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读书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平庸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

——余秋雨

80年代的思想解放浪潮落潮以后,我们这个年代逐渐沦为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年代。

在这种平庸和苍白中,当时默默无闻的余秋雨以一本《文化苦旅》登上文坛,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人争读余秋雨。

紧接着,《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相继问世,余秋雨所倡导的“文化散文”开始被人们口耳相传,他从一个平凡的庸人,一跃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畅销书作家之一。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跨过山坡,人生就不一样了。”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余秋雨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

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余秋雨童年

1959年,余秋雨13岁,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而他却经常在放学后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图书馆读书,每次走到一半时就饿的走不动了。等他走到图书馆,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

那时,从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

正是少年时的艰辛,让余秋雨对人生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认识:每个人生来本就平凡,但一定要有一颗不平庸的心。

他也明白,“有书籍,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余秋雨青年

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苦读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经过一番潜心苦读,余秋雨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90年代初,余秋雨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同年文化部任命其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在担任院长期间,余秋雨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开启一代文风,在台湾文化界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之后,余秋雨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具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1996年,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余秋雨毅然选择辞职远行,独自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

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

此后,他又考察了欧洲96座城市,跟中华文明做比较。这种考察,通过全球的电视直播感动了世界。

了解中华文明,首先要了解中华文化脉络。

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癣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余秋雨以一个中国文化人的身份,用三个月时间,踏上一个充满惊险的旅程,探索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对古代文明的兴衰,当代文明冲突的根源,中华文明的独特性,都作了细微的观察和深刻的反省。为读者带来惊喜,感叹与深思。

这,便是他一生的追求。

而后余秋雨陆续出版了《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曾有论者,指责余秋雨作品中有“硬伤”,即某些史料的失实。

余秋雨笔下的“文化”,隶属于文学作品的范围中,出现史料,必然要与想象,甚至一定的夸张嫁接在一起,难免有少许的变形,但这应该是文学创作所允许的。

当然牵扯到重大史实,他还是十分小心谨慎对待的。

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而今,余秋雨的“希望”已如期实现了。

莫高窟门外的道士塔,几座破落的白塔,一段悲凉的历史,一句“我好恨”重锤砸心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白发苏州…翻动书页,顺着文字划过眼帘,跟随着他品味淳朴的乡情,感悟王者的孤独,了解流放的沃土,理解漂泊的寂寞,从灵魂深处触摸历史,触摸一块块孤傲、悲凉的墙砖。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让读者有了浸满“文化”意的阅读享受。

白先勇: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贾平凹: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金庸: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余光中: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所以,当这套《余秋雨软精装套系7本——传家典藏版》出来的时候,古典君就忍不住想安利给大家了——

这套书为2017年全新策划余秋雨经典畅销书系,全集以《文化苦旅》为首,引领全民文化阅读风潮,影响几代华人的文化价值观。

全套7册,均采用特种环保纸软精装,烫黑金工艺,精致典雅,传家典藏!

丨文化苦旅丨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这本书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余秋雨也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得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

丨行者无疆丨

“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

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

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丨何谓文化丨

“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余秋雨分别从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个层面来解析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精英界到公众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

本书所有篇章均为首次公开出版。本书可谓是一次文明巡阅之后的超具有价值的思想结晶之作。

丨极端之美丨

“极端之美”有一种临界态势,就像悬崖顶处的奇松孤鹤。”

余秋雨选取了我国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来讲,所谓“文化美学”,就是其他文化不可取代而又达到了优秀等级,一直被公认共享的那些具体作品。而书法、昆曲、普洱茶这三项,既不怪异,也不生僻,但是却无法让一个远方的外国人全然把握。

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

丨千年一叹丨

“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是。”

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

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世界文化史,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

丨山河之书丨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本书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的很多经典文章此次都被收入本书之中。本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

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丨中国文脉丨

“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

《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书核心篇目《中国文脉》《笔墨历史》,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书法史为余秋雨全新作品,此前从未发表过。

(0)

相关推荐

  • 文化大师余秋雨是怎样炼成的?

