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脑缺血,别忘记这张古方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前几天有个外地患者,
早晨起来头晕的厉害,
头重脚轻,
伴有严重的呕吐,
一活动甚至一说话就会吐。
去医院做了颅脑磁共振,
报告是符合脑内多个缺血灶表现。
因为是老患者,
我有点印象,
其女儿与我也是校友,
所以我网诊开了一张方子,
就是《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
患者五天后无头晕,
就是还有点下肢乏力,
头还稍微有点发沉。
这个续命汤里面有麻黄,
也有桂枝杏仁甘草,
这不是麻黄汤么。
没错,就是麻黄汤,
又加了石膏干姜川芎当归人参等。
治疗一些脑缺血引起的眩晕耳鸣,
效果还是可以的,
当然前提是要辨证准确才行,
风邪侵袭人体,
并且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脉,
然后顺着经脉深入到脑,
因为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可以琢磨一下这张方子。
现在一提到大脑缺血,
就是活血化瘀,
事实上各类活血化瘀药物,
包括提取出来的各种中药注射剂,
什么冲血管之类,
有时候效果并不好,
不得不进行反思。
我以前有一位老西医同事,
早年名牌医院院毕业,
干了一辈子,
她自己都笑着对我说,
怀疑中药注射剂“冲血管”是否真的有效,
因为她也观察到确实许多患者真的无效。
从临床观察也是如此,
有些患者脉象也不涩,
舌质没一点暗紫,
甚至就是舌质淡红薄白苔,
哪有瘀血征象。
也许有人会绕圈解释,
比如血瘀也可以是淡红舌,
但是如果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
最直接最直观的就是风邪,
何必舍近求远,
古人很聪明,
观察的很仔细。
许多人也许会怀疑,
这类病人根本没有受凉吹风,
哪来的风邪。
殊不知中医的思维是审症求因,
是一种反推,
人体具有风邪征象我们就认定是中风。
有时我们遇到神智不清的病人,
辨证是痰蒙心窍,
也并不是心脏瓣膜真有痰液堵着,
哪有这邪乎事,
归根揭底这是中医的象思维,
意象思维与应象思维。
有些腹泻或者便血,
有时中医会认为这是肠风,
用点祛风药可能就好了,
但是肠子里面也绝非真的在刮风。
有一次一个脑缺血患者来找我看病,
估计懂点中医,
看我首先开了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立马反问我这不是麻黄汤么,
病人赶快马上又强调一句,
大夫,我没感冒。
类似的事情,
我经常遇到,
让人哭笑不得。
我觉得看病这事,
千万不要试探医生,
尤其是中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路,
比如脑缺血这事,
有许多不同的思路,
有人祛风有人活血,
有人温阳有人化痰,
有人六经辨证说是太阳病,
也有人从脏腑辨证说是肝风内动,
甚至也有许多人自己发明一套术语,
只有他们的弟子和患者能听懂,
主流中医大夫都听不懂。
每个大夫治疗思路也不一样,
本来不太头晕,
如果是患者,
听完这么多医生不同说法也就更晕了。
这时候,
不如径直用脑缺血这个国际通用语,
更清晰更直接明了。
难道非要逼着中医大夫说出个,
瘀血、湿气重、脾虚之类,
心里才满足才肯罢休吗,
这没有实际意义。
除非是爱好者冒充患者来偷艺,
或者套取思路,
况且,是否是真心来求方看病,
还是来试探一次,
有经验的中医一眼便能看穿,
“患者”来虚的,
医生也会来虚的。
没必要这样,
倒不如踏踏实实治病,
相互信任相互配合,
一步一个脚印去解决各个问题,
这样看似迂腐,
起效胜算其实最大。
有风就祛风,
有寒就散寒,
又何必拘泥于瘀血的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