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老师
本文作者:张家树
如果你是科镇人,六七十年代出生,北小念过书,相信徐刚老师这个名字不会陌生。
【1】
徐刚老师是北京知青,当年响应主席号召,和爱人一起来到北疆广阔天地支边,真正做到了大有作为。记忆中的徐刚老师中等身材,戴一副眼镜,神采奕奕,文质彬彬,喜欢戴个鸭舌帽,上唇时常留着一撇不太浓密的小胡子,说一口略带北京味的很好听的普通话。他家和学校操场隔一堵墙,师母很漂亮,为人善良和气,热心肠,一点不嫌弃我们这些邋遢鬼经常造访她家小屋,总是好吃好喝热接热待。老师好像有一个儿子,比我们小几岁。
徐刚老师是北街小学大队辅导员,多才多艺,除了自身职责外,他还经常客串我们的音乐和美术老师,拉得一手好手风琴,画得也不错,校园里重要的板报几乎全由他来设计、插图,本职工作干得更是出色。
从小学到大学,我遇见过的好老师有很多,他(她)们勤勤恳恳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耐心辅导我们提升成绩,一步步培养我们进入更高的学习殿堂,在我的脑海中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与诸多良师相比,作为小学大队辅导员的徐刚老师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似乎影响也最大,尽管他没给我们讲过一节文化课,讲的知识也从来没上过考场。
那个年代,少先队、共青团工作做得特别扎实,每个小学大队部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徐刚老师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多年以后,偶尔小学同学坐到一起,还时不时就谈起徐老师,佩服徐老师的情怀和格局。我琢磨了半天,不知该如何表述徐老师对我们的启蒙影响,感觉最贴切的比喻是:你是一只井底的蛤蟆,他是给你超长广角望远镜的人,让你的视野能够够着井口之外,知道天不止井口那么大,而且他还能让你在井底也欢乐地跟世界一起蹦跶。说的雅一点,他是给我们心灵装上窗户的人,说的俗一点,他是打开我们这些小土鳖蛋眼界的人。
【2】
1975年前后(我哥小学三四年级),徐刚老师就在北小组织起了航模队。他通过自学航模知识,利用假期回北京探亲的机会采购航模器材,然后再手把手教我们动手实践,把北小航模队办得风生水起、延续多年,在自治区比赛中屡次获奖,还经常成为旗里重大活动的表演团队。要知道,那个年代呼市包头的学校也没几个航模队。
每当航模队活动时,大家都开心得像去看电影,早早来到大队部,认真、耐心地聆听徐老师讲课,小心翼翼地复刻粘接航模。那时候我们就能做出燃油发动机驱动的线控飞机和微电马达驱动的舰船,弹射飞机能在天上滑翔半分多钟。儿子上小学时,我硬逼着他去上航模班,可惜人家远没有我的热情,老师留的作业基本都是我来做,结果培养儿子兴趣成了幌子,续自己儿时的航模情结成了事实。直到现在,我看到乒乓球的第一反应仍是:乒乓球+稀料=粘航模用的乳胶。
在徐刚老师的主导下,学校大队部经常举办各类有益的团队活动,印象最深的是野营、拉练,这颇有大城市孩子夏令营或拓展训练的意味。和办航模队一样,七十年代在一个小县城里搞这样的活动也算是比较前卫了,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同时确实能让大家收获许多从未有过的体会和感悟。要给现在,相信没有老师愿意和敢于承担组织大团队活动的责任,尤其是安全责任。
在我们二三年级时,徐老师组织过一次爬银贡山的活动,参加范围记不清了,应该有百十号人。记得那天天气分外好,阳光明媚,清风徐拂。我们一大早就坐卡车来到银贡山下,看着遍野青草和烂漫野花,大家急不可耐连滚带爬地从汽车马槽下来,在草地上打滚翻跟头撒丫子跑,好不容易才集合了队伍,分组之后,每组一面红旗,看哪组的红旗最先插到山顶。
