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京剧里的故事(5)
《周仁献嫂》
《周仁献嫂》又名《打周仁》、《忠义侠》,故事见明无名氏的《忠义烈》传奇。据说此剧最早的戏曲版本是秦腔《周仁回府》,广为流行的京剧《周仁献嫂》即由此剧改编。
剧情是:明朝,严嵩陷害朝臣杜鸾。杜鸾之子杜文学避祸远逃,将妻子托与义弟周仁。严嵩管家严年欲霸占杜妻,将周仁骗至严府强授官职,逼其献杜妻。周仁捧冠回府……周妻李兰英毅然乔装“下嫁”严府,行刺严年未成,自刎。后,严嵩被参倒,杜鸾复职,其子升官归乡,闻妻死讯,斩严年,责周仁。杜妻赶到,真相大白。
京剧《周仁献嫂》亦称《鸳鸯泪》,翁偶虹根据晋剧改编,储金鹏的表演甚为精彩。1954年,中国戏曲研究院重新整理,成为叶盛兰代表作。
《四进士》
《四进士》一剧许多地方剧种都曾演出,以京剧最为驰名,其中又以周信芳、马连良两位艺术大师的表演誉满菊坛,不分伯仲。前者“老而辣”,后者“老而滑”,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充分体现了京剧艺术之魅力所在。
剧情:明代嘉靖年间,新科进士毛朋、顾读、田伦、刘题出京为官之际相约赴任后不得违法渎职。河南上蔡县姚廷春与妻田氏(田伦之姐)图谋家产,毒死其弟姚廷美,并将廷美妻杨素贞卖给布商杨春为妻。杨春同情其遭遇,遂以兄妹相待,并代为鸣冤。毛朋私访,得悉冤情,柳林代笔写状,嘱素贞赴信阳州告状。途中,素贞与杨春失散遇恶棍拦劫,被宋士杰所救,收作义女,同往州衙。宋士杰舌战顾读、田伦之辈,不胜。最后毛朋秉公,田伦、顾读、刘题被问罪,田氏、姚廷春被处死。
《四进士》剧名因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个进士而来。最初以毛朋为主,经不断演变,宋士杰这个人物越来越突出,成了主角。
著名戏剧家焦菊隐先生曾赞誉该剧像个九连环,意指该剧情节复杂,结构严谨而合理。
《打渔杀家》
《打渔杀家》是京剧常演剧目之一,汉剧等剧种亦有演出。此剧一名《庆顶珠》,又名《讨渔税》,故事源自《水浒后传》的部分章节。
剧情是:宋,梁山好汉肖恩起义失败,归隐江湖,与女儿桂英相依为命,以打渔为生。土豪丁自燮派恶奴打手催讨渔税,强行勒索。肖恩怒将恶奴打跑,并到衙门告状。县官吕子秋与土豪勾结,反诬肖恩抗税不交,杖责四十大板,并令其连夜过江向丁自燮赔礼请罪。肖恩不忍,杀丁全家。
《生死恨》
《生死恨》之故事见陶宗仪《辍耕录》、明陆采《分鞋记》传奇、沈鲸《易鞋记》传奇及《醒世恒言》等,是梅兰芳于抗战初期编演的梅派代表作之一。
剧情是:宋,金兵入侵,士人程鹏举与韩玉娘同被张万户掳去逼充奴隶,并被强令婚配……玉娘劝程逃归故国,程鹏举怀疑她受人指使,反告主,韩玉娘惨遭毒打,并被转卖于宋商瞿士锡,程鹏举悔恨交加,投军抗金,临别,遗鞋一只被玉娘拾起……程投宗泽,杀退张万户,任襄阳太守,因思念玉娘,命赵寻持鞋寻访……瞿怜玉娘遭遇,将其安置于尼庵。老尼欲强逼玉娘于土豪胡干成亲,玉娘逃,寄居李妪家以纺织度日……玉娘见程鞋,痛而病。程赶至,玉娘不起,诀别而死。
《太真外传》
梅兰芳早年曾编演过几部著名的的大型歌舞剧,《太真外传》既是其一。这个戏根据《长生殿》传奇编写,首演于1926年。该剧讲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共分四本。
剧情大意是:杨玉环初见唐玄宗时,衣道士服,号太真,是玄宗之宠妃,杨家兄弟姐妹亦受封赐爵。七夕之夜,杨玉环得玄宗赐浴华清池,二人共誓永世和谐。玄宗终日沉湎酒色,“君王不早朝”。终于,安禄山造反,玄宗携玉环逃,途经马嵬坡,将士怒杀杨兄杨国忠,并请杀玉环。玄宗无奈,赐白绫命其自缢。后,玄宗昼夜思念,与玉环梦中相会。
该剧歌舞并重,尤以唱词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且其旋律多有创新。笔者以为,《太真外传》是能从整体上体现梅派神韵和精髓的剧目。结构严谨,词曲典雅,意境幽深,回味悠长。手头上有梅葆玖和魏海敏的演出版本,相当不错,况且有马长礼的玄宗和于万增的李白辅佐,美不胜收。不知梅大师有没有留下该剧四本的完整资料。
