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谱牒家乘总序
毛氏谱牒家乘总序
余少时读左传,见论陈完、毕万卜筮事,暗自称奇。及长,比附泽东伟业,欲寻绎毛氏祖源而不得其径。古今学者为毛叔鄭是否文王嫡子事就争讼千年之久而无定论。司马迁史记未作毛叔鄭世家,左传中仅见毛伯卫、过、得等寥寥数位先祖名讳、点滴事迹。两周时代先祖封邑、职官、迁徙、世系源流等,不唯世本无踪,载籍亦了了。各地毛氏谱序鼻祖叔鄭之说,又颇有不同。有文王第八子、九子、十子诸说,又有说为文王庶子,名伯郑者,名叔聃者不一而足,且以为毛氏盖因失国而称姓。以上种种,与史实皆有出入。各地毛氏谱记两周之际叔鄭公以下先祖更是皆付之阙如。而近代毛公鼎、班簋出土,先祖煌煌史迹历历在铭,毛公歆父为周王太宰概无可疑;毛班为文王太姒嫡孙定论有据。清华简《祭公之顾命》重见天日,更是纠偏今本《祭公》流传千年文字之谬误,知毛班在穆王时即为三公。幸赖祖先灵圣,籒文刻书于钟鼎彝铭,肆吾辈于今可寻研先祖煌煌史迹于器壁。于是发愤读书,立志史学发掘,欲穷尽所能抽丝剥茧理清还原两周以来毛氏真实历史。十数年来孜孜求学于甲骨金文及先秦史研究,但凡有存世或出土之钟鼎彝铭、楚简汉帛等无不搜罗,于吾毛氏史料尤为留意,用以与典籍相参证,亦颇有所获,先祖史迹脉络已了然于心。呜呼,吾毛氏先祖世为周卿,子孙代代有掌司徒司空师氏冢宰之职,王言命册,周章典诰,诗雅风颂,宗庙都邑之造,祭器彝铭之作,岁祭征伐,无不有与,奈何典籍失记吾毛氏先祖史迹良多,其可胜言乎,其可胜言乎。
按:毛叔鄭即是文王嫡幼子冉季载。季载,名也。叔鄭,字也。毛叔鄭家族封地就在西周之京鄭、南鄭、西鄭。武王革殷大典“毛叔鄭奉明水”,含义是代表周先祖、皇上帝将天命权移交给了武王。毛氏一族,貴為文王太姒嫡系子孫,迄自冉季(叔鄭)胙其土派氏为毛,終至幽王失国而被迫流离东土前,皆至为显赫,世为王室卿士。吾毛氏也,文王嫡孙,冉季之后,文武懿亲,班簋是证。昔在西土,毛懿公统帅周师,平乱东夷,任太师三公,列顾命六卿,迹在班簋,事在《尚书》。毛伯爽(臩)位居大正,班簋、《清华简.攝命》、《逸周书》互为发明。毛公班佐政穆王,勤劳王家,位居三公之职,《穆天子传》、《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班簋铭可互证。毛伯遣帅师败荆人于泲,史迹垂于《竹书纪年》。夷王时,王命叔父毛公歆治理邦家内外,予毛公宣示王命之专权,毛公鼎已铭记不朽。至于厉宣幽之际,诗《烝民》之仲山父、他篇所载“皇父卿士、南仲大祖、家父作颂”者,皆是吾毛氏先祖也。自毛父叔鄭(爯季载)以下,司徒、司空、大正、周六师统帅等王官卿士要职皆由毛氏子嗣交替任职。至于厉、宣、幽,更为太宰、太师、尚书,王权专命,政由己出。可谓"肃肃王命,毛氏将之。邦国若否,毛氏明之。"先祖累世勤勉西周王室,功在勋府,彪炳春秋。
幽王昏若,天不吊周,骊山一战,身死国灭,葬送了西周王朝。平王東遷,民失其所,公失其位,鼎埋黃土,斯文不在。毛公家族因皇父于幽王五年委政自逸,率子嗣族人“作都于向”,避开了政治漩涡移居东土王畿之向邑(今济源附近)而得免祸,但也背负了未能及时出手挽救周王室颓败的骂名,招致王室怨怒,这一政治枷锁直接导致了在东周时期毛氏族人在王室一直未能继续担任执政一职。二王并立结束,平王东迁后,毛公皇父子嗣回归周王室任职亦是情理中事。进入东周后的毛氏一直在试图恢复自己往昔的执政卿士地位,故典籍里屡见毛氏族人与其它王族卿士争夺执政的记载。著名的就有三、四次,如毛伯卫与王孙苏争权,毛伯舆与王叔陈生、周公楚争政,毛伯得佐助王子朝争位者。而毛伯得正是奉周王室典籍奔楚之老子也。以上种种,皆哲花费十数年心血考证而得,虽中间或有遗缺,但大体不差。相关论证材料俱可见哲之文章,繁言不赘。
