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的师友们---岭南才子陈乔森

陈乔森,雷州府遂溪椹川乡人,原名陈桂林,字木公,一字一山,又号逸山、颐山,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2年),卒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享年72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任户部主事,官至中宪大夫。以诗、画、字皆精闻名遐迩,有'岭南才子'之称。

陈乔森

一、岭南才子,昂首启行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天南重地,瀚海之滨,自古为形胜之地。自秦入版图,汉置合浦郡徐闻县。唐宋以降,随着雷州半岛的开发,中原文化之传入,人文渐盛,英才辈出。陈乔森就是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雷州大才子,驰名羊城,后闻达京师。陈乔森的父亲曾在清兵营当过兵,由行伍擢外委,属清代的额外低级武官,职位与千总、把总相同,但薪俸较低。自幼受其父影响,“幼既好弄长,乃益穷兵,“少而好驰马试剑”,从小便立志学武。陈乔森年二十余始折节读书,颖敏有夙慧,目光若电。咸丰五年(1855年)进士殷寿彭任广东学政,全省展开“岁考”,陈乔森这位初出茅庐的少年赴童子试。咸丰六年(1856年)参加应府试,陈乔森以“绿营鸟衣博士弟子”被录为应院试的生员。咸丰七年(1857年),殷学使亲临雷州主考院试。考试之日,陈乔森的《拟潘安仁秋兴赋》一文,辞藻古雅,如双鹄并飞,殷学使赞叹不已,视陈乔森为奇才。值七夕,招饮即席试,拟柳子厚乞巧文,洋洋数千言,援笔立就,酒未阑也。陈乔森名声大噪,一日传遍整个雷州城。

咸丰八年(1858年),吴川进士陈兰彬(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因丁忧归里,受聘主讲高州高文书院。陈乔森以“博士弟子员”受业于陈兰彬门下,从师深造。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咸丰十年(1860年),陈乔森到省城广州参加秋闱考试被选为拔贡生,准于保送参加第二年的乡试。咸丰十一年(1861年),陈乔森乡试即中举人,顺利地跨进了科举的门槛,是年29岁,可谓年少得志。

才子并非浪得虚名,羊城诵书故事至今流传。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省城参加乡试前后,陈乔森利用空隙时间到书肆看书。有一天,店老板见他东翻西掀却一本也不交易,便责怪他:“你是买书还是翻书?”陈乔森答:找不到要买的书,只好随便看看。店老板问他何方人士,他答:家在雷州。店老板一听,哈哈大笑起来。陈乔森被气得怒火三千丈,但他还是彬彬有礼地反问:“难道雷州人就不配看这么一本书?”书店老板居然直言不讳地说:“是的,是的。”陈乔森二话不说把手上的书递过去说:“这本书我看过了,你可以随便试试!”书店老板骑虎难下,但他亦想借此机会刁难下陈乔森。不想,面对店老板的诸多问难,陈乔森如倒水入缸,一泻而下。店老板越问越窘,意识到自己怠慢贵客有眼不识泰山,打躬作揖以表敬意。自此,羊城诵书刷爆朋友圈,陈乔森名声鹊起,广州书肆中人人都知道雷州有个了不起的陈乔森。才子陈乔森《拟潘安仁秋兴赋》、《拟柳子厚乞巧文》面世之后,在文士聚集的五羊城赢得了岭南才子之称。热血陈乔森不愿辜负了这个美好时代,带着一颗雄心,从雷州到羊城,再向京城进发,营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强大朋友圈。

北京城宣武区裘家街24号,有一座古代建筑叫做北京雷阳会馆,由“名垂京都”的雷州名宿陈昌齐于乾隆四十六年牵头筹建,它在清代至民国时期作为海康、遂溪、徐闻三县学子、商人及游人赴京的重要活动场所。从此,雷州三县的人们进京,“至如归,聚而处,乡谊于此敦,学业于此讲,观摩砥砺,相与有成。”陈乔森四次赴京赶考都寓居的雷阳会馆,在文人荟萃的冠盖京华亦享有盛名,慕名登门拜访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陈乔森的朋友圈以京城为中心,由此扩大版图,这个朋友圈里的每一位,都像座座耸立云天的高山,他们的才华就像汩汩清流,沿着各自的路线狂奔。

