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记录:我的中医人生(2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1)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03日

前天恶风,头痛,鼻塞流涕,咽痛,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感觉为风热表证。遂自开银翘散加减。咽痛,遂加了木蝴蝶。不过平时少用,也是突然想起这味药,并没有仔细去了解过。就按普通的常用量开了10g,到药店一看,10g好多。赶紧改成6g。木蝴蝶,别名千层纸、毛鸦船。性味苦、甘,凉。归肺、肝、胃经。功效清肺利咽,疏肝和胃。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喉痹,音哑,肝胃气痛。《滇南本草》:“定喘,消痰,破蛊积,除血蛊、气蛊之毒。又能补虚,宽中,进食。”《本草纲目拾遗》:“治心气痛,肝气痛,下部湿热。又项秋子云,凡痈毒不收口,以此贴之。”《现代实用中药》:“镇咳,治百日咳及干性气管炎。”常用量1-3g。我的感受是学中医一定要好好去了解每一味中药,不仔细了解中药,对中药有直观的认识,开出去的方子终归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背多少遍书上写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都不如直接去看那味中药,去闻它的味道,尝就看各人意愿了。想起一件事,像有时候我们开中药可能并不会去太多考虑中药的口感,不过我以前跟的一个主任,他开药的时候,比如有黄连的方子他都开得量少或不开,我问为什么,他说太苦了,病人接受不了,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用其他药代替也是一样的,吃中药也要让病人不要有抵触情绪,原意吃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非常惭愧,觉得自己的中药知识不扎实,要回头看书了,也希望有机会去中药房呆一段时间。另外吃了两剂中药,感觉好多啦~无鼻塞,无明显头痛,就是还是有点流鼻涕。也是挣扎了好久,本来想吃西药的,觉得煮中药太麻烦了,可是想难得生病,这是试验的好机会,还是吃中药吧😄

我的中医人生(2)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04日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总会有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中医,我当时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喜欢中医,因为我知道这是标准答案。但实际上最开始选择中医专业,只是因为听从家人的安排,而自己比较希望做一名老师。但是紧凑的课程和频繁的见习并没有让我有时间去好好思考到底喜不喜欢中医,现在也谈不上热爱,可是已然习惯。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认为责任也是,因为做了这个选择,要对自己负责。因为选了这个专业,要对病人负责。所以不管喜欢或者不喜欢,自己该达到的标准,该做的努力都要去做。现在每天要背的书,要发的中医人生,就是一种责任,对自己的责任。教我们自律,好好管理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我的中医人生(3)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05日

王幸福的《杏林薪传》里有提到冰糖紫菀款冬花水治咳嗽,尤其适合小儿。该方出自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原方为款冬花和冰糖,作者后加紫菀)。方药用法:冰糖50g   紫菀15g  款冬花15g。紫菀、款冬花加水煮15分钟,滤出药汁,趁热加冰糖,搅化,不分次数,一日内喝完即可。觉得特别有意思,小孩子不喜欢吃药打针,开了药还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吃下去,效果大打折扣。现在这个方子药简效宏。紫菀,辛、苦、温,归肺经,功效润肺下气,消痰止咳。温而不热,味辛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湿浊而止咳。凡咳嗽痰多,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病程长短,皆可用之。款冬花,辛、微苦,温,归肺经。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温润之品,长于下气止咳,略具化痰之功,治咳嗽无论寒热、虚实、新久皆可,功似紫菀。但紫菀长于化痰,本品长于止咳,尤宜肺寒咳嗽。冰糖味甘、性平,入肺经。有润肺、养阴生津功效。另外幼儿有"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康复快。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言:‘’小儿之病,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所以小儿用药易药少效专。

