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巧说

白若北

作家贾平凹推崇:“话有三说,巧说为佳。”这与先贤所求不谋而合。话少误事,言多有失,有的话不宜说得太明朗,有的话不可说得太尖刻;所谓点到为止,话到嘴边含半截,皆为说话分寸之大理。

有句话叫“遇人减岁,遇树加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碰到人就往年轻里说,见个四十五六的女人,你说你有三十岁没有,她一定高兴;看见树你就往高龄上说,是一棵七八年的树,你说这树栽十五六年了吧,主人想来也会开心。

实话太过直白,不仅会影响表达效果,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麻烦。有很多人沉迷在话语快感中,一旦获得了话语权,很多双耳朵为你竖着,很多人为你闭嘴,那便江山尽在唇舌之间了。如果再有小酒滋润着,更是七八不论、言语滔滔了。

因此,我们如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慎于言而敏于行”,言在前,行在后——实话巧说,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季羡林生前曾留下了两句箴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堪称警示之语。

“真话不全说”,并非是唆人学刁作祟之谈,而是总结出是应对世事诡谲、迫而自保、而又守住道德底线的一个妙法。此即言语表达中的“藏拙”,避免直白。有时直白是好的,但多数时候刚性太大,有火药味。

你不欢迎某人总到你们寝室,如果直书“闲人免进”于门上,情绪感觉强烈;你同桌声音或动作过大,你在桌上竖牌“某某在思考,劝君莫打扰”,目标太过明显;邻桌把墨水洒到你身上,你喊“干啥吃的!”语言显得粗暴——这里有句经典不妨学习:“这证明咱俩坐在一起过。”有时直白就是刀枪,伤人至深。

相反,“假话全不说”强调的则是表达的内容上,假话之于谎言之上,即便事出有因,也应立刻打住。当你需要向别人透露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本身比较“残酷”,你甚至已预想到对方会出现难以应付的局面。如果此刻以假话起头,想必会长时间陷入编纂更多假话来层层圆谎的局面,如此一来,只会像推倒塔罗牌一样,引发更为糟糕的后果。要想避免这种令双方难堪的局面出现,就应该换个表达方式。

一对情侣去逛街,男友看上了一双新鞋,爱不释手,征求旁边女友意见。女发却觉得这鞋和男友平日的穿衣风格并不搭配,可以这样说:“颜色不错,款式也独特,要是你刚上中学时穿,一定很吸引眼球。”

不说假话含糊过去,又避免直言的尴尬,把否定的意见说得委婉得体。此即“补拙”——兜个弯子,借此言彼,点到为止。有些事不便直说又不便不说,于是用一种含蓄的方式说出适当的真话,达到暗示与提醒即可。

事实上,实话巧说,藏拙与补拙的方式,归根结底需要言语能够以自然且不做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些属于角度问题,“你看月亮一张画,我看月亮一脸麻”,所谓“不做作”,本身已是一种“做作”。

“逢人尽说三分话”,言为心声且言必有中,方能顿生活气,反之则苍白而乏味,曲高而和寡。其实,不论藏拙还是补拙,内在层面讲的都是用心。无论你在语言交际中如何的言辞精彩、滔滔不绝,如若不够真诚,技巧再繁复也只是虫篆之技,言语表达中的藏拙、补拙之精要也在于此。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入耳入脑入心,只求“说对”也是远远不够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