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323条-32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0月24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323条、324条、325条、326条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
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323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林佳明:少阴病,脉沉,从表入里,沉当则为虚寒有水饮,伴有手脚冰冷伴有二便改变等,这时为虚寒在里,应该要用温阳之品四逆汤。
林利城:少阴病,可见脉沉,但若无表证,仅有脉沉,则是少阴传入太阴,太阴为里虚寒证,治疗当以四逆汤类方温阳散寒。
庞冠松:沉主在里,阳衰阴盛。
肖春宏:少阴病当中,脉沉的用四逆汤,假如有表证,脉不沉。
蒋海龙:急字非常恰当,告诫后辈稳,准,狠。
燕子:无热而脉沉,脉沉者当责有水,阴寒在里,太阴病要发生,根据治太阴的法子,用四逆辈。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张策:急温之应当包含温补,温下,温散。补则四逆类回阳,散则麻黄附子类,下则可用大黄附子,根据症状还有脉象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法。
林佳明:辨别少阴病与瓜蒂散及四逆汤。痰食实邪阻滞胸隔,没有正气不足表现,手足寒为痰食阻滞,胸阳不布,脉弦迟,为邪在上,应该用吐法,痰食吐出来,胸阳就宣通,手足会温。后面为虚寒在里的症候,饮停上逆隔,转为太阴病了,当温与四逆汤。
庞冠松:病实于胸中,气血受阻故手足寒,脉弦迟,其人干呕而无物,此为里有寒饮。
林利城: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烦躁想吐,但又吐不出来,这是因为胃中有水饮,水饮上逆。
若是虚寒之证,致寒饮内停,胸中无实邪,欲吐而不能吐,这个时候就不能用吐法,应该是用温法,温阳化饮,用四逆汤。
这条讲的是寒饮内停虚实两种情况,虚者干呕无物,四肢逆冷,脉微细,治宜补虚温化;实者呕吐有物,手足但寒,脉弦迟,治宜祛邪外出。
燕子:前一段不是少阴病,由于胸中实,阻碍气机,脉弦迟,人精神不振,心中温温欲吐不能吐,当吐之。假设胃有停饮而发生干呕,里有寒而有水气,急温之,宜四逆汤。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林利城:少阴病,下利,呕吐、汗出,必伤津液,故脉微涩,津液亏虚,无可下之物,故虽下利,但量少。下利多责于中焦与下焦,本病证是为中焦脾胃虚寒引起,与下焦相比,病位在上,故曰温其上,可予以艾灸。
庞冠松:少阴病,津液本虚,转属太阴。今利无可利,为津液衰竭,为病进,病重,病危,急则回阳救逆,急则灸之。
林佳明:少阴病转太阴,又呕又利,还汗出,丢失津液,更衣数次利反少,当温其上,宜四逆辈,并用艾灸法辅助之。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林佳明:厥阴病提纲,表现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病位在半表半里阴证。
林利城:厥阴病是上热下寒,消渴、烦热、饥饿,都是上热的表现,不欲食、食则吐,是脾虚失运化,见到上热用了下法,下之则下寒更重,故利不止。
宠冠松: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治宜清上温下,如误用功下,必伤脾阳,使下寒更加重,以致出现利不止。
各位老师、同道们,今晚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精彩的讨论,期待下一次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