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男神梦寐思服的小怪物是你吗?丨风物课堂
风物君
最近,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系列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风靡全球,其实,神奇动物到底在哪里——从古到今,都是一个被人不断探索的话题。
《后汉书》里记载,曹操宴请宾客,说很遗憾宴席上没有松江鲈,连曹操都着迷的“松江鲈”,是何种鱼?古人一直崇拜的“飞鱼”又是什么鱼呢?
风物课堂请来《海错图》的作者张辰亮,来为大家侦查鉴别,海底神秘世界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地道风物#
微信课堂·第七期
大家好。今天主要讲一下《海错图》里面比较有意思的动物吧,这一回,有的动物是我《海错图》写过的,有的是我没有写过的,今天我都跟大家说一说。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种,是四鳃鲈。这种鱼中国文人千百年来都在传诵,认为非常好吃,还代表了一种情怀。
古人一直把松江鲈和四鳃鲈等同起来,认为松江鲈有四个鳃,别的地方的鲈鱼都没有四个鳃,这是松江鲈鱼的特点,人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当《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到了上海的松江(现在叫吴淞江,以前叫松江)时,吃到了四鳃鲈,觉得是“甚美”,挺好吃的。
聂璜经过观察,认为四鳃鲈确实有四个鳃,他画的时候,鳃的地方发红,鱼本身是黑褐色为主。头比较大,身体比较短。
这种鱼现实中长什么样呢?给大家看一下。
它确实看上去像有四个腮,每一侧都似乎有两个鳃的样子,每个鳃叶都是红色的,像是里面红色的鳃露出来的。
其实并没有四个鳃的鱼,它还是只有两个鳃。为什么它看上去像是有四个鳃呢,因为它鳃盖上有一个褶皱。每种鱼的鳃盖上都有这么一个褶皱,你下次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它是类似一个关节一样的位置,有了褶皱,鳃盖就可以张开得比较大。
比如说,你家里养了泰国斗鱼,是一种观赏鱼,这种鱼花鸟市场都有卖。这种鱼为什么叫斗鱼呢?因为他们雄性之间特别喜欢互相斗。比如,两只雄性看见对方了,他们就会把鳍都张开,把鳃盖立起来,就在褶皱这一块,一叠,鳃盖就立起来,显得脸特别大,所以是类似于关节的一个部位。当然,四鳃鲈也有这样的一个褶皱。
它的褶皱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里面是红色,不通向真正的鳃,只是表面是红色的,所以看上去也像鳃一样。
今天的社会主流,都认为这种四鳃鲈就是历史上的松江鲈。甚至科学家也把这种长得像是有四个鳃的小鱼,也叫松江鲈,虽然它们并不是鲈鱼。
四鳃鲈其实是杜父鱼科的,在分类学上,跟鲈鱼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因为大家约定俗成——已经叫了几百年了,所以也把它叫做松江鲈。
但是,聂璜在《海错图》里面还画了一种鲈鱼,他认为这种鲈鱼,才是真正的松江鲈。
就是这种鲈鱼,他管这个叫班鲈。
这个班鲈,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花鲈,或者是海鲈鱼。在菜市场有卖,长得挺大的。
这个就是我们楼下超市拍到的花鲈,也就是聂璜画的这种班鲈。
聂璜为什么认为真正的松江鲈,是这种鲈鱼呢?其实他的想法,我是赞成的。因为,松江鲈最早的一批记载,它的描述,完全跟这个花鲈是一样的,而不是跟四鳃鲈一样。
咱们看《赤壁赋》里面苏轼写的“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就说明松江鲈是“巨口细鳞”的,嘴很大、鳞很细。
但是,四鳃鲈是没有鳞的,浑身没有鳞,所以谈不上细鳞。
要说这个“巨口”,四鳃鲈嘴是挺大,但花鲈嘴也非常大,尤其是你扒它的嘴,张开非常大。所以“巨口”这个特征,两种鱼都符合,而“细鳞”这个特征,就只有花鲈符合。
所以,光是“巨口细鳞”,这一句上,四鳃鲈就占了下风,不符合其中一条了。然后,在松江鲈出现最早是在《后汉书》里出现,当时记载,曹操宴请宾客,说很遗憾宴席上没有松江鲈,当时说的是没有松江鲈,而不是说没有四鳃鲈。唐代以前,人们都对这种东西直接称为松江鲈,而四鳃鲈是后面才有的称呼。
当时的记载,这件事的记载,说松江鲈有三尺,宴席上缺了三尺长的松江鲈。三尺约一米,现在的四鳃鲈,最长的也就十五厘米。
所以,差得太多了,从体长上也不对。
另外,在各种唐诗宋诗里,唐宋是人们吟咏松江鲈比较多的事情,人们都喜欢吃松江鲈,那当时人们是怎么描述松江鲈的呢?
