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诗是清欢:七言绝句(一)七言绝句的“C位出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些读来令我们心境开阔、心绪翻涌的诗句,正是我们本文的主角——七言绝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美词美书美画美,而绝句作为诗词中相当特别的一个part,又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特有的魅力。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一起探寻了五言绝句言简意深之风采,那么七言绝句比之五言,又有哪些相似与不同之处呢?

七言绝句,顾名思义当然也是绝句的一种。和五言绝句一样,属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中近体诗的范畴。同样也是以四句构成整首诗,只不过每句比五绝多两个字,同样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

刨根溯源,和五绝一样,七言绝句的起源在民谣,这一点经过多年争论,学术界早已“打”成共识。至于七绝最早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的民谣,这一点至今仍存在分歧。往前面一直捯的话,早在先秦时,七言的句式就已经出现,比如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不过这本带有音乐性质的著作看起来更像是古人的一种“rap”(说唱音乐),和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没多大关系。真正最早出现“七字一句”诗的,《楚辞》算是一部,但《楚辞》里的七言诗句,表面上是七个字没毛病,中间却总有个凑数的衬字,就比如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兮”: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我们会发现,这里的“七言”并不是真正的七言,“水分”太多。衬字,实际上只是起着活跃音律、连接上下意思的作用,和我们后来看到的七言绝句中的字字如金远远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由当时的语言结构所决定的,或者说是在当时演唱的音乐停顿所决定的。在文言文早期,二字、四字就是最稳定的结构。

这也是我们的成语为什么是以四字作为基本结构的原因。

《楚辞》的时代

真正将衬字去掉的七言诗,应该就到了“柏梁体”。据说汉武帝曾筑柏梁台,闲暇之余,雅好文墨的武帝和他的臣子们在柏梁台上连诗玩,你一句,我一句,七言一句,句句押韵。这种游戏中产生的新体式我们就称之为“柏梁体”。这种“柏梁体”,正是七言诗的先河。

当然,这时候的连诗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游戏,在四言为主的汉代,充其量是个“非主流”。不过后世的文人有对这种体式的研究、发挥。比如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句句押韵,这就是对当初柏梁体的演进。但这时经历了初唐格律的改革推进,和西汉时期君臣之间的文字游戏早已不再是一回事,这是后话了。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东汉的张衡也写过七言诗。没错,就是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特别会写赋的张衡。不过他的七言诗作品,还是带有衬字,同时押韵也比较奇特,这是柏梁体中较高阶的形式。

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也离开了衬字。不过它虽然句句用韵,但是比较单调,和后来的七绝还离得较远,但是七言的形式已经慢慢地形成了。

而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诗,出现在西晋的歌谣中,这就是《豫州耆老为祖逖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虽说七言四句诗已经出现了,但是这种形式一直被上层文人鄙视,称之为“体小而俗”,所以在漫长的时间段里并没有发展。而我们认为的七言诗至少不是句句押韵,单句不押,双句才押。这种形式出现得非常晚,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的鲍照,才开始出现。试看他的《拟行路难》其一: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这已经非常接近我们后来习惯看到的七言诗了。只不过还是句子多少随意,没有四句、八句之类的规定,但是在押韵和单双句的声调差异,已经和后来的单仄双平一致了。不过这只是七言发展的过程,不能称为七言绝句,只能算七言绝句的缘起。

南朝诗人鲍照

为什么会出现四句、八句这些固定形式的诗呢?这和音乐脱不了关系。

音乐之美,自古就是中华文艺之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原的雅乐端庄大气,雍容,四平八稳,吟唱《诗经》一类的平正歌词再合适不过了。到了南北朝时期,经历过“五胡乱华”,中国音乐上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少数民族音乐大量入侵,这使得我们的音乐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有意思,形成了和雅乐对抗的宴乐,并且飞快流行起来。

而这种更复杂的音乐就需要更灵活、更长的歌词来进行演唱。五言和七言是为了适应这种音乐需要才开始真正兴盛。

诗词和音乐,从来就不是割裂存在的。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相互联系的。

随着民间五、七言的流行,这种文化终于开始进入上流文人的法眼。这些上层社会的歌妓、音乐家们,就开始引进这种乐曲并使用新的创作方法。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到隋代,七言诗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多句的歌行,八句的七言、四句的七言,都出现了。这就为后来的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打好了基础。

进入唐朝后,七言诗的这三种形式继续发展,七言诗的地位被盛唐的诗人一举而提高。像李白、高适、岑参、杜甫,都是七言古风的高手,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被大大地丰富起来。

随着音乐的发展、文人的创作和歌女的传唱,七言绝句这种格式在唐代真正地发展成熟。当平仄格律定型,七言律绝也就产生,成为格律体中一种固定格式。

在格律上要求比较严格的七言绝句,首先需要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按平仄律,七言绝句又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这,就是成熟的七言绝句的格律要求。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之“听乐”