那时的银贡山植被茂密,山上树很多,还有几股山泉畅快淋漓地在丛林间出没,山丹娇艳,蝴蝶翩跹,格灵(松鼠)和各种鸟儿时时可见,空气中满是花草清香的味道,用现在的话讲空气质量好到爆表。上山时大家抢着争第一无心观景,待下山时才真正感受到了山水的秀美。在山上休息时,还有“挖地雷”的活动,把纸条藏在石头下树窝里草丛中,纸条上写着铅笔橡皮小刀一类的奖品,引得大家专心致志、细心发掘,挖到一颗“地雷”的兴奋之情远大于得到一个奖品。前十几年我回旗里,还特意拉着父母去银贡山游玩,但人是物非,昔日秀丽如少女般的银贡山已经被做害得满目疮痍,到处是炸山取石的现场,偌大一座山上竟再看不到一棵树木,更别说山花烂漫泉水叮咚了,真是造孽呀。
【3】
四五年级时,徐老师还组织过一次到901雷达站的野营拉练,好像学校三年级以上班级全参加了。那次活动距今已过去近四十年,现在想起还历历在目,可见给我们的印象之深。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参加活动的每个同学都要自带行李被褥(晚上在雷达站过夜),到校集合后行李由汽车送,人员整齐排队,步行前往目的地。
901雷达站在科镇北郊,距离北小十公里左右,平日有一个班战士驻守。活动前几日,徐老师就带着我们大队部成员去和人家接洽,以开展军民团结少先队主题日活动的名义提出倡议,部队的干部战士非常热情,请示领导后很痛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在整个活动中全力支持配合。
那天下午我们大约两点钟开拔,一路上高昂的歌声此起彼伏,同学们步行十公里几乎不显疲态。到目的地已是夕阳西下,部队早已把大礼堂收拾干净,那是一座宽大的建筑,像是小一号的电影院,地板是木质的,离地间隙很高,下边有龙骨,打扫干净后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床铺,大大的礼堂也完全可以容纳下我们的队伍。大家领取了各自的行李,铺好床铺,在吃完自带的晚餐(大多是面包鸡蛋格瓦斯)后,我们与驻军在灯光明亮的院子里一起联欢,唱歌、拔河、做游戏,其乐融融,部队的官兵们也是兴致勃勃,给我们表演了军体操和队列队形,真可谓军民团结一家亲。活动大概进行了两三个小时,之后大家恋恋不舍地回到礼堂睡觉,以为这次拉练已告结束。
只有我们几个组织者和部队官兵知道,真正的重头戏在半夜,这也是我们特意秘而不宣的高潮部分或说给大家的惊喜。
大约后半夜一两点钟,部队院里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紧急集合。等大家忙头十乱睡眼惺松地集合在院里时,部队官兵早已集结整齐,这时徐老师才宣布本次拉练的大戏开场:抓特务。规则是,由徐老师带领大队部六七个成员扮演特务,提前出营潜伏在雷达站周边,半小时后由部队官兵带领大部队出营抓我们,天亮前只要有一个特务潜回营地就算赢,否则算输。
那可真是一部大片啊,现在孩子们流行真人CS,我觉得我们抓特务的紧张刺激远胜于无聊的面对面PK,而且我们都是实景演练,部队围墙外真实的山峦树木就是我们斗智斗勇的战场。为了逼真,徐老师居然还搞到了一支真枪,也不知道是他跟部队借的还是自己带的,是56式还是小口径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让我们轮流背着跑,我个子小,那枪头子把我脚后跟都杵破了。远离营区后,徐老师把我们分成四组,两人一伙,各自为战,为的是防备“一窝端”的惨剧发生,更高的是徐老师事先就安排好两组人马作为真正的潜入者,其它两组在适当时机故意暴露以吸引追兵。我是和马贵生一组,承担着真正潜入的使命。
