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薇:阅读解放我少年时期的寂寞

少年时期,生活在信息封闭的村子里。

小学开始,觉得阅读可以提高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于是就莫名地热爱起阅读,特别希望通过文字获得村子以外世界的任何信息,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父母亲都不喜欢阅读,家里也不会花费钱银在购买任何书籍上,所以,少年时期的读物非常有限,我特别羡慕邻居个别家庭孩子的课外读物,如连环图书,小说,杂志等。我多次鼓起勇气,小心翼翼问周围同学借阅各种读物。应该说,家里所有让我遇到有汉字的纸张、报纸、各类书籍都在繁重家务空闲之余被我通读过不止一遍,以至于后来到我有能力购买书籍时,有一段时间曾经疯狂购书。

多年前,我试过在广州及厦门一次性拖回一大行李箱书籍,然后用了三个月全部看完,以至于影响我正常工作及睡眠。这种高速阅读方式没给我留下任何阅读效果,我想我是精神上需要弥补少年时期的缺失。我有一阶段疯狂购书是因为习惯阅读喜欢阅读的原因,这与我早就形成睡前阅读的习惯有关。但很多有时候,我纯粹因为迷恋作者,因此追阅其作品。比如小学阶段迷恋琼瑶,初中迷恋池莉,梁凤仪,金庸等,到了高中佛洛伊德,余秋雨等中外作家。很多时候我不是喜欢作品本身,中国四大名著我都读过,但印象不深,但《红楼梦》就读过多次,其内容以及里面的主要人物形象个性及名字背景都基本记得。

如果问我,认真读过什么名著,那我也只能说读过《红楼梦》及《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本书,这两本书作者没刻意去写当时社会的生存现状及政治面貌,但从时间跨度及人物心理现象都很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精湛技巧及水平。我基本是对作品及故事本身所处的时代、政治及个人背景感兴趣才一读再读。应该说,我阅读的层面是任性的,有点混乱,对高端名著认知浅薄,对通俗读物更感兴趣,我也没有因大量阅读而提高文学水平,语文成绩在班级平平,甚至排行靠后。就算这样,也从没阻止我对文学怀有梦想。

十五岁那年,我胆怯又认真地在小方格里写了一篇散文,然后投稿给一份少年报,编辑认真给我回了一封鼓励信及当期发表的报纸样本,至于稿费收入忘记了多少,那年代,刊物仍有生存空间,所以采稿都是有偿,文字建设者与出版社皆大欢喜。我意外得到鼓舞,忘形地将这个信息告诉父亲,父亲回我冷淡的一句:有什么用呢,你专心读书,将来生活才能有保障。父亲认为认真读书才是生活保质的唯一选择。而文学仅限养性,而不能养人。

我相信,可是父亲也曾奋力读过书,后来也因读好书才有份固定的工作。但是,他就算有固定工作,生活乃总一直处于窘境状态,这让我怀疑读书是否是唯一的出路。

我可以努力读书,但一定不是唯一的出路吧,文学也可能会有出路。

我茫然多年。

其实,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在我没因任何可能而仅靠工作保障了生活的时候,从不安分地四处寻找任何的可能,包括文学,也是其中之一。

我从此笔耕不是为了生活,而文字却在阴暗无光贫穷的生活中闪闪发光,它一路照亮着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