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否,取决于你的沟通能力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点击上方“老杨品谈”关注
个人微信:yangyu1970s
老杨品谈>>>>>
说话谁都会,但能说明白的人不多;听别人说话谁都会,但能听明白的人也不多。
...1...
听、说是最简单的沟通手段,沟通是为了交流,最终是为了合作。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在共同生活中学会了分工合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化,合作也就越来越紧密,谁能有效地与人合作,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如波音、如小米。很好合作的前提就是能很好地沟通,沟通不畅就会使合作无法进行。
比听、说更高级的沟通手段是读、写。别人写的你能读懂,你写的别人能看懂。读、写比听、说更高级之处在于读、写有保留下来的记录,能反复查阅,认真分析。录音出现后,听说也有了记录,但这种声音的记录还是没有文字方便。书面协议永远比口头协议有效,在录音出现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录音在法庭上都只能是间接证据,不像书面材料可以做为直接证据。
...2...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任务。从低级到高级逐层训练,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读写,特别是写。这与我们的传统有关,科举制度。一千多年的文官选拔靠的是一支笔,一篇文章,把写的能力推到了极致。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没有针对性的听说训练,考试也只是对读、写的考核(这是问题的关键)。这样就造成了中国人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欠缺,中国人给西方人的印象是木纳寡言。
这不单单是语言系统的问题,是习惯的问题。西方人的特点就是,不管你能否听懂,他都要说,都要表达。这种习惯来源于古希腊的公民民主制度,官员的选拔方式是讲演。这一方式一直影响着西方社会,在美国你不会说,不会讲,有天大的本事也当不上总统。因为你表答不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你写个长篇大论,好多黑人看不懂。
...3...
在中国,太能说的人是不招人喜欢的,特别是领导最不喜欢。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历史上的原因:
一是道德评价体系。我们的孔圣人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能说会道,取悦于人的人都不仁。什么叫不仁,就是没有爱心,不是好人。这才有了“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但孔夫子本人却不这样,一生游说诸国,推销自己的仁政,靠的就是一张嘴,一双耳朵。后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为老夫子找了个很好的托词,“圣人只述不记”。孔子写过书吗?没有,书都是弟子记的,学生写的,如《论语》、《孟子》。佛经是释迦牟尼写的吗?也不是。因为人家是圣人,你不是圣人就得写。可有一个例外,老子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可我们也有解释,那是函谷关关令尹喜逼他写的。
二是家天下的管理体制。皇帝认为天下都是我家的,我想干啥就干啥,大臣最好闭嘴。写的奏章我可以不看,上殿胡了了太招人烦。我们当下体制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也是这样,太爱说的人还有一个最大的隐患——泄密。所以,我们的官方表答都是文字化的口语表达——读稿。(稿可以先审核,话在你肚子里,别人看不见。)
...4...
人生下来就会吃奶,二岁就会吃饭走路。有人说两岁也会说话,也能听话。但问题是他还没有沟通能力,他的话他妈能听懂,你能听懂吗?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语言、学会沟通用掉了大部分时间,从听说到读写差不多用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也不一定学好,正像很多人抱怨的那样,现在的大学生连句像样的话也不会说。这确实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
前些天我看了一个在德国的访问学者的博客,他写了德国孩子的寒假作业。作业是去旅游,这真是一个太好的作业了。要不要向中国孩子一样写几篇作文呢?不要。开学第一天,老师检查作业,怎么检查呢?看看车票、门票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你有没有旅游没法骗人。这是中国人的想法,旅游不是目的,目的是开拓视野。中国人不也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关键是没人考核。老师检查作业就是考核,考核的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都很简单,但老师的要求是要能说出细节和切身的感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听说作业,首先你要能听懂老师的问题,二是你要能表达清晰。这一过程就是很好的听说训练。
...5...
对于我们这个不发达国家,留作业旅游是加重家长负担,那也可以每天问一下学生回家你都干了什么?怎么干的。要求讲真话,表达清楚有细节。
说到这里听过一个断子,老师留作业,写一篇作文《一件有意义小事》。这个题目是中国人都写过。一个孩子这样写: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捡了一个筐,我一看是我邻居家的。我从院外把筐扔到了他家院子里。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我做好事不留名。我心情很舒畅,天都格外的蓝。
这样的作文得到老师两个字的评语:重写。
这样的作业毫无意义,因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完全没有沟通。学生一定还会再对付一篇给老师看,那只能是变得越来越不会说话。如果是问答的形式呢?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6...
在商业社会的今天,物资无限丰富,需求方的选择面越来越宽,生意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沟通。很多生意的失败主要是沟通的失败,卖家没有听懂买家的意图,买家没有理解卖家的苦心。
这也有个语言系统的问题,不是说语种问题,是生活中形成的语言认知、事物认知的问题。大学教授总觉得卖菜的小贩骗他,小贩总觉得教授矫情。问题就是他们不在同一个语言认知体系中。
当语言认知体系出现问题的时候还会产生很大的麻烦,国家之间也是如些,我们的很多做法西方人不理解,西方人的很多做法我们不理解,就产生了很多冲突,甚至是战争。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想办法沟通,而不是斗气。
这样的问题有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狗有的时候叫两声代表高兴,猫一叫代表生气。猫一叫狗以为它高兴了,跑到它跟前一起和它叫。猫认为狗要和它斗气,就越来越气,气到把尾巴竖起来。狗把尾巴竖起来摇代表高兴,它以为猫很高兴,就摇着尾巴往前凑,猫气得不行,伸出爪子就挠。这一下子狗也生气了,把尾巴夹起来发狠。猫把尾巴放下代表高兴,它一看狗还高兴地气它,就越是发狠,尾巴竖得更高。猫狗大战就此爆发。
人自然比猫狗高级,总能找到沟通的途径。有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换个方式或方法,前提是要对对方有更多的了解。只有了解对方才有做到有效的沟通。
在国家层面上,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就是外交。外交方式是解决一切国际问题的首选。外交并不是据理力争,外交是在权益之计下的相对妥协,没有妥协就没有外交。
...7...
在商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一样,会妥协者往往会赢得最大的利益。
老杨是一个不会沟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强硬。昨天就出现了一件这样的事情。
一个房地产公司要在元宵节搞一个活动,要做一些活动布置,老杨负责设计。
一开始在沟通方式上就出了问题。老杨算是平面设计行的老古董了,沟通靠QQ,打字用五笔。那家公司负责的小姐是个年轻人,沟通靠微信,交流靠语音。老杨提出让她打字,因为一面听手机,一面看电脑太不方便。结果是那位小姐生气了,停止了和老杨的沟通,大有要换人的感觉。
后来老杨登了电脑版的微信,来听语音,小姐的态度才有所缓和。可问题又来了。
这家公司提出的设计主题是“金猴闹献瑞闹元宵、功夫熊猫贺新春”,从设计的角度上考虑,一定选功夫熊猫最经典的造型——功夫熊猫大踢腿。把设计样稿发过去,客户火了,问老杨你不不是想把我们公司踢飞啊!真是比窦娥还冤啊!认识语言体系出了问题,没办法,老杨换了个功夫熊猫作辑,这下子通过了。(看来中国人没法理解《功夫熊猫》的精神实质,只能给美国人送票房,看看热闹而已。)
沟通的最好方式是妥协。当然妥协是有原则的,对人来说是尊严,对国家来说是主权。
人生不过三万天,
行走江湖几十年。
看淡成败荣辱,
追求快乐一天。
关注身边小事,
感受世界万千。
快乐时光尽在《老杨品谈》。
草根谈世事,凡人品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