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现在的孩子们,有的做不了深蹲,有的爬爬楼就喘气。有人说,这是因为科技进步了,比如发达的交通工具出现,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改变了,逐渐地,孩子生活必备的运动能力下降了。这些本该“与生俱来”的运动能力的培养,落在了体育课堂上。而如果说孩子基础确实不一样了,教育者就应该思考,怎样把他们失去的、最基本的运动能力与具体的教学项目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教学。社会上有不少对学校的质疑,有人说,学校12年共计1260学时的教育,却没有让学生精通一项运动技能;有人说,体育课越来越多,但体质并没改善;还有人说,学生喜欢的是体育,而不是体育课。这些质疑并不全面完整,但指出的问题真实存在。总的来说,体育教学存在4个主要突出问题:
1. 课程首要目标理解有偏差,不能准确定位传授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
2. 大班额上课,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低级重复。
3. 技术动作分解过细,课程内容繁、浅、枯、旧。
4. 课程主要内容理解有偏颇,以中考体育和体育测试为主要内容,练习内容单一,且中小学衔接不到位。
未来,学校体育到底会怎样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到底怎样进行教学?我们首先要从国家的文件中去找答案,从国家的文件出发,这是支撑,也是方向。2019年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一个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使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2019年2月23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2020年10月15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体现了“全覆盖、保底线、促均衡、扶弱势”的全人体育。
结合相关文件,我梳理出关于体育基础教育15个关键点: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 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3. 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4. 鼓励小学、初中、高中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5.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高中阶段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6. 开展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8项中华传统体育项目。
7. 逐步完善“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8. 掌握跑、跳、投等3项基本运动技能。
9. 掌握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8项专项运动技能。
10. 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
11. 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12. 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
13.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
14. 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
15. 对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基于这15个关键点,可以发现体育教育主要是以素养为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 学什么:以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大主题为教育思路,促进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2. 怎么学:体育课程一定要牢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那么,学校如何从大单元结构化课程和情境化教学中变革?
我们一定要首先梳理清楚大观念、大任务、大概念、大单元的改革核心。大单元要求我们将18-36个课时作为一个单位来教学;大观念指引我们构建全人教育观念;大概念要求我们“学会、勤练、常赛”,最后大任务也就是掌握1~2项运动技能。
首先,帮助体育老师明晰,体育课程内容要进行结构化设计,不能依然以知识点为序列的内容组织逻辑。比如篮球里的运球,我们应该把完整的运球放在一个课堂里面去学习,而不是一节课就只高低运球,做着一种单一的机构化的技能教学。这要求我们以大观念或大单元或大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其次,要帮助体育教师转变,实现这一突破才能引导和激发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育人模式的改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设置比赛、没有大强度的体能素质训练、没有孩子的合作情感和对情境中问题的思考,核心素养将难以体现。课程的变化就要抓住这个要点。再次,要帮助体育教师落实,即怎样来呈现组织课程的内容。既要遵循学科的逻辑,也要遵循学科逻辑的教育规律,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特别这一次,国家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硬性规定跨学科必须占比10%。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一定要嵌入教学中。
第一板块,1-2年级以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和游戏为主体;
第二板块,3-9年级以体能训练为主;
第三板块,1-9年级都必须要有的健康教育;
第四板块,3-9年级需要掌握的运动技能学习。
什么是大单元?为什么要大单元?大单元的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大单元是从优化教材结构和通盘设计着手,宏观审视一个教材完整的贯穿过程,发现教材之间、教学之间相互关联和互为补充的内在关联,超越常规课和小单元设计,教学点、面、线体统整设计。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更加深层次的理解1~2项运动技能的掌握,第一需要时间,第二需要投入,第三需要系统的学习。第一,运动技能学习和形成规律需要大单元。 复杂的、连锁的、本体的感受的条件反射,初步形成—改进提高—巩固—自动化,这就是规律,一定要经过这个。所以,如果说一个小单元6节课、8节课地去教,你可能还没完成初步形成就已经用完学时了。第二,系统论整体的原理。身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整合,部分量变会引起整体质变。也就是说我们长时间进行教学、练习和比赛,从孩子们课后自我组织的比赛,到代表队的训练和比赛,这样的量变才能引发质变。第三,教学设计的合理性。9学时的单元只能是经验性的体验,容易造成过剩的初级体验,对单元规模要求是至少12学时以上。第四,深度学习的理论。深度学习的目的就是帮助老师理解学习,理解单元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初步形成,改革提高巩固,形成自动化的运动教育模式,才能真正的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品质的,对体育强国能做出贡献的人才。
如果按照水平一,比如说小学1-2年级,每学期每周4节课,即72节课。按照义务教育的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4课时,跨学科实践8课时,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和游戏60课时。如果按照水平二,比如说小学3-4年级和5-6年级,每学期每周3节课,即54课时。包括健康教育4课时,跨学科实践6课时,体能8课时,运动技能36课时。再学两项运动技能,每一项运动技能是18学时。全国大多数学校都能够达到学时数。过去一个学期教3~4个项目的内容,从下学期开始就要进行改变,我们要进行结构化的、大单元的1~2项运动技能的连续性学习,不能太跳跃。
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中要思考很多问题:基本知识与技能、技战术的运用、专项体能与一般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以及观赏与评价等方面。以韵律舞蹈为例,我们来看一下怎么来设计体育的大单元教学:比如说1-3年级为体验阶段,韵律舞蹈分为“我与身体玩游戏”“我与身体交朋友”“我与身体来对话”,舞蹈一定是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情境模式教学和舞蹈游戏、节奏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当然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国内外各种舞蹈,如街舞、啦啦操等。那么4-6级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呢?这时候的韵律舞蹈分为“我的身体会表达”“我的身体会交流”“我的身体会舞动”,着重提升学生动作感知能力及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这就是大单元的整体设计的基本思路。对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创设真实情境非常重要的,它强调教、学、评三者互融,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真实场景、现实问题、多样方式的自主深度学习环境。
项目基础特性,就是技术、战术、体能;
项目中层特性,就是意识、规则、品行;
项目高阶特性,就是起源、文化和生活。
田径主要是个人目标挑战,与人竞争比赛和锻炼运动处方这一方面的情景设计;
体操主要是非正常体位运动、形美体需求和克服畏难情绪这一方面的情景设计;
武术主要是套路展示、防身技击和形神兼备这一方面形的情景设计。
一是运动技术,它是一个运动项目在规则的许可下所特有的运动序列,是客观存在的,不随学生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具备个人的特性。
二是运动技能,它是学生经过后天习得而成的具有个性化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个人特性。
三是运动能力,它是人参加一个运动项目所具备的高阶思维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