那天好像月亮还挺亮,我和贵生先远远跑到一个偏僻之地,心像是要从嗓子眼蹦出来一样,不住埋怨徐老师为啥不让那些更精于此道的灰猴们当特务。追兵人多势众,乍一看让我们这些特务胆寒,但慢慢发现他们劣势明显:拿着手电火把,集团行进,在旷野里十分醒目,而我们身在暗处,隐蔽空间很大,完全有机会突出重围完成任务。于是,慌乱的心逐渐平息下来,两人商量对策迂回向军营靠近。敌人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弱智,军营外围居然布置了暗哨,我和贵生快接近营地时露出了马脚,被一队人马追得狼狈不堪,实在跑不动了,看见旷野里有一个菜窖样子的地方就跑过去躲着歇息,心跳刚刚平复一些,纳闷荒野里怎会有菜窖,借着月光细细端详,从一个不大的窗口往里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调头没命狂奔。后来才知道这个乡俗:家里如果一个老人没了另一个还健在,没了的老人暂时不入土,先在地上拿土坯砖瓦给棺材盖个小房,等另一个老人没了时一起入土合葬,好像这种事情叫“先撒(sa)起来”。明白我从小窗里看到什么了吧——一副油漆尚还鲜艳的棺材!全靠这副棺材给我们带来的动力,我俩居然一气跑到了营区墙下!还没被发现!后来才知是徐老师故意暴露把追兵吸引了过去。再后来是我踩贵生还是他踩我翻墙进的营地记不清了,反正我们赢了。
【4】
徐老师常在学校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我清晰记得我的一个发明。出发点很好:为了解决桌坑里书包文具时不时掉出来的实际问题;但办法太捉急:给桌坑安个门,再上把锁!这个创意把徐老师弄得挺难堪,不知是该鼓励还是该嘲笑。徐老师给我出的主意是把桌坑设计成前高后低的梯形,真是高人。
还有好多活动,像风筝比赛、歌咏比赛等等,不再赘述。总之,徐老师点子特别多,搞得活动也都很精彩,每个活动都让我们在开心快乐的同时也学到各种知识、提升动脑动手能力或得到一种深刻的体验。因此,徐刚老师在我们心目中真的是可敬可爱,一个例子就能说明:84年严打时首批枪毙的小混混里有一个北小毕业的学生,外号“扎卡”,平日在街上打架滋事,人见人怕,但他每次见到徐老师都毕恭毕敬,那种神情绝对不是装出来的,是真心实意地敬畏,而且敬远大于畏。
前几天看到网上流传一篇母亲写给刚上学孩子的信,题目叫《孩子,妈妈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我马上想到徐刚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眼中绝对有光,而且他手里拿着的不只是戒尺,还有一根小小的魔杖。这根魔杖给了我们书本外的另一个精彩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经历虽然远谈不上高深完美,但却实实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至少鼓励我们乐观向上,鼓励我们开拓创新,鼓励我们勇往直前,让我们健康快乐。
在我刚上初中时,徐刚老师就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被调到了自治区团委,之后听说落实知青返城政策举家回了北京。弹指一挥间,已近四十年过去了,徐老师应该已近古稀之年,不知他头发是否花白,是否还喜欢戴鸭舌帽,但我坚信他依旧精神矍铄,身板笔直,谈笑声仍是那般清脆爽朗,因为在我心中,徐老师永远灿若莲花。
感谢毛主席,一是感谢他老人家建立了新中国,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二是感谢他老人家鼓励英雄母亲,让我们许多60后70后(尤其家里排行老三以后的)逃脱了计划生育的可怕必然、逃出生天;三是感谢他老人家发起上山下乡运动,给我们塞外小城送来了徐刚老师这样的良师。
祝愿我们敬爱的徐刚老师身体健朗,阖家幸福。
本文作者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科布尔镇,现就职于呼和浩特市一家能源类企业。
【本期幕后】
策划:楚楚
编辑:楚楚
校对: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