二、交友广阔,道同相知

正如清代文学家赵翼所说:“一人知已足平生”。陈乔森以文会友,交游广阔,结识一批官僚、士大夫,俘获一帮知心朋友。张之洞(1837年—1909年),洋务派运动倡导者之一,曾任翰林院编修、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两人交往甚密,陈乔森认为张之洞是一个“深心鉴古事,无意异今人,落落却难合,温温能自真”的好友。即使张之洞后来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他和陈乔森友谊始终一贯不移。张之洞督粤期间曾再三将其征至幕布下,但总是挽留不成。张之洞赠陈乔森楹联“晚年欲学柳下惠;谈书重问济南生”。情深恭敬少,知已笑谈多。据记载,张之洞修建一座别墅林园,请陈乔森为其起名,陈乔森稍为思索便说:“依弟之意以老元尊讳为名”,故为“张公之洞”,一时传为佳话。陈乔森曾在思忆张之洞的诗《忆香涛》中流露“何时至尔侧,一洗别来尘”的深情厚意。

张之洞

杨守敬(1839年—1915年),湖北宜都人。曾任京师礼部顾问官,袁世凯顾问,任参政院参政。陈乔森上京会试时特转途取道湖北拜访杨守敬,相识于樊城,交情笃深成刎颈之交。杨守敬还应陈乔森临终之嘱,撰写《陈乔森先生墓志铭并序》,手书挽联百副让其戚友严用,兼题挽联:“到处登楼思子笃,者番已矣,吉往凶归,犹得不终好人手,五百年名世挺出,君固不死;襄时倒屣迎仲宣,何日忘之,年殊志比,早当入出老夫头,八千里知交零落,我独何堪”。白居易有诗云:“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杨守敬曾为出使日本大臣的随员,东渡日本曾向日人宫岛诚一郎介绍说:“弟所深交诗人有陈君乔森,旷代奇才……此人初入都时,年二十余,名震都下,一时无两,张之洞且退避之。”

杨守敬

显然,杨守敬是陈乔森朋友之中最知心者,否则也不会成为陈乔森墓志铭的指定人选。

潘存(1817年-1893年),海南岛文昌县人,清代书法家,曾任户部员外郎。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两人书信不绝,陈乔森有《寄潘儒初初》诗:“十年留滞决归迟,车淖衣尘苦恋谁?幻戏游龙空百变,故巢猿鹤久相思。东风送雨过茅屋,春水随云入槿篱。犁犊匆匆秧马健,愧难来共酒盈卮。” 表思念之情。陈乔森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单是写给这位海南朋友潘存的诗就有百首之多。陈乔森习“粤士不喜标榜”之气,不大爱惜自己的作品,随作随丢。潘存格外珍视陈乔森的友谊,更珍重他的诗作,惜其珍贵搜集成一册,起名为《海客诗偶存》。

潘存

潘存赴雷州访问陈乔森,游天宁寺时僧人恳潘存为古刹题诗联,他挥毫泼墨写下一联:“佛语何如菩萨语;我诗不及逸山诗。”联中“逸山”是陈乔森的号,潘存身为琼州才子名高学富,依然礼让三分,可见其对好友陈乔森多么尊重。陈乔森朋友圈里,潘存算得上是年长的大V,日本刊印的《书道略年表》排列了清代中国在日本有影响的三十二位书家,潘存便是其中一位,为岭南地区的代表。早在明治十三年(1880年),日本书法家中林梧竹,抱着专门学习书法的目的渡海去中国,向潘存学习汉魏六朝笔法。1893年,与陈乔森交情深厚的潘存辞世,他们的友谊却天长地久。

此外,陈乔森的朋友圈还有诸如赶考路上一见如故,一谈清新的许振袆;清朝湘军将领、钦差大臣湖南衡阳人士彭玉麟;广东同乡会中的外交家、政治家黄遵宪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邓承修等,不胜枚举。许振袆曾以“求珠赤水目光炯,倚剑碧天胸次高”之联赠陈乔森以表敬意。黄遵宪《岁暮怀人》:“珠江月上海初潮,酒侣诗朋次等邀。唱到招郎吊秋喜,桃花间竹最销魂。”便是怀念“陈乙山户部” 陈乔森之作。他们经常写诗刷朋友圈,互相点赞。他们有一见如故,也有久别重逢;有点赞之交,也有死生契阔;有贫贱时的知遇,也有富贵后的相忘。陈乔森朋友圈的这一边,杨守敬和黄遵宪互为关注,频频刷屏。酷爱书法的杨守敬亦与潘存引为知交,营造一个书法小圈子。《楷法溯源》(光绪三年至四年刊)十四卷,帖目、古碑各一卷,是清代最完备的书体汇集,也是清代刻版的名作之一。此著是杨守敬在潘存的指导下编辑而成,故可视为朋友圈内的合作。