我的中医人生(4)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06日

我们知道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今天看到《论语·庸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了。‘’中"是不偏不倚,"庸‘’有两义,即‘’用"与"常‘’。中庸即用中,以中为常道。即为调和、中和。《礼记·中庸》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说,对百姓既不能过分残暴,又不能宽厚无制,如此才能维护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我们中医对待生命,对待疾病何尝不是用‘’中庸"的方式。《黄帝内经》指出健康人就是平人,《素问·调经论》"阴阳均平······命曰平人‘’。金元医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阴阳以平为和‘’。《灵枢·本脏》指出"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合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平常也"。所以儒家无不在强调"中庸"为至德,所以中医无不在强调"平"、"和"的重要性。而他们所强调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即中和,使达到协调、和合、均衡、统一的状态。生命中和即健康,生活中和即无忧,社会中和即和谐,天下中和,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的中医人生(5)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07日

中医著作大多文辞佳绝,古人常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历史上杰出的医家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读中医著作莫不是一种享受。文以载道,我认为作为医者也确实需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用经得起推敲的字句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从《黄帝内经》的散文、韵文到《伤寒论》的条段性散文到宋以后的诗、词、赋等体裁等等,无一不体现医家深厚的文化功底。附一首《医学入门》手阳明大肠井荥输经合歌,可以当诗歌鉴赏,也可以通过这首诗记住手阳明大肠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六腧穴之名。

商阳茅屋二三间,合谷阳溪第几弯。

九曲池边明月色,满天星斗浴波澜。

我的中医人生(6)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08日

林老师和我讲了六经辩证的鉴别阴阳问诊思路,觉得豁然开朗,从最简单的开始,根据六经辩证的提纲入手,先来判断,病人是阴病还是阳病,无阴即阳。确定了主经病后,再判断有无合并它经病变。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辩证思路,正确的辩证方法,处方用药方可一击即中。

1、有无怕冷、下利清谷、呕吐、神倦乏力、闭目似卧等虚寒表现,或表现为心烦、不寐等阴虚内热征象,脉沉细,考虑有无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有无腹满、纳差、腹痛腹泻等脾胃虚弱症状,考虑有无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3、有无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表现,如口渴、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等上热征象,同时伴有腹泻等下寒征象,考虑有无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4、有无恶寒发热,头痛项僵,鼻塞流涕等营卫失和表现或者说表证,考虑有无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5、有无口干、口苦、心烦欲吐、寒战发热、头晕目眩、纳差等胆经郁热征象,脉弦,考虑有无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6、有无便秘、痞满、潮热、腹胀、口干欲饮等邪热盛极之象,烦渴,脉洪大,考虑有无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我认为我们在临床中需要不断地强化临床思维,如果这样分门别类去学习记忆的话,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也就像我们西医问现病史一样,从起病情况到主要症状的特点到伴随症状,到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缓解或诱发因素等等。按照这样有步骤地有思考地去采集病史,方能形成对疾病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我的中医人生(7)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09日

今日林师给大家讲解眩晕的方证概要,字字珠玑,知识点很多,我选取其中对辨体质、方证、腹诊的部分诠释内容整理了一下,与君共享。

对于同首方子,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服用后效果不一。通过医者的望诊、触诊(主要为腹诊)来进行综合分析,可判断病人来诊的当下状态。望诊、腹诊可得客观的判断或者是直观的感觉,是非主观、非病人描述的。病人可能会说谎,可是疾病所表现在他身上的体征或者是引起他的面色、神态、情绪等方面的改变是不会说谎的。我们先说望诊,比如一个人进诊室后,他表现为精神亢奋,喋喋不休,多动,处于阳盛状态,可判断此人为阳证或虚实夹杂,真阴假阳。如一个人进诊室后,表现为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低头不语或言语少,也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判断了。所以望诊,尤其是第一印象,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接着说腹诊,看腹部:是平软,饱满,膨隆还是凹陷。触腹部:触肤温(冷、热、湿冷)可辨阴阳。有无振水音,有无心下悸,心下痞硬,有无压痛,反跳痛,有无结节,有无腹肌紧张,有无某个部位痉挛,有无腹部气上冲咽喉。(伤寒15 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桂枝汤中桂枝、芍药、大枣为培土之品,可缓解痉挛,可止痉挛性疼痛)。

