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的孩子们(中B)
2020年9月
往期精彩:
(三)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校长黄思礼(L.C.Walmsley)认为,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华西加拿大学校孩子应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在课堂上,他为学生讲解中国艺术品、字画和书法艺术,讲解中国历史、诗词歌赋、自然地理、口诀珠算;在课外,他组织学生深入民间收集儿歌、诗词、楹联等。他还经常邀请有艺术特长的中国朋友如音乐家、画家、工艺美术家和体育运动员来为孩子们上课。此外,城市乡间、庙宇殿堂、名胜古迹亦是学生们走出校园体验中国文化的第二课堂。
图片说明: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传统礼仪伴随着孩子们成长。(拍摄于1930年代)
图片说明:城市乡间、庙宇殿堂、名胜古迹亦是学生们走出校园体验中国文化的第二课堂。(拍摄于1930年代)
图片说明:CS孩子笔下栩栩如生的中国人物素描。(拍摄于1930-1940年代)
图片说明:珠算课也是孩子们的课程之一。珠算是汉族人民发明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今天珠算已经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当年的英文版珠算课教材。(拍摄于1920年代)
坐落于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CS孩子们常常跟随大人去灌县远足,并为古代中国人的智慧所深深折服。
(拍摄于1930年代)
图片说明:早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图(拍摄于1930年代)
出生在灌县的CS孩子布鲁克曼·布雷斯(Brockman Brace)是这样描述都江堰的:“灌县类似一个水城,在成都西北约 34 英里处。灌县闻名在于它是成都平原数千里灌溉工程的源头,由李冰父子率民众于公元前256年设计建造。灌县有一个非常热闹的仪式叫做‘放水’。在地方官员的监督下,水可以流进不同的河道去灌溉平原大坝,农民可以一年种植四次庄稼,确实是一片很神奇的土地!”
图片说明:布鲁克·布雷斯(Brock Brace)画笔下的灌县
图片说明:风筝是中国儿童喜爱的玩具之一。风筝所蕴含的文化性和娱乐性也深深吸引了CS孩子们(拍摄于1930年代)
图片说明:孩子们收藏的“龙”的图案(拍摄于1930年代)
CS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全方位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龙文化对CS孩子的影响也很深。牛顿·海耶斯(L. Newton Hayes)在他的《中国龙》一文中这样描述道:“龙在中国是友善的动物,受到所有人的崇拜。几乎中国人的每个生活阶段都会有受这一动物王国中独特成员影响的痕迹,尤其是在艺术、文学、民俗、动物学、历史和宗教等领域。
“在中国到处可以看见线条优美、体态匀称的龙。它被画在丝绸和瓷器上,被编织进锦缎里,被雕刻在木头上,被绣在绸缎上,被铸造在青铜器中,被凿刻在大理石上。中国民俗中充满了数不清的龙的神奇传说。皇上的王座叫做‘龙椅’,皇上用的毛笔叫‘龙笔’,皇上穿的礼服叫作‘龙袍’。许多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传说与龙的出现有关。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相传在孔子出生那天,他的家中请来了两条龙仪仗队为之祝贺。中国的宗教在历法中将龙的神性赋予为雨神和掌管江河湖海的神灵。在中国几乎没有几个无龙王庙的城市。”
图片说明:CS孩子是这样赞美竹子的:“四川的竹子有无穷无尽的用途。老妇用竹子的干笋壳做成鞋底,美食家用鲜竹笋烹制美味,盐业以它用作盐水管道,家具制造商则广泛用竹子制成各种实用家具,春季博览会有上百种用竹子做成的小器具,非常漂亮。竹子优雅而美丽,无论是反射在稻田里还是在月光映照下的竹影,都令人难以忘怀。中国四川农舍总是围绕着竹林,美丽和实用结合,是那个时代中国的特征。” (拍摄于1930年代)
文字说明:加拿大学校每周安排有两次中餐,即每周星期三的午餐和星期六的晚餐,这也是CS孩子们一周里最期待的两顿大餐。只要是吃中餐的日子,孩子们都会早早的来到食堂。麻婆豆腐、回锅肉、锅巴肉片、肉馅包子……这些地道的川菜让孩子们大快朵颐。几十年过去了,川菜仍然是他们钟爱的菜品之一。
文字说明:每年2期的华西加拿大学校杂志为孩子们提供了抒发情感的平台,他们将自己对生活和事物的感悟与理解,用充满童趣和想象的文字登载于此。CS孩子Betty Bridgman参观了武侯祠后,在《武侯祠之旅——成都南门外的一间寺庙》一文中写道:有一句中国谚语与我们的英文谚语意思非常相近。英文中说“谈到天使你就会听到天使翅膀扇动的声音。”而中文则说,“说曹操曹操到。”
寄情于山水之间:(拍摄于1920或30年代)
在每年 6 月和 7 月的暑假期间,孩子们会和家长一起前往峨眉山、白鹿镇等地避暑,享受一年中难得的假期,在天府之国的山水滋养下快乐地成长。
图片说明:在峨眉金顶的佛光里看见自己的身影,这一神奇的景象让孩子们终身难忘。
融入城乡生活:(拍摄于1930年代)
图片说明:生长于此的CS孩子非常熟悉照片中的这些景致。他们常常溜出校园,赶场、 逛茶馆、爬城墙、走街串巷,甚至到市民家中做客,完全融入到市井文化之中。
文字说明:年复一年,冬去春来,CS孩子们伴随着煤油灯长大。他们喜欢在乡间沿着小溪散步,也喜欢看农夫插秧、收割和用水牛犁田。春种秋收的轮回,使他们深知底层生活的艰辛,更深刻地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CS孩子虽然金发碧眼,但他们置身的这片土地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已经与他们息息相关、难以割舍。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
未完待续…
向素珍,《老照片项目小组》重要成员。十多年来,多次举办了反映中加友谊的展览和老照片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版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协助拍摄《相遇百年》大型历史纪录片。加拿大总督于2013年为项目组颁发了总督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