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布鞋,就是大姐给我拟定的题目之一。她还不辞辛苦的为我讲解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流程、优点和布鞋引发的思考,给我发来她做的千层底布鞋以及鞋样子、夹纸(后文有叙)的照片,并且给我打气,说我一定写的很好等等等等。于是我就觉得写一首一百多字的小诗,好像对不住大姐的一片热情。这两天我就在网上查找资料,到处寻找、询问会做千层底布鞋的人,写了这一篇文章出来。想一想,也是好几天没有打字写文章了,不知为何竟然有了一些胆怯和拘束,希望大姐和读者们会喜欢吧。千层底布鞋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中国大地上普遍流行,春、夏、秋穿单鞋,冬天穿棉鞋,属于一种刚性需求的必需品。做鞋的手艺好坏,还成为衡量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之一,直接影响到女人是否能找到好的婆家。
一双传统的手工千层底布鞋,做工十分复杂,工序十分繁琐,工艺要求十分严格,大致可分为裁剪鞋样、糊夹纸、纳底子、裁剪鞋帮、绱鞋、楦鞋、修整抹边等工序。裁剪鞋样应该很好理解,每个人的脚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脚肥,有的脚瘦;有的脚大,有的脚小;有的脚正规,有的脚畸形。都需要脱去鞋袜,站在废报纸上,裁剪出脚的大致轮廓,这就是裁剪鞋样子,到时候鞋底子大小,就根据鞋样子的尺寸而来。
夹纸是鞋底的制作材料,其实是一层布一层浆糊这样累加起来的,不知道为什么居然叫了夹纸这个名字,典型的挂羊头卖狗。夹纸用到的浆糊,有讲究,必须要秫面(高粱面)浆糊,因为涉及到一个夹纸干了之后便于纳底的问题,倘若用麦子面浆糊,一来奢侈,重要的是麦子面浆糊很黏,你需要浪费许多没用的力气,也未必扎得动,扎得透。夹纸一般糊在向阳的墙壁上,利于上干儿,最下面通常糊一层报纸,为的是干了以后容易揭下来。夹纸一般四五层左右,这也是鞋底子最终的层数,所谓千层,不过是泛指,其实大相径庭。纳底子是特别能耗费光阴的一项活计,遇到懒散一些的姑娘,往往就是一年半载的时间。鞋底需要用密密麻麻的麻绳勒个遍,这样做出的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久耐穿。有创意思维的女人,会在鞋底上纳出各种纹路,令人惊叹艳羡。纳底子用的线,最好的麻绳。麻绳的来历,我以前写过,是一种名字叫做苘麻的植物的产出,一声“好麻绳”是对它最好的赞美。纳底需要用到顶针、锥子等工具,如下图,都是我费心费力找来的,恐怕有些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何物了:
顶针、锥子、各种颜色的线、没有做成的鞋,以及各种碎步等等零碎多了,针线笸箩也就应运而生,很乖巧的陪伴在女人身侧,成为女人人生岁月里的自信与从容:
过去新媳妇嫁过门,需要给自己的老公做两双新鞋,叫做对月鞋。手艺好的女人自然会拿到大街上显摆。自己的针脚是如何的绵密,鞋面的颜色是如何的称心,鞋底的纹路是如何的匀称,纳底子用的麻绳是如何的结实,鞋底是多少多少的层数、显示布鞋是如何如何的厚重,等等。小姑娘给心上人做鞋,往往就要躲躲藏藏的,推说是给自己的父亲、兄长做鞋,隐藏一段哪怕已经家喻户晓的心事和爱情。鞋帮也就是鞋面,过去大多采用条纹布。男人通常黑色,讲究是白底黑帮。看上去格外的精神醒目。只有女人和孩子才会用到其他颜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亮丽的颜色。绱鞋就是把鞋面绱在鞋底上,这是做鞋最后的几道工序了。需要费点气力的是棉鞋,鞋帮会高一些,因为还需要在布里面絮棉花、碎布等物。鞋口大了,往里钻风,不暖和;鞋口小了,脚伸不进去,都需要仔细的研究处理。
新鞋要用鞋楦楦一楦,为的是脚容易伸进去,不会夹脚。修整抹边就是把鞋底的各层夹纸用白布蒙起来,让整双鞋看上去整齐美观。做鞋做得好的,鞋就像工艺品,从里到面,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通体流畅,毫无破绽,穿上去还特别的舒适、跟脚。
说到千层底布鞋,段淑兰大姐还与我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她说穿着布鞋最接地气,皮鞋、塑料鞋就不具备这个特征。人们接地气就不容易生病,你看现在一切地面硬化,住在高楼里更是离地面遥远,这对人的身体健康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仔细想想,大姐说的还真的是这么一个道理。过去人们缺医少药,身体好像都还特别的强壮。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反而更容易生病了。当然,大气层的变化,饮食、居住环境,不当的生活习惯等等等等,都是决定人身体健康的方方面面,不过穿布鞋还真的就是无一害处。只可惜的是,这个从远古时期就在中国流行的古老工艺,而今也已经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我小的时候,我娘也会做千层底布鞋给我们穿。我还记得她们纳底子时候的样子,有时会把针举到头上,在头发上蹭一两下子,其余的时间就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鞋底,生怕自己的针线走错了纹路。我想,这是她把所有的关心,叮咛,担忧,想念,期盼,都凝聚起来,一针一针、密密的纳入鞋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