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火绳
□孟祥海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家家户户都会割艾蒿搓火绳,用来熏蚊子。搓火绳,看似简单,可也有技巧。太紧了燃烧不通畅,太松了燃烧太快,都不利于驱蚊。火绳搓得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一般三尺左右为宜。
搓火绳是祖父的拿手活儿。先将割来的艾蒿晒蔫,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祖父坐在树荫下的小板凳上,点一支旱烟,一边吸着,一边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开始搓火绳。只见他两手不停地拧来拧去,火绳在胯下不断地加长、延伸,直到差不多三尺来长,打住,挂到屋檐下,再另起头,搓下一根……
那时候,火绳是乡下人的驱蚊“神器”。傍晚时分,几乎家家都点火绳,小巷里到处弥漫着一股燃烧的艾蒿的味道。点火绳也有讲究,要从正面点,即搓火绳时毛茬朝后的那面,这样火绳燃烧充分;如果反了,不但不易燃烧,还会自动熄灭,达不到驱蚊的效果。黑夜里,火绳的光亮忽明忽暗、时隐时现,满屋里弥漫着烟雾,既不刺眼,也不呛人,还有一股淡淡的幽香浮起。有一位作家说:艾香的火焰属于一种“暗燃”,艾焰有一种厚度,内敛,不张扬,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这话我深有同感。
燃艾驱蚊,最晚在宋代就已出现。陆游有诗云:“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燔艾”,便是燃烧艾草。明方孝孺《蚊对》写道:“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传说,有一年夏天康熙皇帝出行,曾受益于火绳,龙颜大悦,改名为“火龙”,使原本朴素的民间之物竟多了些“皇家气象”。不过,我们还是习惯叫它“火绳”。
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乡下也很少有人家再用火绳驱蚊了,可是每逢炎炎夏日,蚊子肆虐的傍晚,我总会想起那朴素的火绳,还有那依稀飘来的淡淡艾香。在那忽明忽暗的光亮里,我仿佛又看到了祖父那布满沧桑的脸庞和他胯下不断延长的火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