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高分范文----如何把文章写深刻之《雨中窥人》评点赏析

高考必背高分范文----如何把文章写深刻之《雨中窥人》评点赏析

思想深刻"深刻"指文章有思想深度。想把文章写深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即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即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即所持观点要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并能引发读者思考。

关于“深刻”,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三点要求,分别是分析深入、观点具有启发性和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第一点,分析深入,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要素的内在联系。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现象入手,是片面浅薄的,所以我们需要穿过现象的迷雾走入事物的本质,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才能发掘出本质中蕴含的真理,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点,观点具有启发性。这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的,只有对事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我们才能避开那些平庸、陈旧、大众化的观点,提出具有时代性的观点,启人心智,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第三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偶然存在的,有后果必然有前因,有前因必然会产生某种后果,要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估算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雨中窥人

在窗外挺拔的杨树吐露新芽的日子,风已经温和了许多,即使夹着细雨,却也如游丝般柔滑。斜风细雨轻拂着行人的衣襟,仿佛催人按着它的方向赶路。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路,从家门口到终点,从呱呱坠地到行将就木,两点之间并不是一条直线,所有的曲折皆因风雨而改变。(开门见山,点明从家门到终点,从出生到死亡,每个人的路因风雨而改变这一文章主旨。 )

生命从母亲的腹中赤裸而出时,已注定无法躲避风雨的洗濯。只不过婴孩对世事的思考是在梦中构建的,他们在梦中把风雨织成了一匹彩虹似的绸缎,抑或是一张黑压压的网。

人类文明的脚步也伴随着风雨诞生。(从个人升华到人类的高度,围绕主题,开展对凤雨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在文明的婴孩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老子、庄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犹太先知。宗白华说:“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追摹着古希腊.19世纪的浪漫主义懂憬着中古。”如今面临精神危机的中国人又在回顾春秋圣贤的智慧。文明的婴孩期承受了人类历史上最初的风雨,为历史搭起了宗教与道德的祭台。

雨织得更密了,(从越来越密的雨水这一现象,进一步加重说理的厚度。)风裹挟着雨滴钻进每一处缝隙,茫茫前路被风雨弥漫,有人在雨中湿漉漉地奔跑,有人撑着伞闲庭信步,有人坚守路,有人改变路。

漫漫人生路恰似玄奘的取经途,世事风雨即破坏本心、智慧、功业的“魔”:诱惑、欲望、磨难无时无刻不打湿人的衣裳,甚至侵蚀人早已淋湿的心。有的人退隐山林以避风雨,如陶潜“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般慨叹,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的贤者敢于直面世事风雨,并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襟。而另有些人则因为风雨而迷失了方向,如孤魂野鬼碌碌终生、游荡人间,甚至被“魔”完全吞噬了本心,成为“魔”的化身,永堕地狱之途。(中心句放段首更便于阅卷,语文素养全面,语言优美)

数千年的时间荒野里,人类文明也在风雨中蹒跚前行。叔本华说:“文明如萤火虫,为了发 亮,非要有黑暗不可。”文明总是被野蛮占领,野蛮终被文明包容,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时刻无不与风雨同行,也让人更珍惜光明。

窗外,骤雨渐歇,路上的行人又多了起来。刚出门的为没有遭遇这场雨而庆幸不已,之前在雨中奔跑的则难掩满脸的懊丧。庆幸的未必永远幸福,懊丧的不一定赶不上幸福。当人生走到终点,幸运或不幸早已无法阐释生命的全部。(从雨停了这一现象,表达生命的全部不由幸与不幸这一观点,加深文章立意的深度。)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面对柏拉图提出的千古命题。我们像一颗石头一样无知。但斯宾若沙说:“无知并不是论据。”无知只是对未来逃避的借口。

因为我们明明知道,人生并不比一颗石头更经得住岁月风雨。我们都丢失了曾经的样子,不仅淋湿了本心,而且在风尘仆仆中也让心蒙了尘。当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回望来时的风雨路,淋湿的痕迹便是不可磨灭的回忆。回忆的结束,并不是风雨的结束,而是另一场风雨的酝酿。

雨过天晴,一切都不再朦胧。所谓人生,不过是一条风雨路;所谓文明,不过是风雨路上的芸芸众生。(从一场雨,联系到人生之路,再到人类发展。作者博学多思,行文条分缕析,文章立意才能厚重且深沉。)

读后悟道:

这是—篇思想深刻且颇具哲理韵味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巧妙化用韩寒的名篇《杯中窥人》,以“雨中窥人”为题,通过观察雨中的行人,进而联想至风雨人生路,并最终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文中大量引用的中外哲学家的言论,以及厚重深沉的思想性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面是非常广泛的。由此,我们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阅读和写作是不分家的,只有多阅读,才能写出好文章。

高考作文暑假【强化精讲升格班】7月1日开班,现在开始接受报名,额满不再招生,欢迎对孩子高考作文成绩有要求的家长谨慎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