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人故里》揭开賨人战史真相

写在前面:有关賨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辉煌的战史。可賨人战史,历来众说纷纭。我研究賨人两年多,接触不少研究賨人问题的专家学者,集众多研究成果之长,列举賨人的一个个辉煌战史片断,印证了上古时賨人以战斗为职业,西方最典型的是希腊的斯巴达人,东方则是中国的賨人。4月下旬,《賨人故里》一书将由深圳运往达州市和渠县,将揭开賨人战史真相。

賨人辉煌战史“解码”

——《賨人故里》揭开賨人战史真相

罗洪忠

在人类历史上,涌现了不少以战斗为职业的部族或民族,或在一方一国的历史上建立过无数的重大功勋业绩,或带来长久巨大的祸害。其原因是在上古时代,抢劫曾是一种普遍的生存方式,而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一些部落或民族,不但承袭了这一尚武的生活方式,并被更为强大的部族所利用,于是,造就了一批以战斗为职业的部落和民族。古时候,西方最为典型的是希腊的斯巴达人,而东方则是川东北的賨人。

賨人就是一个以战斗为职业的民族,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总与战争相伴,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并起、五胡十六国,正是中国群雄逐鹿的时代,就可找到与賨人相关的文献史料和考古证明,诸如陕西咸阳出土的汉代兵马俑,重庆云阳出土的賨邑侯金印,南充天和乡保留的賨邑侯崖墓,以及渠县土溪遗留的古賨国都城坝遗址等,都无不向世人表明,古代賨族曾是这块土地上真实存在的一个古代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战争业绩。

一、“巴蛇食象”:缘于廪君蛮而非賨人?

有关巴人来源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的“巴蛇食象”,因演变为成语“巴蛇吞象”,其影响非常巨大。《山海经》既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关巴人的记载很多,诸如:“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东晋学者郭璞注云:“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郝懿行笺疏云:“《晋书·地理志》建平郡有秭归,无丹阳,其丹阳属丹阳郡也。”《路史·后纪十三》罗苹注云:“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埋也。丹山乃今巫山。”有的专家学者依此认为,丹阳在今湖北秭归,丹山当在西陵峡与巫峡之间,即今渝(重庆)、鄂(湖北)交界的三峡峡区。

南北朝(420年—589年)时,巴人一支迁往洞庭后,依旧有“巴蛇”之传说。诸如《淮南子·本经篇》:“羿断修蛇于洞庭”,罗苹注说:“修蛇即所谓巴蛇”。六朝宋人庾仲雍《江记》也说:“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巴人迁徒到洞庭湖以东地带应为南北朝时期,流传的“羿屠巴蛇”同“巴蛇食象”,从中证实了《山海经》的“巴为蛇说”。

中国文化大家潘光旦先生也认为,《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巴蛇”,“巴”就是“巴人”,“蛇”影射为一种不同族类的人,而决不是真的蛇。有的专家还认为,“巴蛇食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蛇和象,而是以蛇和象为图腾的两个部落,最终是崇拜蛇的巴人部落打败了崇拜象的原始部落。巴蜀史研究专家段渝也认为,古代巴人是由多支族群所构成的亚民族集团,不同支系族群来源的传说不同,也就不足为怪。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宋人罗泌《路史·后记》也说:“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釐,是司水土,生后炤,后炤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因“顾”与“务”谐音而“务”、“巫”谐音,务相者,大巫也。罗泌直接将巴人同廪君务相联系起来,说明巴人先祖就是太皞(伏羲氏)。有的专家依据文化大家任乃强先生咸鸟系管理盐者有关,认为咸鸟负责管盐,乘釐负责运盐,后照负责煮盐,这些都与古代清江流域的盐业有关,因而认为与廪君务相有历史渊源。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南,丹阳居属也。”这段话谈及巴人住在丹阳,是巴人生活的发源地。《路史·后纪十三》罗苹注云:“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埋也。丹山乃今巫山。”据此,丹山当在西陵峡与巫峡之间,即今渝、鄂交界的三峡峡区。

清江这个名字,据说同蜀王开明氏(战国末期)东征有关,蜀兵路过这里时给起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载:“夷水(清江)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这段表明,廪君乘土舟到清江流域占据捍关,在此称“王”,建立国名叫“巴”,也就是巴国。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段渝研究《山海经》有关巴人记载后认为,廪君早在史前时期已南迁清江流域,我们不能将其同周初分封在汉水上游与大巴山之间而为《左传》所载的姬姓巴国混为一谈。

