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无为寺,余生一定要来一次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配图@开哥随手拍
1/
看风景跟看人有一比,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你看着她好,她哪里都好,穿得乱七八糟的衣服,在你眼中那是她独有的装容,看着顺眼,涂抹的花里胡哨的脸,在你眼中也同样是最美的容颜,看着养眼。
当然还有她风卷残云的吃态,你看着那叫一个舒服,豪爽,不做作,胜过万千娘炮。就连她在大庭广众的公共场所旁若无人的接打电话,你都如听天籁。
这世界不是西施太多,关键是王八和绿豆太多,正应了那句话糙理不糙的俗语,王八瞅绿豆,对眼。
对眼,往往是因为对路。
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文雅一点来说,称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你没必要因为自己阳春白雪,就看不惯下里巴人,也更没必要因为自己下里巴人,就冲着阳春白雪大吐酸水。
狼有狼途,鼠有鼠道,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所,这世界因此才丰富多彩,也才充满尴尬和欢乐。
风景,就像一个人,不论粗俗还是精致,总都有喜欢看这一处风景的人。
有人在五A级景区刻下“王八到此一游”,就有人在荒野路边废弃的厕所刻下“绿豆曾经来过”,行为本身和内涵道理都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说得有点远了,我要说的是,大理无为寺真是一个称得上阳春白雪的好所在,尽管历尽风霜的无为寺早已经没有了鼎盛时期的庄严宝相和繁盛烟火。
无为寺,依然还在。
△ 无为寺
2/
过灵鹫山的牌坊,驻足举目向东,你首先看到牌坊上四个大字:回头是岸。
然后你会回过头来,继续沿阶西行,一路拾阶而上,满目松林苍翠,偶尔有零星开放的冬樱花,一下子就跳入你的眼界,让你想到红尘万丈,这些花朵开得应时应景。
红尘万丈即便与我无关,活着依然美好。
路上有敞亭一座,粗糙而逼仄,可以忽略,继续前行,很快就到了月涵桥,这是无为寺八景之一,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桥西是一座高大的照壁,壁上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
月涵桥是不是古代遗存,不得而知,看上去颇有一点古意。毕竟那些造桥的石头都很古老,古老的石头聚集一起,以一座桥的形式静默的审视一批又一批游人,所谓阅尽沧桑,也无非如此。
你看桥为风景,而桥看你如尘埃。
照壁明显是近期修建,是不是属于复建,同样不得而知。照壁形制与大理白族民居的照壁没有太多区别,唯有照壁上的题字,刚好体现了佛教与当地民俗的和谐统一。在大理之外的寺庙,你很难见到这样的照壁。
过照壁继续拾阶西上,很快就到了无为寺前,迎面是一堵墙,实际上是寺前广场筑台而起的东侧面,因山而建,砌石为墙。墙下有石阶铺路,分向南北。
侧身南行,一株高大庄严的香杉树,神一般矗立在四周护起围栏的平台之上。树干上多处中空,看上去像极了天然的佛龛。枝干虬劲如龙爪,震撼人心。沿着树干举目向上,有不知名的鸟和松鼠跳跃枝干间,再向上,高与天齐。
看着看着,感觉到自己正一寸一寸矮下来,有点恐惧会不会突然一下就矮进了脚下的苍山。
据传,香杉树为开山祖师赞陀崛多从天竺带来的五株树种之一,祖师与当时南诏国王异牟寻一起亲手栽植无为寺前三株,另外两株栽于南诏国王宫。
历经唐宋烟雨、元代战火、明清风云,其余四株香杉早已随风消散,唯有这一株几度荣枯,欣逢盛世,香杉再度枯木新发,蓬勃生机再现,也算奇事一桩。
无为寺始建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开山祖师赞陀崛多与南诏国王异牟寻亲栽香杉,唯一繁茂至今的一株,被称作唐杉。
单纯看景,唐杉,无疑是无为寺最大的亮点之一。
△ 回头是岸
△ 月涵桥
△ 唐杉
3/
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
相传,无为寺落成之日,观音菩萨踏祥云而来,高空吟诵此偈。这刚好解了赞陀崛多为寺名发愁的难题,无为寺因此被命名为无为寺,最终成为大理皇家第一院。
鼎盛时期,无为寺下辖八十一院,盛况空前。
这让我想起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所言: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主张道家法度,其思想内核所主张的无为,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无为,目的依然是有为,只不过有为的方式要遵从道家法度。