诗里面写道,“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
“白质黑章”是什么意思,就是身体底色是白的,上面有黑点,也就是“黑章”。可以看到四鳃鲈底色是发黑的,只有花鲈是白色的,上面有黑点,所以花鲈才符合人们对松江鲈的各种描述,所以它才是真正的松江鲈。
直到后来,人们才慢慢转变想法,根据水文学调查,吴淞江到了唐宋以后慢慢淤塞了。淤塞了之后,花鲈本来是海里的,但是幼长体的鱼是可以游到江河里,所以人们可以在河里抓到。淤塞了之后,这个花鲈就很少来到了吴淞江了,反而是四鳃鲈多了起来,所以人们慢慢地把这种四鳃鲈,称作松江鲈。
一直到明清时代,四鳃鲈完全取代了花鲈的地位,人们以为小的四鳃鲈就是古代传说的松江鲈,这时就已经错了。
但是,聂璜发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可贵。他并没有人云亦云,自己在花鲈的那张图里说,我在松江做客的时候吃过四鳃鲈,所以观察之后发现,古书里很多记载是错误的,真正的松江鲈是花鲈。
关于这一点,比起我们今天的研究者都认真。
这个是一篇名牌大学的论文,关于考证古代的松江鲈到底是哪一种鲈鱼。
你看写论文的人,是一个教授,感觉他不会算数。他说,根据现代的记载,四鳃鲈可以长到150毫米。所以他说,在二十世纪的松江鲈鱼,最长只能长到一公分半,而古人随便就可以钓到半尺长,所以这个跟古人描述的不是同一种鱼。
就是说,他把150毫米理解成一公分半,你看这是多低级的错误。150毫米应该是15厘米,正好就是半尺长,所以跟古代的记载就是一样的,他还信誓旦旦拿这个做论据,所以当时,我看到这点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那我们再说说这种鱼,这种鱼可能大家都知道叫鲳鱼,也有人叫平鱼,正名叫鲳鱼。但为什么叫鲳鱼,这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海错图》里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他说,鲳鱼这种鱼呢,平时就在海里游,它性格很温和。它在海里游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小鱼聚在它身边,舔舐它身上分泌的一些粘液。他说,就像是一群嫖客在追逐一个妓女一样,好像是妓女走在街上,好多男的冲她抛媚眼、吹口哨。所以说它像娼妇、妓女,所以叫它鲳鱼。
那至于这个鲳鱼到底有没有这种习性呢?这个我还得再查查,印象里面没有这个记载。因为鲳鱼是那种结绳小群行动,不是那种单独行动,会有一群别的小鱼去舔。我觉得,可能是有别的原因。
这种鱼,这是我刚写的一篇文。
聂璜在福建亲眼看见过两次的鱼,他认为,这种鱼就是《山海经》一系列古书里传说的文鳐鱼。文鳐鱼也是历史悠久的生物,传说是会飞的,近代的一个文献里说,“文鳐夜飞而触纶”。据说,文鳐鱼会在夜里飞到空中,碰到渔网。所以中国传说里,一般说什么鱼会飞,就是文鳐鱼。
聂璜在福建市场上,看过这种鱼之后,他虽然没见过它在空中飞,但觉得这种鱼就是文鳐鱼,因为它胸鳍特别大,而且能够一直长到尾巴的长度。
但其实,并不是文鳐鱼,这种鱼应该是豹鲂鮄。
你看,就是这种鱼,跟他画得挺像的。这种鱼的特点就是头上很多刺,胸鳍很大,像蝙蝠一样。
但是它并不会飞,只会贴在海底游动。因为它的身体被很硬的鳞包着,导致游速很慢,所以并不能冲出水面,达到飞行的速度,所以它看上去好像会飞,但并不会飞。