问:对不同的体质,用药上的一些区别。比如同一种病,痰湿体质和气郁体质的,如何根据体质加减用药。

答:先说方证对应的,比如眩晕,我们先看病人是否具备痰湿体质表现,如油光满面,肥胖,腹部饱满或膨隆等。若与方证对应,可选用对应方证药物。若表现为苓桂术甘汤证(伤寒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又为肥胖体质,腹诊又能佐证为苓桂术甘汤证,可直接使用苓桂术甘汤。待眩晕缓解后,再从痰湿入手,从本入手,可选用附子汤或附子理中汤,即后期治本。

我的中医人生(8)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0日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我们总在羡慕那些优秀的人,为什么人家总是那么厉害,专业过硬,从容淡定。可是如果光是羡慕,没有向榜样学习,那么终归也只能是仰望。总是希望自己拥有这个拥有那个,患得患失,也只是徒增烦恼罢了。对个人来说,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的话想要的便都来了。如果一味考虑的是你能得到什么,或者怎么样才能得到,反而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过分注重结果反而会错失机缘。所以我们需要沉下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方可拥有自来的收获。让每一天的中医人生成为自己努力变得更好的证明,相信以后的你我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我的中医人生(9)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1日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其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同时也可指导中医的处方用药(因时制宜)。我们现在的中医病历书写仍然有记录节气这一项,现在人们对节气越来越关注,并且注意节气养生,我相信通过对节气的了解和关注,进而关注自身的健康,可以更好地普及"治未病"理念,努力实现健康中国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最喜欢谷雨和白露这两个名字。谷雨为“雨生百谷”。降雨及时而且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所以其为谷之所需雨。白露顾名思义是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对白露最早的印象是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以白露给了我美好的想象。中国文字就是这样优美,一个名字就是一幅画。

我的中医人生(10)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2日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非常有感触,具有很好的修身养性指导意义。对外界,避虚邪贼风,于自己,无欲无求,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对于疾病,我们现在总是依靠医生,依赖药物,但是其实就像美国特鲁多医生所言,医生可以做的是:偶尔去治愈,时常去帮忙,总是去安慰。而能战胜疾病的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另外,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能给人平静力量的人,他们定是志闲少欲,心安不惧的。因为精神安闲,无欲求,因为心境安定,没有恐惧。也就是白居易对元稹所说的"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在这浮躁的社会里,希望我们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护一方平静的栖息地。

我的中医人生(11)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3日

草果是立化腻苔之妙药

中焦湿浊不化,舌易苔白腻而厚,平时我们熟知应用芳香化湿药,比如砂仁、厚朴、佩兰、霍香等。跟诊林师以来,林师常用草果,有一病人用药后3日复诊苔明显变薄(病案未记录),另《杏林薪传》里也有专门论述草果化腻苔有立竿见影之效。所以想分享一下这味药。草果首见于《饮膳正要》,最早是作调料用,民间煮肉常用草果一二枚,与茴香、花椒等共作调味品,可增强消化,增进食欲。入药常用量6-9g。草果味辛,性温,无毒。入脾经、胃经。具有燥湿健脾,除痰截疟的功能。主治脘腹胀满,反胃呕吐,食积疟疾等症。禁忌: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草果。

我的中医人生(12)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4日

翻到以前实习跟门诊时自己问诊,由实习导师开方而记录下来的病历。

梁霞,女,33岁

主诉:上腹部隐痛2月

现病史:患者自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隐痛,呈阵发性,休息后可缓解,与情绪变化无关,伴反酸,全身乏力,自觉‘’烧心‘’,偶有胸闷,曾于区医院、仁爱分院针灸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诊。症见:上腹部隐痛,呈阵发性,休息后可缓解,与情绪变化无关,伴反酸,全身乏力,自觉‘’烧心‘’,偶有胸闷,纳差,寐尚可,二便调。