有学者认为《山海经》关于巴人世系的记载,“似也出于《世本》”,因《世本》失传而无法验证。《山海经》和《世本》的记载侧重点虽然不同,一个讲述巴族起源简史,一个追忆廪君种崛赴盐水(夷水)“君乎夷城”的传说,但这两处记载却具有内在联系和诸多共同点:首先,巴国的地点和巴人活动的区域在祖国西南部,“西南有巴国”和“巴郡南郡蛮”相吻合,清江流域也正处在西南,为古代巴郡南郡所属之地;其次,伏羲氏和“故出巫诞”的廪君都属于夷蛮集团的少数民族;再次,“咸鸟”和“盐神”所处皆“鱼盐所出”之地,这表明巴人的起源同三峡地区的盐泉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既称廪君先世源于巫诞,又称廪君为“巴氏子”,这显然意味着廪君的先世称为巴氏。而廪君先世所在的句亶(巫诞),位于汉中东南角与大巴山之间的鄂西北巴地,那里正是先秦姬姓巴国之所在。尽管如此,有关巴人的最早来源是否与廪君蛮有关,目前学术界争论不休。

目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賨人(板楯蛮)同廪君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古民族,但不少专家学者却坚持认为,賨人是巴人(主要指巴国或巴地)的一支。若能证实《山海经》中有关“巴人”来源的最早记载源于廪君蛮,则賨人(板楯蛮)是巴人一支的命题显然不能成立。从考古来看,廪君蛮尚未到达渠江流域的1400年前,賨人(板楯蛮)就是这里的土著民族,后面还将论述。那么,地处渠江流域的达州就没有必要去同重庆争“中国巴人故里”,就可打“中国賨人故里”这张文化牌。

二、廪君入川:賨人早在1400年前就已存在

若我们回顾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至东晋(420年)1466年的历史,都或多或少有賨人驰骋疆场的历史记载。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又一个王朝。公元前1600年,也即距今(2012年)大约3612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到公元前1046年(距今3058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历经554年。

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武丁(1250年?-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商朝著名军事统帅。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小乙。即位以后,距今不到3300年,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在位时期,曾派妻子妇好为统帅,向鄂西清江流域禀君之巴发动了战争,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巴人始祖廪君,这时只好被迫带领部落民众向外迁徙。

古籍中未见有殷商时代巴国活动的记载,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弥补了这一空白。“巴方”和“虎方”(巴人崇虎,故又以虎代巴)曾多次出现在甲骨文上,殷王武丁和皇后妇好数次率兵征伐巴方见之于卜辞。

《殷契粹编))1230:“壬申卜,争,贞令妇好从沚 伐巴方(方在古时为国),受有又。”(辞意为:壬申卜,争问,命令妇好统率沚 伐巴方,受到保护吗?)《殷墟文字丙编>)313:“贞王勿佳妇好从址沚 伐巴方,弗其受有又。”(辞意为:王不命令妇好统率址沚 伐巴方,不受到保护吗?”)《殷墟文字乙编))2948+2950:“辛未卜,争,贞妇好其从汕伐巴方,王自东……陷于妇好立。”这次是武丁与妇好一同出征,武丁率兵击败巴军,并把巴军引入妇好布下的埋伏之处。

从上述甲骨文和古籍记载来考证,殷周王春秋之世,巴国活动的中心地区在江汉之间的汉水流域,与楚国是近邻。《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今清江)至盐阳。”廪君之巴先顺清江而下,后西进,溯长江入川,以后先建都涪陵,后迁“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

1999年9~l0月,考古专家在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发掘出4700年前的古代蛇巴(賨人)文物,出土的龙山遗物从造型、质地、纹饰上判定,为典型的蛇巴文化遗物。从而证实虎巴(禀君之巴)进入这里时,賨人已是这里的土著先民。我从罗家坝出土文物可以推断,賨人至少在黄帝时期就已在川东地区生存,远比虎巴(廪君之巴)到达这里时,至少要早1400年。目前,重庆打的就是廪君巴人文化这张牌,将廪君巴人信奉的白虎作为图腾,而賨人将蛇作为图腾,两者的图腾不一样。

三、武王伐纣:賨人以“巴师”的一个部落参加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帝王——商纣王虽对开发中国东南有贡献,可连年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尚书·牧誓》记载了著名的“牧野之战”,“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部族参加了战斗。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非常肯定地称“巴师”迫使殷人前徒倒戈而“著乎《尚书》”,参加了牧野之战。这里所说的“著乎《尚书》”,古今学者均一致认为是指《尚书·周书》中的《牧誓》,连《史记·周本纪》所引史料,也与此文略同。

《牧誓》是周武王伐纣大战之前,同参与伐纣之师的各部族在商郊牧野所作的誓师动员词,篇首记载:“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可是,在所有军队中丝毫也未提到巴师,在整个誓词中也没有片言只语提到巴人,这同常璩之言显然矛盾。