其实,会飞的是这种鱼。这是聂璜画下来的,他画的时候不认为这是文鳐鱼,但其实这种才是文鳐鱼,今天我们称为飞鱼。
飞鱼夜晚有趋光性,喜欢光。所以渔民把船用贝壳粉涂白了,然后夜里开船到海上,点一盏灯,把船照亮,飞鱼就全从海里飞出来往穿上扑,这样船上就全都是飞鱼。攒够了就把灯关上,不然过会儿船就被鱼压沉了。
其实,这就是聂璜在这种鱼上记载的文字。其实,他已经记载了文鳐夜飞而触纶这个行为,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固执地认为前面那个红色的鱼才是文鳐鱼。
这是一种现象,他不光记录动物本身,也记录了很多生物习性和现象。这是“麻雀化花蛤”,他认为。动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一种动物可以转化成另一种动物。
这个就属于我们中国“化生说”学说,比如“冬虫夏草”,认为动物变成了草。
“麻雀化花蛤”就是麻雀变成了花蛤,他当时本来不信,觉得麻雀比较大,花蛤比麻雀小很多,那麻雀的量怎么化成花蛤,这样能量就不守恒了,麻雀剩下的肉去哪了。这方面,他倒挺讲科学的。
后来,有一个叫谢若翁,九十多岁的老爷子,跟他说了一件事。
老头说, 我亲眼看见过麻雀变成花蛤。麻雀先群飞到沙滩上,再一头扎到沙滩上,过会一看呢,他们就都变成花蛤了。而且,一个麻雀可以变成好几个,甚至好几十个花蛤,不是一个麻雀变一个花蛤。
聂璜一听,就觉得合理了。而且觉得老头子九十多岁,还能喝酒和聊天,所以绝对不会骗我。这种因果关系,我也不是非常懂。他可能觉得老头思路精准,不像不靠谱的人,但是人老了,或多或少就会把事情搞混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全都告诉你。
像我爷爷,原来是公安,在派出所工作,他说他曾经破过一件大案,有一个杀人案他去了,从死人的瞳孔拍了一张照片,放大一看,有凶手的脸。他说,人死之前都会用瞳孔,像照相一样记录死前最后的画面,我就凭这个找到了凶手。
其实,这是一个传的非常多的一种章回小说的情节,我记得《包青天》连续剧里就有这个情节,从瞳孔看到凶手的样子。
这是一个小说情节,但我爷爷肯定也是别的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情节,当成自己做过的真事了。说的时候,也不会让你觉得是逗你玩,他都当真事说了。
他说,这是他当年办过的三件大案之一。还有两件,也是挺不靠谱的。
所以,这种传言我们不能信。
那个“麻雀变花蛤”,聂璜自己记载了很重要的一点,花蛤身上的花纹,跟麻雀身上的花纹很像。其实,人们自古相传的正根可能在这里,“雀入大水为蛤”,到了冬天,麻雀进入大海或者河流,变成蛤蜊。自古都有这个说法,可能就是因为,雀鸟在冬天变少藏起来,而水面下降,露出泥土来,泥土里的蛤蜊就暴露出来。可能就是从这个现象来。
那为什么进入到海里面也有这个说法,可能雀鸟也贪图群居活动找食物吃。
难免就有死在滩涂上的鸟,死之后尸体就会有营养流出来,而藏在泥土里的花蛤就会探查到,聚集在鸟尸体周围。人们一看,鸟的尸体残骸附近有很多蛤蜊,就会认为鸟变成了蛤蜊。
至于图里画的“麻雀变成花蛤”,是哪一种蛤蜊呢?
我个人觉得可能是等边浅蛤,或者是等边连蛤,这两个名字指的都是同一种蛤蜊。
这个就是《海错图》里画的花蛤。
这个是我在丹东拍到的等边浅蛤,它在北方比较多,南方也有,但不如北方多。咱们今天就说到这,更多的内容可以买《海错图笔记》来看,里面说的更详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