三、宦海无缘,掌教书院

陈乔森在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四年春(1865年)、同治六年(1867年)和同治十年(1871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会试,结果都名落孙山。陈乔森满腹经纶却与宦海无缘,他的一生除任过暂短的“户部候补主事”之外,基本上没有涉足官场。陈乔森在十年的赶考生涯中,从雷州城到羊城,从羊城到京城,渡长江,跨黄河,下余杭,走徽赣湘楚,沿途游览祖国江河山川,名胜古刹,亦结识一帮官僚士大夫朋友。这些朋友在前期陈乔森追求功名宦达的仕途上或多或少出过力。好友彭玉麟爱惜陈乔森的才华,特向当时叱咤风云的曾国藩推荐,希望能适其才所用。曾国藩日记中有“雷州举人陈乔森来访”记录,曾国藩是在南京接见陈乔森的。据说两人谈诗论赋,说古道今,曾国藩觉得他不熟知兵家之事,故没有相留,彭玉麟苦心好意扶持也就告终。但这次见面却在曾国藩心中烙下良好印象。“读破牙签三万轴,收取声名四十年”这幅赠联,就是只有一面之交的曾国藩所书赠,可见陈乔森的才学使曾国藩敬佩。

好朋友邓承修在北京时曾为陈乔森涉足仕途而竭力奔波。他和一批在京的好友们资助陈乔森捐一个户部候补主事的职位。光绪元年(1875年),陈乔森入京供职不够一年,因母亲病危,陈乔森不恋京都第二年便返回故里。陈乔告别京都南下苏皖旅途孤寂而思念邓承修时写下诗作《梦邓铁香》,可以窥见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落落在天地,年年空自残。冰霜同冀北,风雨又淮南。物累因人热,生平我独谐。何堪孤泊晓,远梦坠清潭。”光阴似箭,屈指天涯,知己白首。光绪十八年(1892年)好友邓承修逝世,邓承修是清末对内政敢于谏诤而对外侮力主抗击的名翰林之一。陈乔森写下七言绝句回忆故友。诗云:“铁汉铮铮众所惊,兼之文字作金声。千官缄口输忠悃,万马腾蹄压敌情。”正如孟浩然诗云:“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世上知音本难觅,互为知已的两人肝胆相照。

后来徐振袆官运亨通,在任广东巡抚时曾请陈乔森帷幄运筹,匡所不逮。凭陈乔森的才学和诸多的社会名流的赏识,他完全可以在仕途上展其身手,大概由于文人陈乔森特有的自尊心,不愿倚人篱下。陈乔森亦深深地认识到“公卿推荐事终虚”。陈乔森欲为国事奔劳之志仍难如愿,于是怏然南归,结束了他“橐笔游燕都,走齐梁吴越楚豫”的汗漫之游,于光绪二年(1876年)返雷州主持雷阳书院。当在陈乔森“长剑低垂客子孤,振衣飘然归故庐”决定落叶归根之时,彭玉麟邀请他到其衙门畅叙离别之情。

彭玉麟

安庆相聚彭玉麟盛情款待,“皖江旌节驻,扫榻独相留”。陈乔森虽不是“衣锦荣归”,而雷州诸贤达官吏缙绅学子闻其归雷,都欢欣相告登门拜访。可见,陈乔森出任雷阳书院山长是众望所归。陈乔森曾为书院撰书楹联:“士气云蒸,伫听雷声从此起;文澜海涌,行看湖水一时平”。联中借用苏轼诗句“西湖平,状元生”殷切期望书院学生金榜题名震动雷州大地。他主讲雷阳书院三十多年,培养人才,为三雷州地区(海康、遂溪、徐闻)基础教育做出重要贡献,常为后人倍加推崇,褒扬不断。

在陈乔森朋友圈的另一边,张之洞的活动越发频繁。陈乔森对其好友张之洞提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有深刻见解,主张在教学中打破常规,中西兼收并蓄。期间,制定了学生奖励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此外陈乔森还知人善用,大胆启用青年人到讲席位置上来,他的学生宋鑫被提拔到教席一职,就是陈乔森大胆破除论资排辈旧俗的生动例子。雷阳书院的发展壮大与好友张之洞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光绪十二年(1887年),张之洞把雷阳书院同广州的广雅、粤秀、越华、羊城以及肇庆的端溪等书院列为广东六大书院,并把海安蔗糖税每年一千多元全部拔给雷阳,以充实书院经费及学生助学金,又每年添筹雷阳书院脯(干肉)二百金。张之洞认为象好朋友陈乔森这样有学问的人在雷阳书院的薪俸过于菲薄,特意聘请他为广州黄埔水师学堂及潮州韩山书院“教授”,增其收入,令陈乔森安居乐教。

