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答完那张高考试卷后,你多久没在纸上写字了?

风物君按

自从答完那张高考试卷后,你有多久没在纸上写字了?

新中国的高考恢复了40年,古代中国的科举绵延了1300年,唯一不变的,是一代代读书人仍要在纸做的考卷上写字答题,这是通往下一个人生通道的入口。

1977年,纸张、油墨全部按计划生产、供应。拿什么印试卷?最终中央决定,为了不增加群众的负担,先借调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来印高考试卷。

一片薄纸,千百年来书写着中国人厚厚的家国情怀。

连史纸

考生刘墉、纪晓岚,请在纸上答题

明末及清代的科举用纸之一,是原产江西、福建的连史纸,它质地轻薄,纸白如玉,被誉为“纸中丝绸”。

如今还有人用“连史纸”进行雕版印刷。

在福建纸业史料中,有关于连史纸的传闻:日本人曾觊觎连城“连史纸”的技术,多次安排商业间谍往返于连城和日本之间,然后将盗取“连史纸”的相关技术进行组合改造希望能生产出同样质地的“连史纸”,然而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而功亏一篑。

古老的造纸设备。

连史纸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福建连城一家叫“美玉堂”的百年老店的传承人手中。

1897年,在福建“美玉堂”这家百年老店的古老厂房内,纸浆池、纸帘、纸板架等造纸工具应有尽有,几名两鬓斑白的老师傅正忙着捞纸、焙纸、验纸、撕纸……

80岁的华立生老人在捞浆,他16岁就学习造纸。

工人将捞好的纸叠放在一起,雪白如豆腐。

工人将湿纸贴服于50——60度恒温的“纸焙”斜壁上。

工人将压榨过的湿纸一张张拨开。

生于1969年的邓金坤,如今是连史纸美玉堂第十一代传人,从小在纸寮工房里长大,他祖上手中接过这古老的手工造纸工房,成为连城县连史纸的“守望者”。一度,连史纸市场低迷,邓金坤曾安排家人办起服装店,赚的钱垫补纸匠们的工钱,传承技艺。

连史纸的制作技艺肇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完善于崇祯年间,初见于江西铅山、明崇祯之前传入福建光泽和邵武一带,后又向西传入连城。

明清时期,除了作为科考用纸,连史纸还曾作朝廷奏本用纸、官府榜文用纸,许多贵重书籍、契文、档案、史料等多用连史纸制作。

乾隆皇帝曾以连史纸赐予大臣,大臣们都舍不得用。清嘉庆十七年汀州府《临汀汇考》云:“汀地物货,惟纸行四方……连邑有连史、官边、贡川、花胚最为精细,文讳用之。”明、清两代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若能得到皇上御赐的连城正品连史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也将连史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

连史纸好在哪里?让文人墨客竞折腰?因为它选材严苛,并且是纯手工制作。

工人用竹帘捞纸,这是古法造纸最重要的工具。

连史纸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有72道工艺,道道精湛。不仅纸色洁白,且永不变色,防虫耐热。

清代乾隆16年《连城县志》记曰:“纸以竹穰为之……又有连史、官边、烟纸、夹板等纸”,此为我国最早记载“连史”纸张名称史料。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章仕康

但是,连城的邓金坤并不是孤独的守望者,在江西铅山,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章仕康,10岁时即跟随长辈学习造纸技艺,他熟悉各环节造纸技艺。,如漂塘、剥竹丝、洗竹丝、打黄饼等。15岁时开始学习抄纸、焙纸等关键技术。

在他们手中,“纸寿千年”的故事还在延续。

富阳纸

被宋代皇帝看上了,作试卷用纸吧

如今,浙江富阳“造纸之乡”的名头可不是白来的。

富阳造纸的历史可上溯至汉代,至唐代,富阳所产上细黄白状纸,为纸中精品;宋代,富阳生产的元书、井纸、赤亭纸,被誉为三大名纸,成为朝廷的锦夹奏章、科举试卷的上品用纸。

相传宋朝的吏部大臣谢富春,曾用富阳的赤亭纸(元书纸的前称)写奏章,皇帝见奏章字迹清楚,纸质洁白,手叩有音,闻有清香,便召谢询问。当他得知此乃是富阳用竹浆制造的,纸质优于当时朝廷通用的“棉藤纸”,落笔粗细自如,书写畅如游龙,当即指定为贡纸,着人按规格要求生产。

赤亭纸随后改称为元书纸。后人为纪念谢富春,又叫此纸为“谢公笺”。富阳元书纸从此扬名天下。至清代,“谢公笺”更是旺销京津沪杭。清光绪《富阳县志》载:“邑人率造纸为业,老小勤作,昼夜不休。”可见当时富阳纸业之兴旺。

进入20世纪以来,富阳纸进入鼎盛时期,纸产量曾占全国总量的25%,“京放纸”“昌山纸”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二等奖。在1929年举行的西湖博览会上,富阳所产油纸、乌金纸、文书纸、桑皮纸获特等奖。

与连史纸不同,富阳的传统手工制纸技艺已经被大规模的机械生产替代,上千家造纸企业,支撑着这个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身后,是几个王朝更迭中,一代代造纸工匠的背影。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中新网 摄影师/王东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