无为寺,作为佛家寺院,其实主张的无为也无外乎老子所主张的无为。
说白了,无为,也不过是有为的一个路径,道家也好,佛家也罢,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据载大理段氏22位帝王,有10位在此剃度出家,另有十多位段氏皇族子弟在此出家。
其中就包含第16位帝王段正严,他也是段氏帝王活得年纪比较长的一位,竟然活了94岁,光在寺内主持寺务就主持了8年。
这么说,很多人并不会印象深刻,如果说这位帝王就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很多人必将会心一笑,原来是他。
是的,就是他。段正严(1083年―1176年),又名段和誉,文安帝段正淳之子,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在位长达39年,是大理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
然而奇怪的是,在官方设置的《无为寺修葺碑记》中这样记载:
无为寺,是南诏时滇密发祥地,堪称滇密第一寺,大理国曾有六位帝王皈依受戒于此,历代高僧贤达云集传经。
而在寺内的敬白中,又明确说明:作为皇家首院,大理国十代国王出家无为寺。
此外,在寺后的停车场靠山边缘的宣传栏中,更有大理国十代帝王出家无为寺并修成一代高僧的详细介绍。
后人复建古代圣境,徒有形似而难复其神,这本来司空见惯。但有据可查的史料,如果稍加用心,必然不会出现这种颠三倒四莫衷一是的怪象。
好在,来无为寺还有那株历经1300余年风雨的唐杉可看,还有同样历经千百年的无为寺传说和故事可供回味,还有南诏国大理国的历史与寺庙的关联可供细细品究思考。
实际上,这些沉淀在时光中的旧闻旧事,才是无为寺真正值得一来的核心。
那些依然鲜活在这些旧闻旧事中的人,高僧也好,帝王也好,才子佳人也好,贫民百姓也好,善男信女也好,都会在我们缓步彳亍的过程里,向我们走来,与我们对视。
当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古老高大的唐杉,我们隐约听见1300年前某一阵雷声,响彻整个苍山,然后是寺庙内宏大的诵经场面,一张张虔诚的脸,在巨大的烛光中闪耀着智慧的火焰。
△ 敬白
△ 放生池
4/
无为寺回来,会更诗意的做梦。
梦里,不知道谁跟我说了一句话,醒来记得异常清晰:再善良的心,也擦不干世人悲伤的眼泪。
现实容不得伪装,快乐掩盖不了悲伤。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何止男人,每个人都一样。
来无为寺,异常深刻的记忆还是观音菩萨临空一偈: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
这一偈确是道尽人生至理。
在无法避免的悲伤里回头,淡然面对人情冷暖,大千世界,哪里都可容身,又何必躲在灵鹫山中苦苦思索遁世的法门!
公元793年,这一年南诏国国王异牟寻派遣使者与大唐通好。在如今勉强恢复只鳞片爪的无为寺旧址之上,异牟寻这个名字被多处提及,想来也是一代明智帝王。及至后来的大理国,无为寺更成为国君和皇室子弟出家修行的第一道场,号称大理国皇家第一院。可见,无为两字影响之巨大。
寺后有一泉,名为救疫泉,免不了承载着美好的传说和故事。
一处泉水,能够救治世人于流疫苦难之中,不单纯是泉本身的功德,更是泉后那些心系苍生的高僧、帝王的善意。
无为,在这些心怀善意的人看来,只是尽心尽力做好他们应该做的事。这,或许也正是来无为寺最应该精心品悟的人生道理。
△ 无为胜境
5/
十二大愿足济世有师为证
三千红尘除修心无药可医
无为寺北,有复建的救疫寺,寺名当与救疫泉如出一辙。
药师殿前有联一副,据说是作家野夫所撰,读来颇有味道。
其实,细细品来,有师无师,有药无药,毕竟还是没有脱开观音菩萨那一偈语: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
来无为寺,在叠加了千百年高僧贤达足迹的石阶上走一走,在凝结了千百年清风晨露的唐杉前站一站,或者听一听流过了千百年的隐仙溪的水声,就足够了。
若你也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你更应该来无为寺看一看,除了灵鹫山,除了段誉,作为一个武侠迷,无为寺还是点苍派的发祥地。
读的书多了,走的路长了,心有一天也终将抵达彼岸。来无为寺,也顺便验证了读书与行走的意义。
〈 END 〉
更多与旅行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