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名词|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PN
又称:静脉营养(intravenous nutrition,IVN)
定义:通过胃肠外(静脉)途径为人体代谢需要提供基本营养素的营养支持疗法。主要适用于肠内营养不能满足人体代谢需求或不宜给予肠内营养的各类患者,也可与肠内营养联合应用。1967年,美国学者达德里克(S.Dudrick)、威尔莫尔(D.Wilmore)等在美国外科年会报告实验室和临床应用研究结果;1978年中国学者蒋朱明、朱预等在中国外科年会报告46例重症患者应用肠外营养的效果与并发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逐步推广并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临床应用的患者人数明显增长,但在各个不同临床领域的应用情况很不一致,在某些科室有过度应用倾向,在某些科室则应用不足。如何选择目标患者,是临床规范应用、患者受益的实际需要。
学科:肠外肠内营养学_总论
相关名词:肠内营养 全肠外营养 补充性肠外营养
【延伸阅读】
肠外营养的营养物质是通过静脉供给的,主要是作为手术前后以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可分为经外周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以及经中心静脉置管皮下埋置导管输液。
肠外营养具有营养物质控制更加精准的优点,可用于危重患者或胃肠手术患者,但价格昂贵。长期静脉置管容易使患者痛苦,因此选择合格的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输注途径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静脉解剖情况、凝血状态、血管穿刺史、预期肠外营养时间、营养药剂种类、护理环境等。住院患者最常选择短期的经外周静脉或经中心静脉穿刺插管,而非住院的长期治疗患者常用经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置静脉导管。颈外静脉和股静脉肠外营养途径一般较少见,颈外静脉置管错位发生率高,而股静脉途径发生感染并发症的风险高。
经外周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一是小于2周的短期肠外营养支持患者。二是经中心静脉置管有禁忌或不可行的患者。三是存在导管感染或有脓毒症的患者。经外周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具有以下优点:简便易行,可避免经中心静脉置管产生的相关并发症,且在早期较易发现静脉炎等不良反应。但该途径也有缺点:要求营养液渗透压不能过高,维持营养支持的时间有限,易引发静脉炎,因此通常不宜长期使用。
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适用于以下情况:一是预计超过2周的肠外营养支持时间。二是营养液渗透压高于1200mOsm/(kg·H2O)的患者。其置管途径主要是经外周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中心静脉途径具有以下优点:导管置入容易操作,可以减少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锁骨下静脉置管便于活动和护理。中心静脉途径也有其缺点,如局部血肿、动脉损伤及置管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会增加血栓性静脉炎发生;颈内静脉置管不利于颈部活动和敷料更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