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原来北京有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快来看看你知道几个?
提到非遗,你会想到什么呢?小早的第一反应就是古早的传统技艺。
作为一个随便一脚踩下去就是丰富厚重的历史的城市,北京,更是有着无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每一项都积淀着岁月的痕迹,也饱含着老北京的记忆。
今天,就让小早带领大家,一起来打开历史之门,了解一下这些饱含沧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料器,古称“琉璃”,是在中国传统玻璃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
一个喷灯、一把镊子、一根彩色料棍,就是制作料器最基本的行当。料棍在火中融化,趁还未凝固,艺人用镊子塑形,很快,闪着神秘光泽的花朵就呈现出来了。
和陶瓷的烧制相比,北京料器的每一丝变化都可以看得见。它依赖火候,更依赖人工,没有草稿,更无模具,全由艺人即兴创作,所以更不会有完全一样的第二件~
所谓京作,主要指北京地区生产的以宫廷用器为代表的家具,是硬木家具制作的一个流派,与“苏作”、“广作”并称中国硬木家具三大流派。
其工艺风格融入了“苏作”和“广作”的制作技艺,造型风格介于苏作家具和广作家具之间,比苏作家具要宽大,比广作家具更为精巧,风格雍容大气、绚丽豪华,体现了浓郁的宫廷文化。
剧装戏具作为京剧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种丰富齐全,技艺规范考究,做工缜密精细,用料高档、风格雍容大气。
相较于其他剧装戏具制作的个体商户,北京剧装厂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像是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的“京绣”,因为北京的国都史已近900年,历代王朝都会从全国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到京城为宫廷服务献艺,久而久之,形成了浓郁的“京作”地方特色。
始于宫廷,京绣在用料、针法、配色上都有很浓厚的皇家风范。用料较为奢侈、配色较为夸张、大胆,尤其是大量的金色、黄色,都是京绣的艺术风格。
老北京流传过一句话:“头顶盛锡福,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用来形容生活体面、讲究。当时,无论是来华公干的外宾,还是四九城里的百姓,都以拥有一顶盛锡福的帽子为荣。
盛锡福创始是在一九一一年,由刘锡三是在天津创始。产品用料考究、做工精良、形成了其精良的皮帽制作工艺。
如今的盛锡福,不仅建立了中国的首家帽文化博物馆,推动老字号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尝试与中国高校联合设计帽饰产品,贴近现代大众生活,走出一条老字号的新思路。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在封建时期属于宫廷艺术。其艺术内涵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金漆”与“镶嵌”工艺的结合称之为“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多以象牙、兽骨、玉石、螺钿、大漆以及金银等名贵材料为主,再经过雕填、刻灰、等多道工艺制作而成。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漆器产区,金漆镶嵌产品题材十分广泛,工艺门类繁多:镶嵌类层次清晰,彩绘类色彩艳丽...每一种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藏品~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一种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用于古代书画珍品修复还原。
许多有年代的书画作品大多是用墨色作于纸、绢上,经过装裱之后加以收藏,十分难以保存,装裱修复技术是传统书画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手段。
古旧字画在传世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损害,如果不及时修复,就会影响古旧书画的寿命和艺术价值,让朽烂而毁之一旦。可见古字画装饰修复技艺的重要性~
数来宝又名顺口溜、溜口辙、练子嘴,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最初是艺人用以走街串巷、在店铺门前演唱索钱。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过程。
快板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也来源于数来宝,北京话把急快而有节奏的念唱称为“数”,“来宝”即来钱,“数来宝”就是一说就来钱的意思。
数来宝唱词灵活多变,俏皮有趣。经高凤山先生改革,使之演变成为快板这种新型的表演形式,登上了大雅之堂,更为群众所喜爱。
北京故宫作为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的典范,形成了完美的建筑艺术。这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不仅保持着故宫古建筑的原貌,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
传统上,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项传统工艺。从材料、用色到做法,都要严格遵循营造则例,代表最高等级的紫禁城无疑是这一整套营造技艺的登峰造极之作。
紫禁城虽然已经建成了600年,但今天的工匠们建造和修缮古建筑时沿用的仍然是古人的技艺,古老的建筑技艺延续着这座庞大建筑群的生命力。
以上只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
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得年轻人可以了解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之处
加入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执行编辑:小早
商务合作:13621058233(微信/电话)
你在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