北宋元丰六年,毛渐初纂《毛氏世谱》,依据的是“乃梁尚书兵部知谱事贾贽所上之本”。贾贽本旧谱是将叔聃列为毛氏始祖。毛渐考辩认为,“毛伯,文王之庶子,史不着其名,旧谱谓之叔聃者非也。岂以左氏云‘鲁卫毛聃’遂以为名聃也。按扎原父得鼎盖于扶风,其上载文乃武王弟‘毛叔鄭铭识’。由是而公名郑可知也。盖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秦并天下,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遂改录始祖为毛叔鄭或毛伯郑。可见西晋之前,毛伯聃为毛氏祖的说法一直存在官方谱牒中。叔聃就是毛伯得、老聃、毛伯聃。老子就是毛氏春秋时期的先祖。历代毛氏相传多以毛叔鄭为先祖,但也有些家谱固执地以毛伯聃为先祖。哲以为或亦是西周、春秋毛氏两个关键人物被族人铭记而衍为异说。其实一个是追溯到西周的鼻祖,一个是追溯到随王子朝奔楚而失去封地和爵秩的先祖毛伯得。以今观之,老子就是毛伯聃也。孔子曾誉老子为龙,民间又有龙生九子传说,而毛氏故牒记载毛叔聃正是生九子。故哲认为,毛宝公所传江北52世系图,应该是以春秋时奉典籍奔楚地而被周敬王褫夺爵位封地的毛伯得(老聃,老子)为毛氏先祖。这个推论应该是可信的。迄汉儒至于清末学者,古之人所见毛氏资料仅寥寥数笔,于毛氏西周春秋之史实概未考据理清(今人所知者也是寥寥无几),故毛氏鼻祖衍为数说,亦在情理之中。今地下毛氏相关彝器铜铭出土多矣,理清两周毛氏湮灭之历史成为可能。哲因之与史籍对读,证得自毛叔鄭以下18位先祖史迹,举集于兹,不敢失坠,不敢弗显,以备参考。
又哲尝见谱牒载宝公旧序中,有云“予三十世祖苌公为汉献王博士...”,也有写作“予十三世祖苌公为汉献王博士...”。而今所见江北52世系图中,苌公排位四十世祖。廿九世祖为昭公,其长子俭、次子长为三十世。而世传毛苌,一名长。推知昭公次子长就是毛苌。故哲撰文以考,认定旧谱江北52代谱系中,毛苌公的排序存在错误。亨苌两公世系有重复叠加,需要抽掉10代人。经哲重新排定的江北毛氏世系,则毛苌为三十世,毛亨为廿八世,距离战国毛遂为六、七世左右。假定图经内毛邃与毛遂是同一人,则毛亨毛长为叔祖孙的关系。不惟年代和史料符合,且可纠正世传毛亨毛苌为叔侄关系之误。据此,毛宝公应厘正为江北毛氏四十二世。以哲为宝公五十七世孙算,上溯江北毛氏四十二世,加哲所考订两周毛氏先祖18代,则自毛叔鄭始受姓(以武王灭商在公元前1050年为基准),迄于今,盖三千零六十九年,一百一十五代,则平均约二十七年为一代人,非常符合人丁繁衍一般规律。
老子之后,毛氏诡异消失200余年,不见著书籍文献。战国时楚地,则出现了毛字出头的毛字。自老子归隐到毛遂显名于赵地,毛氏诡异消失期间,战国时一下子出现了众多高人高士,且多不知来历。孔子之徒不能记其实,史家不能称其名,盖多有毛氏族之隐士乎。老子书后百家言,毛氏隐而诸子出。有词赞曰:汉水暂栖,道启百家;涂山隐迹,德衍诸子。若稽古,毕万筮仕于晋,辛廖占其卦云:“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毛字出头字乃老子隐居时自创,其用自己的智慧和狡黠遗告世人,毛氏乃文王嫡裔孙,后世必将出人头地。
自宝公序谱,于今已一千六百八十余年。自渐公纂谱,亦近九百三十六年矣。哲忝为毛氏族裔孙,穷尽所能作先祖源流世系脉衍之考证,亦不过欲自明吾所来自,不至蒙无源之诮。今互联网兴起,学术交流了无障碍,信息共享擘手可观。海内宗亲观吾文章,多数服膺哲之考据结论。继而陆续有徐州邳州毛氏计中等各地宗亲为修谱事命予为其支系谱牒家乘作序,哲思之再三,知各地新修谱牒多遗缺两周毛氏先祖源流世系。故不惮浅陋,总纂往昔考证所得,略叙一二以牟言一纸,可备其追远溯祖之用也。
余尝谓"族志者可补正史阙,国史者能映谱牒辉"。然世远年湮,山河陵替,迨自秦始焚书,乱接踵于后。晋有永嘉之乱,梁有江陵焚书。书籍焚而又集,集而又毁,举不枚举,致青史没于荒土,先祖史迹不显于史籍,余甚悲乎。而观各地毛氏谱叙述得姓源流均言语不详,对两周以来毛氏先祖史迹更是泯然无知,余又甚惧矣。今余费十余年之心力,终将两周毛氏族先祖源流大白于世,庶几可仰不愧对毛氏先祖,俯可不怍作毛家小子焉。是为序。
共和七十年岁次己亥冬十一月丙子
文王裔孙 毛氏受命大祖叔鄭公位下一百一十五世孙毛家小子天哲 敬撰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