    1946年8月,余秋雨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名叫高地地的小山村.出生那天,秋雨连绵,祖母说,先给孩子起个小名,秋天下雨,随口叫,等天晴了去庙里找老和尚取个大名.天晴之后请来老和尚,老和尚取名长庚.由于村里 ...

  • 【山虫读书】石破天惊赞秋雨

    某人写过一本书叫<石破天惊逗秋雨>,我因学识浅薄,无法置其可否.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引用过一句话: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大家都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两年前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去 ...

  • 打卡21天之《行者无疆》

    欢迎来到第21天 书摘:"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之中,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之间." "世间很多强加的不良待遇,大半出于施加者自己的想象,不一定 ...

  • 读书时间 ︱ 懂得读书,你就是少数幸福的人

    [开栏语]读书是每个人的终身事业.如果因疫情,不能做到行万里路,至少可以做到读百本书.如此,才能保证每天源源不断的输出.尽管回忆自带美颜,但总要举例说明.别人不熟,也只好说自己.因此,如因自夸造成观感 ...

  • 从《文化苦旅》中学到的写作技巧

    窗外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这雨已经下了两天.昨天还因为雷电造成了断网断电,电脑手机都不能用了,不过这也正好可以看看纸质书. 昨天看的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随手一翻,看到我用荧光笔画的 ...

  • 散文||又见余秋雨

    又见余秋雨   --<中国文脉>读后 张守权||黑龙江 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构成最豪迈的想象,最深邃的思考:最入微的观察,最用心的倾听:最精细的梳理,最洒脱的超越.余秋雨是也. 与高山共俯 ...

  • 潘书朋:经典语录——学会做人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

    381.真正好的教育是来自于家庭的,其实很多优秀的学生并不是学校教师培养出来的,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反很多学困生的出现,就是学校教育方法的存在问题导致的. 382.教育孩子要从自己的家庭教育开 ...

  • 罗翔: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

    罗翔: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

  • 读书的主要目的不是挣钱,而是灵魂的高贵和善良

    今天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内容是就读书有没有用发表自己的看法.碰巧,朋友圈也有个朋友发表了一篇类似的文章,她的观点更加独特,她说,读书的主要目的不是挣钱,而是灵魂的高贵和善良. 我想是的,读书,是使 ...

  • 读书是普通人摆脱平庸最快的方法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过的书,哪怕不记得了,却依然存在着,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表现出来. 在浩瀚的宇宙长河中,人类短暂的一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我们来不及看遍世界各处的美景,来不及走遍世 ...

  • 培根: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君との契約 松田彬人 - TVアニメ 中二病でも恋がしたい!戀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 ...

  • 《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读书,让平凡的人生不平庸!

    我们此前已经多次谈过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这部史诗性的巨著,可以谈论的实在太多了,也有太多的内涵值得我们思考.今天,我们从"读书"这个角度来看一看. 小说主人公 ...

  • 鬼谷子智慧:要想摆脱平庸,就必须学会利用人心

    文/鬼谷信 配图:Elicia Elidanto 我很同意鬼谷子的一个观点,人其实与禽兽百虫无异,无非就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已.做人做事皆是如此,相对于荀子.王阳明而言,鬼谷子算是一个十足的人性功力 ...

  • 管理者摆脱平庸的重要标志:要事优先

    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有效的管理者总是先做重要的事情,所谓"要事优先":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所谓"一心不可二用&q ...

  • 现代简约+北欧风,摆脱平庸,这样的设计才有新意

    不知道你有没有幻想过,当你在外面无论多么浮躁压抑,只要一回到家就能释放那一切,回归安逸享受舒适,其实,这一切并不难,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家装修成可以让人心神宁静的风格,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你用心去装扮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