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的背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文/高英 〔首发原创文章〕
偷窃,是道德和法律都禁止的行为。尤其如今身处集体脱贫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随便打打工或做点小生意就可以温饱不愁,总想不劳而获去偷别人的东西更是令人不齿了。
可是,天下很难无贼。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有人居然趁一位工人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挂国旗的时候顺手牵羊——骑走了人家没上锁的电动车。在2020年的我看着监控拍下的现场彩色画面,感觉自己一下子穿越到了1948年的黑白电影里,重温了一个正贴电影海报的意大利工人放在一旁的自行车被盗的场景,虽然两个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迥异,社会环境迥异,但是偷车行为如出一辙,现场情形十分相似。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曾于1949年获得奥斯卡特别荣誉奖,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评为“一部简单但有力量的作品”,最让人赞叹的是,这部黑白片放在今天来看仍是非常经典的影片——貌似简单的故事,却能触动人的心弦,引发人的深思。
在经济大萧条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工作机会极其难得,主人公里奇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贴海报的工作机会,却在开始工作的第一天,当他站在梯子上专注地贴海报时,被人偷走了自行车,而里奇一旦没了自行车,就会失去这份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的主干便是里奇带着儿子布鲁诺去寻找自行车的过程,具体情形需要你亲自去看,不然无法体会到这部电影的真谛。
在里奇那样的处境中,自行车不仅意味着一个有着稳定收入的工作机会,而且关乎到一家四口人的基本生计。影片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真实展现了里奇的焦虑心态,以及里奇父子之间的那份在日常被生存的艰辛所掩盖的浓厚亲情,而报案时警察的冷漠,还有那个算命者的投机取巧,以及父子在餐馆吃饭时的穷富对比,更是对世道人心的深刻讽刺。
但凡有良知的人,都会对里奇报之以同情,替他的遭遇心痛。可惜,里奇找到了偷自己自行车的人,却没能找回自行车,也没能让那个同样出身于穷人家庭的年轻窃贼受到法律制裁,其实对于里奇来说,他在乎的只是把自己那辆自行车找回来,而非是否处罚那个窃贼。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里奇终于决定去偷一辆自行车来保住工作。里奇本来一直在找偷自己自行车的人,最终自己却成了一个偷别人自行车的人——当一个遭遇偷窃的受害者因生存困境变成一个偷窃者时,充满悲剧气息,这既让人想起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祥子,又让人想起雨果笔下《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多少人间悲剧,只是版本不同,却何其相似!
导演善意地在影片结尾时给了主人公一个善意的结局,里奇所盗自行车的主人看着里奇父子,或许为了里奇的儿子布鲁诺,他善意地放走了里奇。还是小孩子的布鲁诺充满惊异地目睹了父亲的所作所为,一直在惶惑不安中不停地喊着“爸爸”,而里奇则垂头丧气,无言以对。
看完电影,不由让人感慨,假如只是看到里奇在偷自行车,而不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我们就会对里奇产生无限鄙夷,而当我们了解了前情,却对他的偷窃举动满怀宽容,真心不愿让他被人扭送到警局,使得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假如不是没了自行车就会直接影响工作机会,关系到一家人的基本生计,里奇这样踏实肯干的人决不会做贼。
然而当看到那则偷电动车的新闻后,着实令人叹息。如今已经不再是把好人逼成坏人的旧社会,全国人民正喜迎盛世的到来,却有人以另一个版本的形式上演了上个世纪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窃车剧目,而两个场景的区别不过是电影里的失主站在梯子上贴海报,被偷走的是自行车,而新闻里的失主则是站在梯子上挂国旗,被偷走的是电动车,最后电影里的主人公找到了窃贼却无法找回自行车,新闻中的失主仰仗现代科技靠监控录像让警方帮着找回了电动车。
当代版顺手牵羊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片断
不由想:电影中里奇那样希望通过正当劳动肯踏实工作来养家糊口的人,假如生活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就可能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而非成为偷自行车的人。可是那些好逸恶劳喜欢不劳而获的人,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哪种社会环境,大概还是宁愿做贼吧。
在现实中还有另一种偷窃群体,那就是有的人明明生活富裕,即使不工作也有钱花,甚至还有社会地位,却喜欢偷窃东西,此类偷行为,只能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去分析,这样的人纯属心理出了问题。
如此看来,偷的背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还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既要靠社会制度的日趋完善,又要靠对人本身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塑造。除了忙里偷闲的“偷”,假如人人以“偷”为耻,假如人人不屑于“偷”,就没有偷钱、偷物、偷人、偷情的越轨情况发生,就不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当人的物质条件日渐宽裕时,人心的走向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无论如何,偷来的东西,都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靠偷生活,绝非长远之计。人生在世,还是不偷不摸、堂堂正正地活着为好啊!
高英写于2020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二十四,周六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