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将人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看你处于哪一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谈论人的本质时,为人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评价?

处于这个阶层的人一般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

我过的怎么样?我成功不成功?他都会向外界证明。

你看:我开多好的车,我住多好的房,我戴多少钱的名表,我背多昂贵的包……他们一有机会就会向外展示他们的“成功”、他们的“拥有”。

等来了一片“哇哇哇”的啧啧赞叹便会心满意足,之后再去追寻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无限的包装自己。

这类人大部分是暴发户、拜金主义者。他们对于“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根本没有概念。

第二个层次是:我拥有什么?

这个层次的人会包装自己。

他们或通过减肥、健身、美容、化妆来塑造形体美、容貌美。

或通过如何培养高情商、如何提升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如何获得领导力等这类的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完善自己的硬件配置。

这类人处于追寻“”的阶段。他们也懂得花钱买装备、让自己看起来很高级。

市场上那类成功学、高情商、实用心理学就是为这类人准备的。

他们虽然掌握了一些进阶为大众眼里成功人士的技术,但也只是处于向外在探寻的阶段。他们的人生处于“士”的阶层。是社会的精英阶层。

他们虽然对“我是谁?”进行过思考,但仅限于表面的包装。内里还是一片空虚。

第三个阶层是:“我是谁?”

达到这个层面的人会向内探索,探索自我,建构自我认知系统。

他们会从“软件”上不定期的更新系统,为“自我”的这台电脑提速升级。

纵观人类历史,能给出“我是谁?”这个问题答案的人凤毛麟角。

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人类哲学史上的终极问题,没有统一答案。

老子给出了“”,释迦摩尼佛给出“无我”。

我们普通人连自己的心都找不到,更不用说回答“我是谁?”

古来圣贤皆走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避世寻求自我;

庄子隐居南华山追寻自我;

陶渊明隐居深山自得其乐;

王维半官半隐参佛悟道追寻自我;

王阳明“从做中学”创立心学追寻自我。

那么我究竟是谁?

我该往何处去?

如何找到真我?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终其一生可能都无法找到答案,能做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

多读经典哲学,慢慢的向着这些伟大的哲学家靠近一点,多思考一点哲学问题,不断升级我们的软件系统。

一个人的底层逻辑系统建构好了,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就会发生根本改变,你思维的维度会告诉你做事情的方法。

就像我们从父辈那里得来的经验未必就是对的,你有了自己的评价体系后,就不用那些教条、那些经验来禁锢自己。

为什么有的人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就是他的底层逻辑系统没有建构好,他没有评判标准,没有原则底线,所以他把握不了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老子、孔子、苏格拉底、释迦摩尼被研究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过期,且被人们奉为精神领袖?

是因为他们的“人格”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们为普罗大众该怎么活指明了方向,他们是人类精神层面的神灵,值得后世永久膜拜。

这才是永恒的,可以被保留的东西。

“人格力量超越时空。即使有一天,人不在了,人格还在,魅力还在。”

——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