四、工诗能画,颐志山水

陈乔森为人胸怀坦荡,所作的楹联大多豪气冲天,措词不凡,工整有致。清代雷州的名胜古迹的楹联多出自于高层学者、士大夫之手。当推陈昌齐、陈乔森所撰的楹联在雷州联苑中影响较大。陈乔森为寺庙、风景区、书院、米店、书画店、朋友、村民等所撰写的楹联数以百计。如他曾题给湖光岩楞严寺山门的楹联:洞口留仙眼石榻;门前送客步云梯。他给雷城天成米店的题联:天地为炉,铸出几多贤圣;成周发粟,救活无数生灵。此联以周成王时周公发粟的善举,颂扬了天成米店,令人叹为观止。

陈乔森的书法一流,书学禇体而风骨凌厉,瘦骨通神。此外,陈乔森的绘画艺术达到了较高境界。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记载:“十八岁始折读书,性磊落,工诗,善山水仿道济,……亦工芦蟹。”陈乔森师法道济,故有“粗头乱服,苍莽自喜”之致。”同治十年(1871年)重九,这一年是他陈乔森人生之中最后一次赴京赶考。在京城他与好友张之洞、周寿昌、李慈铭等九人宴集于慈仁寺毗卢阁。李慈铭向陈乔森乞请画《湖塘村居图》和《玉河秋泛图》。李慈铭称其画极细密,用墨尤佳。陈乔森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作的《芦蟹图》,据说是用手指泼墨后所作,画中的芦苇下面五只爬行的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陈乔森作品《芦蟹图》

仕途不得意,退而颐志林泉,山水怡情,自号东皋山农,不复有出山之想,自此晚清少了一个官僚,多了一个才子隐士。光绪初年(1875年),在朋友何雨亭通过卖画得来的钱帮助修建一座乡村式园林宅府,这便是有名的亭榕宅。宅中有稷耜庐、舒啸亭、倦适草堂、略彴桥等亭楼池沼。园内山水相衬,林掩亭映,古榕奇石,相缀相拥,花卉缤纷。这是陈乔森读书为学、会友待客之所,常常为文人墨客所向往。省内外疆吏慕名过访的人无数。如广东巡抚许振祎、钱塘提学汪鸣銮、昆明提督马维祺、户部主事海南才子潘存等,只可惜此园被毁于民国初年。一次,好友潘存到陈乔森别墅作客,陈乔森以膏蟹作肴,并赋《同潘存食蟹》一诗将他们的感情融于翰墨:“小艇归来任以携,毗邻就饮满幽栖。莼羹偶忆芦花水,姜醋新添蒜子泥。出袖不须闲左右,隔筵相与让团脐。何人会起监州惧,有酒盈樽万类低。”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两人一起吟诗作对,煮酒论画,正所谓酒逢知已千杯少。此情此景,诗酒往还,犹似当年。陈乔森亦存题蟹诗:“白酒黄花节,清秋明月天。无钱买此蟹,画出亦垂涎。”陈乔森生性喜欢吃蟹、以蟹应酬、以蟹佐酒,更爱画蟹,难怪他画的《芦蟹图》有如此娴熟的技巧。

陈乔森的作品相当多,仅雷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书画就有四十多幅,如常见到的有《猎归纵饮图》、《游庐山图》、《擎雷山人拄扙图》、《梅花树下老比丘小照》、《魁斗星君小像》、《梅、松、菊、竹》四屏条画等等。陈乔森寄情山水,以诗铭志或以诗馈友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了。他的《游庐山》诗六首,张之洞称誉为“自欧苏以后,无此佳作”。陈乔森重游东海岛时曾赋诗感叹:“海上生涯岛上家,半求粟谷半鱼虾。春风荏苒归帆晚,旧地重来不见花。”触景生情,借诗咏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1917年,学生宋鑫几经周折才把陈乔森的诗文以及晚年的画等汇集成《海客诗杂存》五卷和《亭榕宅诗抄》出版,得以流行于世,但这只占陈乔森生平作品的十分之一、二。陈乔森博学多才,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常被行家称赞,在岭南颇有影响,正是“千年翰墨,香溢岭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乔森盍然离世。岭南才子陈乔森的朋友圈,至此终于彻底停止了更新,繁华落尽。

(文章选自雷阳文化研究)

(0)

相关推荐

  • 谢作相丨陈黻宸和瑞安心兰书社

    潘猛补<心兰书社及其创始者>提出,陈介石(黻宸)为心兰书社的创办人,而余振棠提出"陈黻宸不是心兰书社的创办人".就此问题我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得出确切答案:陈黻宸不 ...

