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国号探源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夏商周被称为中国的上古三代,相比于年代久远,面目模糊的夏朝和信奉鬼神神秘诡异的商朝,讲究礼仪重视人文的周朝,得到了后世更多的称道。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朝,一直以来是古代历朝历代所津津乐道的王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88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史记五帝本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纣王鹿台自焚,商朝亡,史称“武王克殷”。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根据甲骨文‘周’字的写法,周字是为‘田’形,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周朝国号的由来便直接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堪称以农立国的典范,繁荣的农耕文化使周朝国泰民安、生生不息。从周朝开始,无农不稳的思想延续至今,而周这个国号就是国家与农业水乳交融的符号。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88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

《国语·周语下》说:“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发,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商纣王身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所以严格意义上上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任周天子,而姬发建立起周朝时,就追封他爹为周文王,周天子共传30代诞生了37位王。东汉《白虎通德论》记载:天子者,爵称也。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自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一共出现了12位周天子,他们分别是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西周历时约275年,即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之后,在诸侯国的拥立下,被周幽王废掉的前任太子姬宜臼成为周平王,也是东周的第一位周天子。此后周王室,一共出现了25位周天子,他们分别是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鳌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周灵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周元王、周贞定王、周哀王、周思王、周考王、周威烈王、周安王、周烈王、周显王、周慎靓王、周赧王。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中国古代对周朝的沿用有很多,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则天建立的周朝,柴荣建立的后周,可见周朝在古代帝王中的地位。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說文解字』密也。从用口。,古文周字从古文及。職畱切〖注〗,亦古文周。

『說文解字注』

(周)密也。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伸訓爲周緻也。左傳。晏子曰。淸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以周與疏反對。又襄二十七年。春。胥梁帶使諸喪邑者。具車徒以受地。必周。杜皆云。周、密也。按忠信爲周。謂忠信之人無不周密者。从用口。善用其口則密。不密者皆由於口。職畱切。三部。

周 《康熙字典》〔古文〕【唐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音州。【廣韻】徧也。【易·繫辭】知周乎萬物。

又至也。【書·泰誓】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傳】周,至也。

又忠信也。【書·太甲】自周有終。【傳】用忠信有終也。【詩·小雅】行歸于

又姓。【廣韻】本自周平王子,別封汝川,人謂之周家,因氏焉。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商周時期,有兩個不同的周字:一無口,爲綢;一有口,为周。有口的周为织造机具。此時的绸由周造。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这种称为“周”的织造,为一种更先进的“腰机”取代。“周”的原義逐步淡化乃至失传。无口的周字,易与“田”字或“用”字混淆,固绸沿用了有口的周字。

早期的“周”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申训为周致也。”即周密、完备的意思。  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由于纵横交错的农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由于在书写“周”时加上“口”,后来人对“周”的解释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国家政令之所出。

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经是作为一个方国出现在卜辞与青铜器上,而不再是一片农田。这与周朝先人的农业生产与迁徙活动有关。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从文字发展的规律来说,它应该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田野种禾到田间种禾,再到种禾养口。简而言之,周就是在田里种植庄稼,糊口养命的意思,甲骨文金文当中的这些周纵横的线条象征的就是阡陌,而这些阡陌之间的这些小点就是田里所种植的庄稼。周字诠释的就是这种既浅显又深刻的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名以食为天这个话最早见于《汉书》的《郦食其传》里面说“王者以民为天,而名以食为天”。国家以老百姓为根本,而老百姓又是以粮食为根本。名以食为天,除了狩猎,游牧,捕鱼等等方法所获得的动物性食物以外,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农耕而收获的植物性食物。所以开垦土地,种植庄稼,收获粮食,养育百姓,这就是周字最早的初义。商周时期有两个不同的周字:一无口,为绸;一有口,为周。有口的周为织造机,此时的绸由周造。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这种称为“周”的织造机具,为一种更先进的“腰机”取代。“周”的原义逐步淡化失传。

农耕井田文化,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由于纵横交错的农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