当然,在初唐时期,七言绝句的数量还比较少,题材也狭窄,艺术上也不够成熟,缺乏悠远的韵度,在诗坛上并没有发挥到多大影响。进入盛唐以后,随着李白、杜甫、王昌龄、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常建这些大诗才的出现,七绝在这一时期实现了迅猛的进步,完全可以和五绝并驾齐驱,一时浮现脍炙人口的名篇无数。

这里边特别值得称道的两位大咖是李白和王昌龄。王昌龄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堪称是七绝界的翘楚,不怪后人称他“七绝圣手”了。试看他一些特别精彩的七绝作品: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王昌龄《观猎》

是不是包罗万象,笔笔精到呢?

大诗人王昌龄

李白是泱泱盛唐的标志,他笔下的七言绝句则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傲视穹苍,挥洒自如。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七绝在诗坛的影响又进一步扩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其三

“诗仙”李白

中唐时,擅长七绝的诗人也不少,李益和刘禹锡等人是其中代表,但基本路子上未突破前人。及至晚唐,七绝在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手里又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这里碍于篇幅,我们就不作细解了。照例,为书友精心择选七言绝句如下,供书友闲暇书写,陶冶翰墨之乐。除了“独乐乐”,朋友们也不要忘了“众乐乐”。本心书法在这里,期待着各位书友分享得意之作!

唐代的七言绝句: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唐王维《秋夜曲》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唐白居易《后宫词》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唐王之涣《凉州词》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韩愈《晚春》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唐李商隐《霜月》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唐温庭筠《瑶瑟怨》

唐以后的七言绝句: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海棠》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宋曾巩《西楼》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寒菊》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赵师秀《约客》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明徐渭《题葡萄图》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中华书脉·篆刻史上的巨擘:赵之谦(上)”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或通过本心书法(点我访问)官网下载。

(0)

相关推荐

  • 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从何而来?

    有朋友问: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是谁规定发明的? 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 格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曹植发明梵呗,到周颙提出四声,到沈约提出四声八病,形成诗歌永明体,徐陵.庾信领导徐庾体(宫体), ...

  • 七绝圣手,死于一场莫名的谋杀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文/ 大圣 公元757年,大唐王朝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人心惶惶.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安徽亳州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大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返乡途中,被亳州 ...

  • 《唐诗三百首大全集》共8卷 第八卷:七言绝句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 ...

  • 人间有诗是清欢:七言绝句(二)七言绝句中的景与情

    在中华诗词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绝句可以说是当中源远流长.且生命力又非常旺盛的一种体裁.绝句自民谣始,在唐代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审美风格和格律要求,与当时的文学.音乐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成为中国文 ...

  • 人间有诗是清欢:大唐的格律(一)唐之前·格律的前身

    一说到诗,我们就想到格律.而一说格律,又离不了大唐.中华文明五千年,瀚若星河.不过也可以简而概之,那就是:"宋词元曲楚歌赋,唐诗晋字汉文章." 唐朝一代跨度近300年,诗人不下十万 ...

  • 人间有诗是清欢:七言律诗(一)七律之所以为七律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辉煌,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辉.之前,随着"诗写清秋"活动的推出,本心书法也随之向广大书友推出了我们的"人间有诗是清欢"的 ...

  • 人间有诗是清欢:五言绝句(一)五言绝句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诗美.文美.书美.画美.音乐美.金石美等数之不尽的文学艺术之美惊艳着世界,也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而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中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又 ...

  • 苏轼曾说人间有味是清欢,一首宋词道尽人生哲理

    才子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在诗词文章上造诣很高,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每每读起苏轼,总能感受到他一词一句之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这里我们来细细品读他的一首词,词的名称是&l ...

  • (908)[转载]苏东坡:劳动是修行,悠闲是境界,人间有味是清欢

    原文地址:苏东坡:劳动是修行,悠闲是境界,人间有味是清欢作者:忘忧sfm - 劳动是修行 - 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qu ...

  • (9788)苏东坡:劳动是修行,悠闲是境界,人间有味是清欢

    (2021-05-06 20:36:36) - 劳动是修行 - 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 ...

  • 人间有味是清欢:绝美诗词,句句心动

    主播 | 上岚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在李白笔下,这次送别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景象. ...

  • 人间有味是清欢:岁月长,衣衫薄

    我看过春花秋月,赏过夏风冬雪.也曾一个人穿过漆黑的夜,走过泥泞的街,渡过湍急的河流. 终于懂得了行走于茫茫人海中,难免遭受挫折:历经千帆后,更渴望生命波澜不惊的安稳状态. 在风雨兼程的路上,愿我们以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