既往史:有“盆腔炎”、“痔疮”、“十二直肠球炎”病史(具体不详)。

过敏史:有“麝香”过敏史。

我的中医人生(13)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5日

刘某,女,75岁

腰腹部疼痛12天,自觉有牵扯感,鼻塞,时咳,少痰,头痛,以两侧为主,心烦欲呕,无胸胁胀闷,饮食尚可,无腹痛,手脚冰冷,大便7日未解,平素大便1-2日/次,小便正常。腹诊:腹壁松弛柔软,左腹可触及明显搏动,右侧腹部轻压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拟方:肾着汤证加调胃承气汤证。  干姜10g  白术20g  茯苓20g   甘草10g   芒硝6g   大黄10g  后下  柴胡15g   黄芩8g   执1剂,水煎内服。考虑腰腹部牵扯感与寒湿痹着腰部及燥屎内结有关。肾着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可温中健脾、散寒除湿,合用调胃承气汤泄热通便。方中干姜配伍甘草温中散寒,茯苓配白术健脾除湿,大黄芒硝泄热通便,另甘草也可甘缓和中。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腹重如带五千钱。”

伤寒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207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248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我的中医人生(14)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6日

陆某,女,72岁

耳鸣2个月,无恶寒发热等太阳证,无心烦喜呕等少阳证,无腰痛、关节疼痛,饮食正常,二便正常。腹诊:腹壁松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以脐上、脐下搏动明显。考虑为太阴病。拟方:理中汤证加桂枝去芍汤证。桂枝20g  生姜15g  大枣10g  甘草10g  干姜15g  白术15g   茯苓20g   制附片6g先煎。方中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制附片辛温通阳、散寒除满。根据腹诊,患者脐上悸动,考虑为肾虚水气上冲之象,予桂枝温肾降冲、通阳化气。心下悸,是水邪凌心,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甘草合桂枝温通心阳,生姜合桂枝辛温发散,大枣佐甘草补中州,益中气。两方合用可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宣通阳气。

伤寒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伤寒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汤主之。

我的中医人生(15)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7日

陈华良,男,34岁

原诊为眩晕症,现患者自觉头晕,坐立不安,自觉会晕倒,休息后不能缓解,汗出,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诊断:眩晕(痰浊上蒙)。拟方:苓桂术甘汤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术20g   甘草10g   苍术30g   法夏15g   煅龙骨20g    煅牡蛎20g    生姜10g   草果10g    枳实12g     竹茹10g。

以苓桂术甘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晕目眩。患者坐立不安,烦躁,考虑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患者苔腻,加草果化腻苔,另苍术化痰湿,枳实化痰除痞,竹茹化痰、除烦。

伤寒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我的中医人生(16)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8日

今天学习附子,附子,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常用于治疗肾阳虚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尿频等,亦用于寒湿痹痛所见的关节疼痛。用药时嘱咐病人将制附子先煎半个小时以上,以去毒性。川乌、草乌亦是如此有毒的药物,往往有着其他药物不可代替的疗效,临床中要善于使用,这就需要胆大细心,该炮制的炮制,该煎煮的煎煮,只要按照规范合理使用,就不会有问题。

我的中医人生(17)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9日

廖某,女,1岁4个月,原诊为咳嗽,予小青龙汤三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就诊时,家属代诉仍时有咳嗽咳痰,痰难咳出,以夜间为甚。诊为咳嗽(风寒犯肺),拟方前胡止嗽散加减。杏仁6g   桔梗4g   甘草6g   陈皮8g   浙贝6g   全瓜蒌4g   牛蒡子4g   前胡4g   紫菀6g   款冬花6g   枇杷叶8g    茯苓4g。前胡止嗽散常用于咳嗽后期,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之证。紫菀常配伍款冬花止咳化痰,痰液粘稠加用全瓜蒌,《杏林集叶》里有记载郭永来先生常用此治疗外感咳嗽。跟诊时林师也常用此方,效果佳。方药不苦,适合小儿。

