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功札记39(劲意竖直起来整个身躯由小腿骨至胯腰至头顶呈挺拔的状态只在踝骨以下意劲是向地下扎根)
(竖直劲意了起来整个身躯由小腿骨至胯腰至头顶呈挺拔的状态只在踝骨以下意劲是向地下扎根)
https://m.toutiao.com/is/Jqkfx6Q/
偶尔看到这么一句话,有点意思,值得咀嚼——比起恍然大悟,懵懂才是恩泽。
(1)练功打拳首要的就是培养中气即中和之气,是在抻筋拔骨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你抻筋拔骨到了一定程度时,手、足、身肢有“肌肉离骨”的感觉,尤其是两肩两臀的肌筋向身内收缩的感觉更为明显。
此时,在上是多关注胸背部,胸背肋肌筋向腋窝、肩窝后面收缩,再由后向前把胸肋骨挤出去撑开,这时会感觉到胸腔内一片柔和的景象。
在下,臀肌(臀大肌、臀中肌)越过尾骨向骨盆上缘收缩。此时会感觉骨盆忽然就被拔直了,腰背肌筋忽然就松下来了,腰腹内也是一片柔和的景象。
此刻,再关注脊椎骨,你会发觉脊骨也竖直(此是意劲)了起来,整个身躯由小腿骨至胯腰至头顶是挺拔的状态,只在踝骨以下意劲是向地下扎根。
此时,再运动,就会发觉臀肌是一直缩提着的。再用心意把臀中肌和臀小肌上下分离。臀小肌帮助大腿肢节在下运动,臀中肌则帮助骨盆肢节在上面运动。
再把腰方肌、髂腰肌、腹内外斜肌稍稍松下,与臀大肌、盆底诸肌相合,腰臀这一块儿就成为整个身躯的中节且是主宰了。在下,腰臀是为两腿足的根节,在上则是上身的根节。
总体来说,用意把四肢及胸腰腹肌筋向体内向脊骨缝收缩,再统一收缩至腰隙,在此开合运转,培养中和之气。中气即内劲。
(2)“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这句话流传很广,且好像深入人心。照我来看,这句话是有毛病的。很多人之所以认同,是与想走捷径的心态有关。
确实,很多时候,真传往往就是那么一句话两句话而已,正如这句话——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对了,这句话说的没毛病,因为有了“苦练三年”这个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话说的再精确你也感悟不到的,甚至还会以为这是故作高深或是就在敷衍你呢。
胯骨缝能裂开了,左右骨盆就能自由组合,独立运动了。行拳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单腿支撑。支撑腿上的骨盆与胯轴矬开,可以拔直,亦可滑落到大腿骨节上,落的越深越好。但这皆是意感,其实质还是因为肌筋的伸缩运动。
胯骨能拔直,主要在于臀肌、阔筋膜张肌及盆底腰腹肌等抻开后的表现形式。
骨盆能滑落至大腿骨节上,则主要是臀部和大腿周围的肌筋协同运作的结果。具体地解说还是有点复杂的。
第一步是“曲臀”(也有叫曲髋或是叠胯)。曲臀的前提条件是“泛臀”,即尾骨尖能由下而后上地反卷起来,再拔上去,再塞进去;同时在“环跳穴”深处(这里得用上经络了)臀肌由里而外翻出来(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多看看动物特别是猫科动物发力前尾巴骨的动作细节)。
尾骨与骨盆分离,胯轴与骨盆(髋臼)周围的深层肌筋就能在臀肌(大中小肌)的作用下抻开揉活。抻开后其活动旷量就增大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曲臀了。
曲臀时,意劲由臀中肌与臀小肌缝隙间穿过去,再切入胯轴缝隙。感觉是骨盆带着腹股沟坐在了大腿根上(又称小腹坐在大腿根上)。
身势欲继续下蹲(或曰沉),就得用上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及各内收肌了(大腿周围肌筋)。
按照生理运动学原理,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是一组拮抗肌,我们练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股二头肌(腘绳肌)在上主要敷着在坐骨结节上,股四头肌在上主要敷着在骨盆前缘及与腿骨连接的深处;在下(远端)都是敷着在小腿胫骨和腓骨头上端。
我们可以用心意指挥,股二头肌主要是向上收缩(坐骨结节向下一顿,股二头肌腱就能松开),而股四头肌主要向下收缩。比如,我们在曲臀下蹲时,它们同时一上一下地进行收缩运动,肌肉(尤其是股四头肌)就不会感到紧张吃力了。(此时还有半腱肌半膜肌等都要伴随着股二头肌同时向上收缩,还有缝匠肌则是伴随着股四头肌里的股内侧肌同时向下向膝内侧收缩)。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呢?这就需要借助我们的经络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