周朝比较重视历史记录,还专门设立了太史这一官职,以撰写国史、记录周天子和百官举止。周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确切的纪年。终周一代,中国的历史学都在稳步发展。周朝的重视传统,也对各诸侯国产生了影响,并由此诞生了《尚书》、《春秋》等优秀著作。纵观世界历史,很多古文明,皆是因不注重历史记载,而最终变成了“消失的文明”或者“断代的文明”。而中国自周代起,便养成了良好的修史习惯,从而确保了自身历史传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文明体系方可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历史上还有以“周”为国号的朝代如下:

北周:姓宇文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自称周公。次年初,宇文氏废西魏恭帝建国,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北周。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诛权臣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武周:武则天称帝,将李姓的唐改为周。武则天为何将唐朝改名为武周?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前后掌权40多年。武则天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又在死前被迫恢复唐朝,故历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视为单独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武周时代计入唐朝统治年数。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有两个原因一是为显姓氏,掌根本。据史书记载:“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首曰武,遂以为氏”。武则天也以周氏后裔自居。唐显庆初年,高宗曾封其父武士为周国公。所以以“周”为国号,显然有尊崇周显示根本之意。 二是表示要效法古代盛业,创造新的奇迹。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来,惟周、汉而已。而唐太宗治世崇汉法,武则天对此颇不亦为然,她向来坚持应承周的观点,所以以“大周”为号,也是为了表明自己承周律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 洛阳并不是在武则天称帝时才改称神都的,在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就和李治一起住东都洛阳,当时就改洛阳为神都,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合称二圣。武则天称帝后,直接定都就是神都洛阳。一方面因为洛阳在隋唐时期为全国交通中心(隋朝大运河中心),经济繁荣,特流发达,是定都的首选要地。周朝的国君为姬姓,周平王迁国都为洛阳,将西周改名为东周。而周平王就有一个小儿子,叫做姬武,而姬武的后人慢慢的都改姓为武了。关于武姓的来源大概有两种说法,一曰武姓原出自周平王少子名武者,由于出生时其掌纹天然形成一个武字,遂以武为名,其子孙遂以武为氏了;另一说谓来自周武王一支孙辈以祖父谥号为姓。不管怎么说,武姓作为大周子孙取代李唐都是有据可查的。武则天见此,就说自己就是姬武的后代。武则天又考虑到西周有上千年的历史,经历了800年,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华夏文化,深得百姓们所景仰,就想仿周朝而效之。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来,惟周、汉而已。因此,武则天该明为周朝,也是想要突显自己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想让唐朝如周朝一样,让国家深得敬仰。

后周:是郭威建立的。公元九五一年,原后汉枢密使郭威出征在外,留在汴梁的家属惨遭杀戮、自己也朝不保夕,起兵反汉。他先称监国,后称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改元广顺,是为周太祖。郭威即位后,致力改革后汉的弊政,并对契丹和北汉采取有限度的御敌守势,以求稳定局势,发展生产。公元九五四年,郭威病死,将帝位传给养子内侄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世宗即位后,恢复原姓,故也称柴世宗。世宗一改过去军事上的守势,主动四面出击,筹划统一的战争。取得了秦、凤、成、阶四州,又恢复了淮南十四州;可惜还未把契丹驱逐出长城以外,北汉仍未灭掉,年仅三十九岁的周世宗柴荣便于汴京病逝,其时为公元959年。世宗卒后,他的儿子,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次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领兵北伐时,发动了“陈桥兵变”,由将士皇袍加身,旋即发兵返京,灭亡后周。

吴三桂建立的周政权。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

参考文献:

[1] 周朝国号怎么来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44cc060102e15g.html

[2]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

[3]周代的姓氏制度https://www.sohu.com/a/169188464_760675

[4] 中华姓氏漫谈.湖湘春秋[J].2002年(1)

[5] 杨易程:《周易起名学》.时代经典出版社.2019年

[6]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自凤凰网,百度词条,360网词条,说文解字汉典及Chinese Etymology字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