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温柔的目光属于母亲
天气炎热,白日如火,只能呆在家中哪里也不去,百无聊赖的时候除了刷刷手机屏幕,偶尔也翻一翻散放在身边的蒙尘的书本。大多是索然无味的,昨天却很是惊喜,读到了一个名叫钱红莉的作者写的一篇散文,被文中所叙述的一个著名诗人自杀之后鲜为人知的事实所深深触动。这个诗人,名叫海子。
这是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写的是诗人海子去世之后,作者千里迢迢赶往海子的故乡看望他母亲的一段经历。作者似乎刻意避开了一些前因后果与家长里短的繁复叙说,用非常简洁的方式描述了诗人母亲的凄凉境况,尤其刻画了她那一双清澈的眼睛,以及目光里散发出来的悲伤与温柔。
文章借这位母亲的讲述还原了一个动人的细节。在村头的一个土坡前,老人指着一条小路说,海子每一次都会走这条路到高河搭车回北京,他每一次都会回头看看母亲,但,最后一次离家,她站在那里相送,他却没有回头来看自己的母亲一眼……
读到这里,我在猜想,诀别之时不愿意再回头与身后的母亲对望哪怕一眼,大概是诗人有意为之的举动,或许,他担心的是在回首的瞬间,被母亲的目光牵绊住自己赴死的脚步,从而再度回到尘世饱受各种痛苦的折磨。母亲的目光如果不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诗人又怎么会吝啬自己的最后一眼?还有,能够这般清晰地记住孩子每一次离家时的小小举动,这位母亲的目光,该又是多么的细致,多么的深情,就连素昧平生的作者,在初见她的目光的时候,亦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故去的外婆,悲伤难抑。
目光是无声的语言,却又可以超出语言本身所能表情达意的范畴。每一天,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目光之中,关切、赞赏、期许、质疑、鄙夷、虚伪、冷漠、抗拒、挑剔、追逼,等等等等,如同变幻莫测的光,让人眩晕与纠结。可是,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一束始终在停留在我们身上,或者在远方借清风明月遥递给我们的,母亲的目光。
朋友在微信群里发出一张漫画,画的是一个幼儿坐在房间中央玩积木,他的左右两边各坐着一个女人,让我们猜一猜谁是孩子的母亲。最后的结果是,男人大多猜错了,即便猜对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做了母亲的女人却无一例外地一猜即对。她们猜测的依据竟惊人的一致,皆是根据漫画中两个女人的目光所透露出来的细微区别,作出了准确判断。
是的,她们太熟悉这样的目光了,无时无刻不在温柔地凝视自己孩子的她们,怎会捕捉不到画面中那看似抽象却又事实存在的母爱,只是,一直被母亲的目光凝视的我们,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漫不经心地选择了无视,或许原本就无从察觉。
母亲年轻的时候,她的爱有很多种表达的方式,除了一直注视着我们慢慢成长的目光,还会是不离不弃的搀扶与陪伴,一顿顿可口的饭菜,一声声唠叨与叮咛,一次次责罚与抚摸……等到有一天,我们离家远走,从此她只能用目光遥望着远方,在漫长的牵挂与等待中逐渐老去。
当羽翼丰满的我们踏着铿锵的步伐归来,是否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她,已是霜染两鬓,容颜沧桑,她的口齿变得嗫嚅不清,手脚变得缓慢迟钝,甚至,言语与举止变得小心翼翼,好像生怕在我们面前做错些什么。所以,更多的时候,她只是站在不远的地方,像过去一样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尽管眼睛愈发浑浊,但那份特有的温柔却又在与日俱增,这一幕,我们又可曾看见?
当我们再度启程离开,是否又会知道,身后的她,因为不能将满心的爱打包让我们带走,悲伤与歉疚化作了两行温柔的眼泪,悄悄地滴落,浸入泥土之中。这眼泪,像她对大地无声的倾诉,而此时,大地也正在悄然地向她发出邀约。
目光的源头在心灵,最温柔的目光一定是属于母亲,来自于她心中最深沉的爱。我想,当我们一次次地选择漠视与误读,甚至像诗人海子一样以极端错误的方式背向相对,那么,我们回馈给母亲的就一定是心头上的一道又一道伤口,有的伤,或许永远也不会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