为了证实《华阳国志·巴志》关于巴师“著乎《尚书》”,参与牧野之战的可靠性,现代文化学者作了许多阐释,或说彭即巴,或说髳即巴,或说濮即巴,等等。然而均无确据,难成定论。四川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段渝认为,“巴与周为同宗之后,关系甚密,居地相邻,在殷末参预以周为首的反殷集团,成为‘殷之叛国’,并协同武王伐纣,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事实上,《牧誓》对姬姓集团中的任何一支都是没有直接列举的,只是在篇首总挈各部时举出了各自所任军职,即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之类。”

我理解段渝所长的这段话认为,《牧誓》所列举西土八国,没有一个与周同姓,而廪君之巴却不同,属于姬姓宗亲,有血缘纽带维系。所以,周武王也许因为亲缘关系而特“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廪君种在重庆建立巴子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故“巴”未见《牧誓》,是极其自然而又合乎情理的。

賨人是否参与周武王伐纣?答案是肯定的。东汉的应劭(shào)在《风俗通》里(《文选·蜀都赋》引注)明确记载:“阆中有渝水,賨人居左右,锐气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令乐府习之。”东晋末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更为肯定:“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汉高祖刘帮)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舞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汉高祖刘帮认为賨人参与了武王伐纣,创造了巴渝舞。在我看来,周武王伐纣之时,廪君之巴迁入板楯蛮(賨人)生活的地域,大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周武王伐纣时,賨人作为“巴师”的一个重要部落参加战斗,因“锐气喜舞”而闻名于世。

四、賨国兴亡:均系战国时楚国所为

有关在渠县城坝建立的賨国都,历史上也有明确的记载。賨国并非賨人自己建立的国家,属于战国初(前401~前400年),楚悼王将賨人领地作为芈姓宗裔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楚悼王十四年(前388),将芈姓宗裔派到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建立賨子国,賨国由此而得名。对于賨国的记载,《舆地纪胜》云:“巴西宕渠(今渠县),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有流江(今渠县)东北,有古賨国,灭于楚的记述。

廪君之巴进入川东后,賨人表面臣服,可两个部族大大小小的械斗不断,因《华阳国志》成书于东晋末年,离廪君蛮迁往川东已有1700余年历史,便演绎出了賨人张弓射白虎(廪君巴人图腾)的神话故事。尽管它已变成神话故事,依旧有其历史依据。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6年),张仪、司马错率兵统一巴蜀,两年(前314年)后,也就是楚国派贵族建立賨国的第74年,秦惠文王在今重庆市老城区置巴郡,在賨人生活地域设宕渠县隶之,治所宕渠城就在“古之賨国都”,辖地包括今四川达州市、巴中市、广安市、南充营山及重庆城口等县域,幅员约五万平方公里。

尽管如此,賨国依然存在。廪君之巴从公元前1046年后被周武王封巴子国,到公元前314年被秦国消灭,巴国存在730多年后,禀君种从此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可恰在此时,板楯蛮(賨人)正处于非常红火的时期。

賨人归顺秦国后,楚国非常气愤,楚顷王四年(前294年)派兵“打賨围巢,执賨子(王)以归,賨国灭”。由此看来,消灭賨国者不是秦国,而是楚国,賨国存在了94年。有关“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因宋玉答楚倾王问而来,而“下里巴人”的典故,则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因賨人战舞——巴渝舞而来。

五、賨族来历:秦时谓赋为賨而得名

就在这一时期,以白虎为图腾的廪君蛮揭竿而起,反抗秦的统治。后来,秦昭襄王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利用廪君蛮与板楯蛮部族之间的矛盾,募集居住渠江流域的板楯蛮,镇压了廪君蛮起义。秦昭襄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廪君巴人为了逃命,再次携老带幼大迁徙,返回到他们的发祥地——鄂西南清江流域的武陵山区。賨人因打败巴人有功理应受到重赏,可秦昭襄王却犹豫了:想兑现事前的许诺,又“嫌其夷人”,最后终于改为刻石为盟:“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30),秦国派“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从巴蜀的涪水逆行而上,攻楚黔中郡(今湖南常德市),迫使楚割汉水北岸地给秦。秦控制了长江上流,直接威胁楚国都郢。秦国利用蜀地的富庶、賨人的勇悍击溃了占半个中国的楚,进而扫平六合统一中国。賨人在争夺黔中郡的战斗中勇武过人,秦国论功行赏,对战功卓著的賨人“薄其税赋,人出钱40,巴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

六、賨人战舞:汉高祖引入宫廷变乐舞

然而,賨人的军事活动最早有史可证并留下遗迹的,要算汉朝刘邦在賨人生活的开江县峨城山屯兵。项羽推翻秦朝的统治后,将刘邦赶到偏远的巴、蜀、汉中等地。谁知,刘邦利用汉中平原和川西平原丰富的物产,休养生息,秣马厉兵。当时,刘邦手下著名的将军樊哙在现在的宣汉、开江等地屯兵,宣汉“樊哙”这个地名至今还沿用,峨城山因樊哙手下一名谋士峨城而得名。后来賨人在峨城山巅修庙兴佛,并塑有峨城雕像。