《红拂传》
《红拂传》是程砚秋早期的的成名作之一,一名《风尘三侠》,取材于唐代杜光庭小说《虬髯客传》,亦见于《风尘三侠》杂剧、《红拂记》传奇以及《隋唐演义》,罗瘿公编剧,首演于1923年3月。
剧情是:隋末,越国公杨素在隋炀帝杨广出游扬州时奉命留守京城,三原布衣李靖往见,杨喜其才欲留用。杨府歌姬张凌华(红拂)慕李往奔,结为夫妻并同逃走。路遇虬髯客张仲坚,彼此订交,一同到太原访谒李世民。李靖决心留下辅佐,张仲坚乃以家资相赠,后浪迹天涯。
此剧歌舞并重、有文有武,其中的“云帚舞”新颖别致,“双剑舞”功力深厚。首演时,程艳秋饰红拂,郭仲衡饰李靖,侯喜瑞饰虬髯客。
剧中有两段唱腔为程迷所衷爱。下附唱词:
[二六]
见春光三月里百花开放,宜人春色是今年。
随风弱柳垂金线,灵和殿里学三眠。
红襟紫领衔泥燕,飞来飞去把花穿。
纷飞满地桃花片,一双双蝴蝶舞阶前。
半空中又只见游丝百转,浑不觉拖逗坠花钿。
[南梆子]
在筵前用手儿分开两剑,好一似双飞燕戏舞阶前。
既不是化龙形空中百变,又不是白猿女道法相传。
多感他张三兄深恩不浅,这一别再相逢不知何年。
《赵氏孤儿》
故事见《左传》、《史记·赵世家》,元纪君祥著有《赵氏孤儿大报仇》,明徐元久创作《八义记》传奇,清代被改为梆子剧目,现代最著名的是秦腔演出本,作者是马健翎。
故事大意:春秋晋灵公时,赵盾遭大将军屠岸贾的诬害,全家 300余口被残杀,只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为门客程婴救出。此后,在惊心动魄的搜孤救孤过程中,先后有韩厥、卜凤、公孙杵臼、金刚(程婴之子)献出了生命,连同先前为救赵盾而死的钜麋和秦继明、替赵朔赴死的周坚、以及程婴(一说是林辄),被后人尊称为“八义”。20年后,孤儿赵武成人,程婴将赵家冤案始末绘成图卷对他讲说,孤儿决意擒杀屠岸贾报仇。元刊本以此作结,明刊本又继写晋景公处死屠岸贾为赵家申冤一折。全剧慷慨悲歌,气氛炽烈,悲壮感人。歌颂了为正义事业前仆后继、自我牺牲的情怀。
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均改编演出,以京剧、秦腔影响较大。秦腔《赵氏孤儿》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二团于1958年首演,导演是史雷、韩盛岫、苏育民,刘易平扮演程婴,阎更平扮演赵盾,马蓝鱼、霍慧君扮演卜凤,李应贞扮演公主,许天成扮演赵武。该剧曾于1959年参加建国十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献礼演出,获誉极高。但由于剧种本身观众群的局限,秦腔《赵氏孤儿》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反而不及其后于1960年由北京京剧团排演的王雁的改编本。看一看京剧的阵容,言之鼎盛绝不过分:马连良扮演程婴,裘盛戎扮演魏绛,谭富英扮演赵盾,张君秋扮演庄姬公主,演出后,声名遐迩是自然的。
京剧传统剧目中的《搜孤救孤》敷衍的是其中有关程婴和公孙杵臼联合救孤的一段。
另外,这个故事于1735年被译成法文本,德国诗人歌德改编为《埃尔佩诺》,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改编时题为《中国英雄》。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马、谭、张、裘四大牌合力打造的京剧版《赵氏孤儿》都堪称绝世精品。尤其是“打婴”和“观画”两折戏。据说原作本无“打婴”一折,是魏绛的扮演者裘盛戎建议加上去的,这才有了那段精美绝伦的“汉调二黄”。每想至此我都要对目前的京剧创作叹问一声:我们还有因人设戏的新剧目吗?《弹剑记》算一出,可惜,总共演出了几场?有10场吗?算上在香港台湾的。
我不曾完整地观摩历史更久的秦腔版,从有限的资料看,情节好象比流行的京剧本还要曲折。(连载五)
以上资料来自《中国戏剧场》京剧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