我的中医人生(18)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20日

赵某,女,50岁

原诊为失眠症,现失眠,难入睡,甚则彻夜不眠,心烦,坐立不安,胸闷,易激动,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细。诊为不寐(痰湿内扰)。拟方:参苓白术散加熟地肉桂。茯神30g   苍术20g  白扁豆15g    陈皮10g   山药12g   砂仁6g后下    莲子10g   炒薏仁45g   草果10g    熟地40g     肉桂4g。患者脾虚湿盛,扰动心神,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温固脾阳。加熟地补血滋阴,加肉桂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

我的中医人生(19)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21日

春天养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我们应顺应春天气场特点,春天是万物催生,大地之气向上走。故可顺应春天壮大自己的阳气。

“夜卧早起”。这个“早起”是相对于冬天的“早卧晚起”的,跟随时间的变化,立春以后就要早点起床了。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应“生而勿杀”。“上天有好生之德”,在春天体现得最深。

“予而勿夺”,舍得奉献,多做善事。舍得奉献,就是付出,就像大地释放能量,这就厚德载物。

适当地休息,慎劳心,保持情绪乐观,让自己开心快乐。

肝与春气相通应,故春养肝。

另外春天为何要忌讳吃酸适当吃甜?春天是木,木头是肝,肝气旺盛,如果吃酸,就会让肝气太旺而克制脾。如果吃甜,可以强壮脾,避免被肝气克制。

我的中医人生(20)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22日

今天学习对药

白术、茯苓:炒白术,补脾燥湿、利水止汗;云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二药合用,燥湿利湿,健脾利水,相辅相成

当归、肉苁蓉: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二者合药,专治血虚肠燥津枯所致的便秘。

熟地、砂仁:熟地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但性质黏腻,有碍消化;砂仁辛散温通,善于化湿行气。与熟地合用,可防止熟地滋腻碍胃。

半夏、厚朴:半夏化痰降逆,厚朴下气除满,二药配合,燥湿化痰,行气降逆,共解痰气郁结。

杜仲、牛膝:二者均可补肝肾,强筋骨,杜仲善补肾气,牛膝兼通血脉,二者相须为用。

龙骨、牡蛎:龙骨镇静安神,牡蛎敛阴潜阳,二者合用,使阴经得敛可固。真阳得潜而不浮越。

我的中医人生(21)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23日

林某,女,28岁

原诊为青春痘、痤疮,经过治疗后,症状好转,现脸上仍有散在红疹,以两颊部为主,恶寒怕冷,口干,大便溏烂,舌质红,苔黄,脉沉细。诊为痤疮(虚实夹杂)。拟方:甘草泻心汤。生甘草20g    黄连6g   黄芩15g    干姜10g    党参15g     法夏10g。患者上热(两颊部散在红疹,舌红,苔黄,口干),下寒(恶寒怕冷,大便溏烂,脉沉细),中满症状不明显,可用甘草泻心汤(主治上热中满下寒,可补中和胃消痞),重用生甘草使邪热有出路。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另外学习了下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异同。三者皆有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而致心下痞,呕而肠鸣,下下利之症。所异者,半夏泻心汤以胃气上逆为主,故心下痞,呕逆较著;生姜泻心汤证因兼有水饮食滞,故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为主;甘草泻心汤,脾胃虚弱较甚,以下利数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主。三者治法均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为主,但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剂,生姜泻心汤则重于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则重在补中和胃。

我的中医人生(22)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24日

傅某,女,28岁

失眠3年,难入睡,甚则彻夜难眠,醒后难入眠,时有心烦胸闷,偶有口干口苦,无头晕头痛,无恶心欲吐,无腹痛腹泻,无恶寒发热,纳尚可,小便调,大便时烂。舌淡,苔腻微黄,脉弦滑。诊为不寐(痰热内扰)。

