国古人习惯将植物赋予寓意,将其拟人化、文学化,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古代西方习惯直接将植物当做“建筑材料”,修剪成整齐的绿篱、林荫道、还有纹样复杂的模纹花坛。我并非是在否认“观赏”需求的合理性,但这样一来,植物真正的价值就被忽视了。事实上,自然状态下的植物群落是非常稳定、优越的生态系统,原因在于它们能够自发生长,相互竞争适应,从而适宜场地环境和气候条件。这样的群落在维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当地动植物提供适宜生境、丰富城市栖息地类型、和保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价值。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不需要人工维护。既然如此,那有没有某种办法,既能使植物群落保持一定的观赏效果,同时又能形成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发挥它们优越的生态价值呢?我想你已经猜到了,这正是“自然主义种植设计”所倡导的理念。自然主义种植,是借鉴自然植物群落内在的基本结构,作为打造人工植物景观的方法,并通过混植和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来营造自然野趣的景观视觉效果。这些被人工创造出来的自然群落,既为公众提供了触手可及的美景,又给野生动物创造了适宜的栖息地,同时极大降低维护成本,实现可持续性。自然主义种植不再是“绝对控制植物”,而是要“学习自然”、“和自然谈判”。
图片中的这些就是通过“自然主义种植设计”打造出来的景观,也许你会觉得,这看起来是不是太“荒”了一点?落叶难道不美吗?植物枯败后宿存的花苞、干枯的枝叶,难道不美吗?一望无际的薰衣草花海,各色花卉拼接成的彩虹花带,难道不荒谬吗?“或许我们不必费尽心思地装饰自然,不必刻意逃避花的凋零、树的枯萎,因为最本真的自然变化就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感受二:
“自然主义种植”很可能会影响国内今后10年的种植设计趋势
咱们国家近几年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就在两个月前,5月18日,为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在《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明确表示,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工作原则”强调,要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在“具体任务”中提到,要节俭务实推进城乡绿化,推广抗逆性强、养护成本低的地被植物,提倡种植低耗水草坪,减少种植高耗水草坪。今后的绿化工作,重质不重量,生态功能才是第一位的;中国的城市要真正向生态方向靠近,而不是趋向于更园艺化的方向。科学、生态、节俭,这些要求,完全可以依托“自然主义种植”得以实现,它并不受空间尺度的限制,不论是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公园绿化、矿山修复、海绵城市建设,还是构建生态通廊,连接城市与城郊的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主义种植”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你可能不相信,在西方很多国家,“自然主义种植”已经成为了公共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自然主义种植”包含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叫“混播种植”,最早起源于德国,它有一项关键的优势,就是省钱、节约成本。一个成功的混播组合几乎无需人工维护,因为组合中的植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搭配的,所以它能形成一个小型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且兼顾美学要求,设计者会根据特定的设计目标,如株距、特定季节的色彩或高度表现等要求选择植物。比如书中提到,有一种组合叫“银色夏天”,是第一个专门针对干旱、盐碱土壤条件开发的混播种植组合,包含30多种植物,初夏至盛夏可以看到浓烈的黄色和紫色组合。下图这张照片展示的就是“银色夏天”的景色,拍摄于德国曼海姆市街边,是不是非常迷人。
类似的组合还有“印第安夏日(多花色、耐旱)”、“草原清晨(蓝紫色、耐旱)”、“仲夏夜之梦(蓝紫色、喜湿)”等等,它们都是专为满足不同景观要求、适宜不同环境条件而搭配的混播组合,截至原书出版(2013年),德国已经研发出了65组植物组合,投入到公共环境的景观营造中。这些混播组合都是模块化的,可以复制粘贴,应用到成千上万平方米的范围中,它们在有限干预内就能形成数十年的和谐共生。通常每年只需要进行1~2 次的修剪,几乎不需要特殊的浇灌,靠自然降雨既可,除了在发芽阶段且没有明显降雨时才需要补补水。在不少西方国家,由于经济不景气,且降雨逐年减少,一些需要精细维护的花坛、以及需要大面积浇灌的草坪,正在逐步被“自然主义种植”这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植物群落所代替。今后我们国家势必要走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国外的成功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且据我了解到的信息,如今“自然主义种植”在重庆两江四岸滨江空间治理、重庆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不少项目中,已经开展了尝试。如果你是风景园林的从业者,建议你不妨多关注一下这方面的信息,说不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感受三:
本书不仅有前卫的理念阐述,更包含详细的操作指南
前面和你分享了这么多关于“自然主义种植”的优势,那么具体来看,一组稳定的植物群落究竟该如何设计呢?说实话,我很想为你做详细解读,但内容的确是太多了,其实整本书80%的篇幅都在讲具体的种植设计策略。换句话说,《荒野之美》并不是一本只有理念阐述的科普书,而是一本能指导你设计应用的操作指南。详细解读有难度,不过我还是可以稍微剧透一下,全书总共分为五大章,外加一份收录了240多种植物的名录表。除去第五章是在讲述“自然主义种植”的各种细分流派外,其他四章,都与种植设计策略紧密相关。第一章“种植——全面布局”,重点介绍种植所需要的条件,和从有序到自生的转变原理。第二章“植物组合”,向自然学习,为我们详细拆解种植的层级结构,进而人工营造出更接近真实自然的植物群落。
第三章“植物搭配”,进一步探讨植物群落在形态、色彩、光照、季相等方面具体的配置原则和方法。
第四章很关键,叫“植物的长期表现”,因为“自然主义种植”追求的就是群落能够长期稳定地演替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书中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植物搭配选择策略。
此外,书中还为我们展示了大量奥多夫的手稿、设计图纸,这些内容都可以供我们设计者参考借鉴。
好了,以上就是我阅读完《荒野之美》这本书之后的三点感受,总结起来就是:
1、随着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愈发重视,植物种植设计领域也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这极大刷新了我们以往对“园林绿化”的认知;2、这场变革虽然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政策已经开始转向,今后的发展趋势相对明确;3、“自然主义种植”所倡导的理念和我们国内今后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书中不仅有理念阐释,还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种植设计方法,非常值得一读。我可以作证,本书是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专业人士参与翻译、审核,因为当出版社编辑联系到我时,惊讶地发现,她竟然是我学姐,所以本书译文的专业性是有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