  • 陈友雄诗文选(八)

    (王振刚摄影) 1.庚子岁杪 庚子多灾步履难, 严冬又是恶风寒. 但求牛气冲天起, 扼住狂魔四海安. 2.腊月 寒风刺骨布阴霾, 暂借清茶强慰怀. 无奈新冠魔鬼恶, 急询腊月怎和谐. 3.心苑诗社岁末 ...

  • 古驿道诗词鉴赏:《阳江道中》《莲塘驿》

    古代的岭南,被视为荒蛮瘴疠之地,因而在君王的眼中真的很适合把被贬之人流放到这里--"岭南".唐朝的李德裕.韩愈:宋朝的苏轼.李纲.胡铨:明朝的汤显祖...虽然被贬至此,但无一不是由 ...

  • 雷情汇【131期】——陈瑸与孔衍珻

    半岛钩沉 ▲雷阳书院棂星门       摄影/黄钰媚 陈瑸与孔衍珻 龙 鸣 有一天突然接到电话,听声音是一个中年男子,中气很足,热情洋溢,乡音亲切,自称是孔衍珻十世孙,名叫孔祥鹏.电话中他不无遗憾地说 ...

  • 尸陀林——憨山大师传【连载(47)】

    第十六章:雷阳风景 8广州也是"尸陀林" 广州城里,死于饥渴和传染病的百姓也比比皆是,许多都是全家死亡,尸体无人收埋.万历二十五年正月,憨山带着弟子们,并动员部队上的官兵和地方上的 ...

  • 杨守敬的师友们---杨守敬和他们的信札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星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光绪六年至十年随黎庶昌出使日本,任随员四载.工书法,四体皆能,善丹青,画博古小品,格老笔苍.亦长于历史地理及鉴别考据之学.在 ...

  • 杨守敬的师友们---同乡武举人艾昌发

    宜都网(通讯员 明建中)近日,笔者在松木坪镇泉水垱村搜集史志资料时,查访到一部清朝光绪甲辰年(1904年)刊印的<艾氏家谱>.家谱共八卷,其第三卷载有宜都籍著名学者杨守敬为同科武举人艾昌发 ...

  • 杨守敬的师友们---东湖儒商饶敦轶

    杨守敬传人,当代著名学者杨世灿,在图说宜昌上说:杨守敬与饶氏兄弟相称."守敬二十年前与饶氏昆仲合契".从<年谱>得知,杨氏在学术活动中,曾得到饶氏大力的支持. 饶氏的高 ...

  • 杨守敬的师友们---湖北的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刘心源

    杨守敬.张裕钊,刘心源被张之洞称为湖北的三大书法家.他们不仅是老乡,还都是张之洞的好友,还都喜欢金石.书法,喜欢伸张正义. 1909年,清政府拟借外债修筑粤汉铁路,将两湖盐厘捐税做抵押.湖北工各界群起 ...

  • 杨守敬的师友们---房客师友舆地启蒙老师郑兰

    杨守敬对历史地图产生兴趣,说起来也有些偶然.太平天国起义期间,长江下游一带的学者.名人纷纷逃难,不少人避居宜都.浙江余杭县人郑谱香(号兰,官至山东盐运使)租杨守敬的房屋居住.1858年的一天,在他们晒 ...

  • 杨守敬的师友们---因书而翻脸的好友柯逢时

    杨守敬与柯逢时两人在武汉长堤街相与邻居,两人因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关系十分密切. 柯逢时加尚书衔,专任各省土药统税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宣统二年,朝廷再度禁烟,他也曾奏请拨款开办武昌医馆,以研求戒 ...

  • 杨守敬的师友们--- 末代帝师陈宝琛

    杨守敬69岁时,礼部侍郎陈宝琛荐举他为礼部顾问官,专司刻书.杨守敬的淹博学问令人惊叹!受到朝廷众人青睐. 深厚的文化学养,宽博的眼界见识,刻苦的临池功夫,成为杨守敬取得巨大成就的依托.也是受人交口称赞 ...

  • 杨守敬的师友们---一代书法宗师和学者张裕钊

    说起杨守敬和张裕钊之谊,从他们教育子女的事,就可知他们有多密切. 黎庶昌到达横滨,何子峨认为杨守敬是黎公奉调之人,便一齐到横滨去接待.到横滨见过国内来的人,发现故人张廉卿(格创)的儿子张庐沅也在,并交 ...

  • 杨守敬的师友们---外交家黎庶昌

    黎庶昌曾在曾国藩幕府工作,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被称为"曾门四弟子". 黎庶昌曾两度出任驻日使臣.光绪十年,黎庶昌因母丧丁忧,杨守敬与他一起回国.黎庶昌也是一位好古之士,听说杨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