拟方:温胆汤加减。

茯神20g   法夏30g 先煎30分钟  甘草10g   枳10g

竹茹10g   生姜6g 炒枣仁30g   生地40g   肉桂4g

方中重用辛温之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配以甘淡微寒之竹茹清胆和胃、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另方中加生地(重用40g)清热生津,加肉桂引火归元。

我的中医人生(23)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25日

黄某,女,79岁

原诊为焦虑症,现仍有失眠,难入睡,头晕,呈昏沉感,易疲劳,胸闷,心下冷,纳差,舌质红,苔黄,脉弦细。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拟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30g    黄芩15g     法夏15g     生姜10g

大枣10g    甘草10g      桂枝20g    干姜10g

麦芽20g    鸡内金15g   煅龙骨30g先煎    煅牡蛎30g先煎

全瓜蒌15g。

患者中阳不振,易疲劳。胆火上扰于心,故心烦,上有热故舌红。枢机不利,经气郁滞,加之水饮内停,故胸闷、心下冷。水饮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被蒙,故头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疏达三焦,温化水饮。方中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通阳散寒,合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另用煅龙骨、煅牡蛎安神,用麦芽、鸡内金消食化积。全瓜蒌逐饮开结。

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

伤寒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另消食药选用考虑,山楂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麦芽主治淀粉类食积证,神曲可广泛用于多种饮食积滞证,偏消瓜果蔬菜类积滞,鸡内金可广泛用于米、面、薯、芋、肉食等各种食积证。

我的中医人生(24)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26日

今日学习刘渡舟对附子泻心汤的解读。伤寒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是治心下热痞,而又阳虚不能护表,兼见“恶寒汗出”之证,一般讲,发热容易汗出,而恶寒则不易汗出。今恶寒同时汗出,反映了卫阳不足、温煦失司的情况。卫阳出于下焦,是肾中阳气所化生,达于体表,即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今下焦阳虚,则化生卫阳不足,失去其温煦和固护肌表的功能,则出现恶寒汗出之证,故名之为上热下寒症。治用附子泻心汤清热痞而温阳气。附子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炮附子组成。方中用滚开水渍泡大黄、黄连、黄芩,使其以治气分之热痞,附子用水专煎,取其味厚力雄,以专补肾间阳气之虚。此方虽寒热并用,然水渍三黄,而专煎附子,则扶阳为主,而清热为兼矣。

我的中医人生(25)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27日

药食同源

人们生了病,除了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后面大多数会问,我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吃什么对我的病情有帮助。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是将饮食与药物配合使用,以攻邪养正。隋唐医家杨上善指出“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比如厨房常见的枸杞、大枣、生姜、胡椒、八角、党参、紫苏、葱白、豆豉等等均可入药。大家也或多或少知道他们的药用功效。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好好地掌握一下,能比较细致地交代病人如何食疗,在告诉病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的时候,也顺便做下健康宣教,传授中医养生知识,体现中医人文关怀,突显传统中医特色。

我的中医人生(26)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28日

六经辩证论治体系:1、六经:三阴三阳(生理层次),2、六经病:反映六个病理层次的症候群。3、六经传变:循经传(疾病由浅入深),越经传,表里传,直中(未经阳经,直中太阴、少阴),合病(太阳阳明合病,予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太阳、少阳合病,予柴胡桂枝汤),兼证(太阳病并喘,桂枝汤加厚朴杏子),变证。

六经治法:太阳当发,阳明当攻,少阳当和(太阳传少阳,三阴邪气转出少阳,小柴胡汤可清阳明,护太阴),三阴当温(属虚寒)。

六经方药:(太阳)麻黄、桂枝-发散;(少阳)柴胡、黄芩-透热升发;(少阳)黄芩、黄连-清泻邪热;(阳明)石膏、知母清热泄火;(阳明)大黄攻下;(三阴)附子、干姜、细辛、吴茱萸温阳。

常用方剂: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承气汤、理中汤、四逆汤。非伤寒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这说明了伤寒的重要地位,故需仔细研习伤寒,任重道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