汉高祖刘邦依靠賨人七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最后统兵进入中原,与项羽逐鹿。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称皇帝,建立西汉王朝,直到公元9年1月,王莽自立为皇帝,西汉灭亡,历经211年。杨家湾汉墓是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据专家分析,其墓主可能就是汉代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前者是开汉元勋,后者因平定“七国之乱”而威震一时。据考证,杨家湾汉墓兵马俑,系西汉景步兵俑军阵前列,其右起第三与左起第三个俑都是賨人,足见汉同祖对賨兵的重视。

巴渝舞最早为楚顷王所欣赏,可作为一种舞蹈的正式名称,系汉高祖刘邦首创。东汉时,应劭在《风俗通》里(《文选·蜀都赋》引注)明确表明这种舞蹈系渝水賨人所创造:“巴有賨人定三秦,封(范)目为阆中兹凫乡侯,并复除目所发賨人,剽勇,高祖为汉王时阆中人范目说高祖募賨人:卢、濮、沓、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阆中有渝水,賨人居左右,锐气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令乐府习之。”

七、东汉賨兵:西羌兵闻之胆寒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国号仍为“汉”。可在东汉时期,西羌造反,朝野震恐,全仗賨人、车骑大将冯绲平定羌乱。以致于汉代的史官说:“若没有巴人(汉代又称为賨人),我们都要乱成蛮夷了。”在渠县至今保留有冯绲父亲冯焕的墓阙,早在九十多年前,法国考古工作者还拍有祭拜冯绲的寺庙。

在三国蜀汉军队中,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夷兵”成分复杂,其中重要的是巴郡賨兵和南中青羌兵,以勇武善战而知名。蜀汉对夷兵的征发,大抵是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的丁壮组成一军。部落中的大小豪酋则成为军队的校尉偏裨(bì),有的甚至成为蜀汉大将,如王平、句扶,与马忠、张翼和邓芝并称蜀汉后五虎上将。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刘协退位,自立为魏文帝,随后刘备、孙权相继称帝,三分天下,才有了今天的三国文化热。

公元263年,蜀后主刘禅投降魏国。两年后,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魏帝曹奂退位,建立晋国,17年后又灭掉吴国,统一中华。可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东晋王朝,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

《汉书·地理志》则说:“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华阳国志·汉中志》、《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记载中,陕西汉中也有板楯蛮。可见,东汉时因受连年战争的影响,賨人分布甚广,北及汉中东部之南,以及整个川东都是板楯蛮的出没之地,构成了川东分布最广的一个部族。

八、賨人皇帝:賨人从此扬名天下

公元304年冬十月,诸将拥賨人李雄为成都王。光熙元年(306)六月,李雄改国号为“大成”,追谥李特景皇帝,庙号始祖。李雄称帝后,没有忘记祖父生长之地宕渠,复置宕渠郡,治所仍在古賨城城坝。《晋书》对李雄当时的治国功绩时说:“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使宕渠郡获得了40多年的休养生息。李雄在位31年,其疆域西至汶山、汉嘉、越隽,东抵巴东,北及汉中,南达今云南东部和贵州部分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东晋五胡十六国第一个称王的皇帝李雄,其祖籍巴西宕渠,《华阳国志》明确记载的賨人皇帝,尽管他的祖辈李虎迁到甘肃略阳与氐族杂居,世称巴氐族,可李雄91年后在成都建立大成国后,骨子里依旧认定自己是賨人,对賨族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李雄任命常璩为散骑常侍,让他职掌著作(史官),不可避免地会给他讲起自己祖辈辉煌的历史和战绩,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李雄为賨人可信。

九、賨僚械斗:賨人迁往武陵山区

东晋末,随着僚人大量迁入賨人生活的土地,文明程度较高的賨人,同野蛮不开化的僚族械斗死伤惨重,最后僚人将渠县土溪城坝的古賨城一把火给烧了。于是,賨人大量外迁武陵山区,同先前到达这里的廪君种,以及当地其他部族融合,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土家族。

在廪君种退出历史舞台的730多年后,板楯蛮(賨人)才从大巴山谢幕。尽管如此,《新唐书·吐蕃传》有关賨人记载,出版于唐高宗之口而更让人刮目相看。唐高宗封藏王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青海)郡王,后又进封賨王。可见,賨人在唐高宗心里,依旧是一个威震四方的古代民族。这不能不说,板楯蛮(賨人)在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廪君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