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针线包
本文作者:白桂林
母亲生前在自家菜籽地里留影
2018年9月2日母亲去逝后,整理遗物时我发现了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几双手工绣的鞋垫,花色鲜艳,有大有小,还有七八对用牛仔裤料粘贴好的没有绣的底样。特别使我们感动的是,其中一双完成一只多,另一只绣了少半,针还在垫上别着,显然这是八十多岁老人留下的最后的针线活。回想我在退休前后这十年中基本上都是用的母亲绣的鞋垫,虽然工艺不是上乘,但结实好用耐用,这些年用了多少也不记得了。
母亲没有绣完的鞋垫,针还在上面别着
母亲一生艰苦勤劳,生活节俭。年轻时孩子多,由于处于困难时期,物质匮乏,全家人穿的全靠母亲缝补。这个布包勾起我思念最多的是两个针线盒,里面保留有四五个顶针和十多根长短不一的缝衣针,还有一些线团及绣鞋垫用的彩线。这个针线包凝聚了一个母亲一生对儿女无私无怨无悔的奉献,也见证了天下母亲的伟大母爱。
母亲绣鞋垫及櫈面罩是六十岁以后的事了,在此以前她根本没那个时间和精力,生活生计的操劳占据了她所有时间,那时的针线包除了针和顶针外还有一个针锥、一把剪刀,此外还有一些手工搓的细麻绳。母亲就是用这个针锥、大针和细麻绳线纳成的鞋底。全家九口人的鞋就靠她的一双手来完成,多不容易。我记的儿时时常在半夜熟睡醒来后,看见土窑壁上煤油灯光印照出的母亲纳鞋底的影子。母亲用破布加白面浆糊粘贴成千层底衬,再用手在腿上搓成细麻绳纳成鞋底,结实又防潮湿。尽管鞋底鞋绑太硬不舒服,然而我们姊妹七人就是穿这种家做布鞋长大的。今天我的孙子和外孙一年几双鞋全是商场买的,又舒服又美观,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太幸福了。可那时一双家做鞋需穿很长时间,平时劳动穿的是打掌打补丁的鞋,有的鞋补了又补,经常出现露脚趾头的现象。
母亲绣的小圆櫈面
母亲的针线包真不简单,在我们兄弟姐妹成长过程中起了太大的作用,在那个年代一家人穿的衣服就是用这个针线包里的几件简单工具完成的。
母亲乐于助人又手巧,在村里缝剪衣服是比较有名的,时常帮村里的妇女裁剪衣服。那时家家小孩多,为孩子们缝制衣服是家庭主妇的主要任务,她们白天不误田间劳作,晚上抽时间缝补衣服,相当辛苦。1975年底我由内蒙古水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集宁工作,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给母亲买一台缝纫机,那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凭票供应,不是随便能买上的。我在乌盟水文分站工作时,单位的主要领导是一位与我母亲同龄的女同志,我和她讲了家庭困难的情况和想买一台缝纫机的愿望,领导十分同情我的境况,在母亲去集宁时专门和母亲见面叙谈,问寒问暖很是客气热情。
给母亲买的上海蝴蝶牌缝纫机
1977年春节快到了,单位分配到一台上海蝴蝶牌缝纫机,老同志们都想要,领导为难了。我当时是单位最年轻的,没资格要,但领导向老同志们介绍了我的特殊情况,他们知道我母亲有七个小孩,每年缝制衣服很辛苦,就让给我买了。过大年前,单位副站长侯培茂同志一大早送我到汽车站,坐上去四子王旗的长途客车。当我在白毛雪中带着机器到达察右中旗广益隆车站时,提前到站的弟弟桂文赶着毛驴车一直在风雪中等着我。回到村口已是下午四时多,母亲在院门口张望,当看到车上的机体喜悦的神情相当于我去呼市上学时。当晚母亲高兴得几乎没睡,连夜安装起机体还缝了几道旧衣服。缝纫机的使用极大地解放了人力和时间,缝制衣服的效率大为提高,由此针线包又多了缝纫针和线索。
到了本世纪初,人们已经基本不用自己缝衣了。由于有了空余时间,母亲的针线包又更新为绣针和彩线。针线包里小用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进步,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见证了母亲对儿女们的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天下母亲的恩情儿女是报答不完的,难怪人们把祖国比为母亲。
母亲用她的针线包托起子女的温暖和幸福,母亲就是太阳,她照耀温暖着我们的家。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1955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广益隆镇偏关卜子行政村,乌兰察布市水利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