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禅宗与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第一期)
晚明是中国禅宗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 许多文人居士聚众谈禅问道。晚明朝政腐败, 许多文人士大夫或因科举无路, 或因官场失利, 或因习风所染, 纷纷参究禅学。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说:“万历而后, 禅风寖盛, 士大夫无不谈禅, 僧亦无不欲与士夫结纳……其时京师学道人如林, 善知识则有达观、朗目、憨山、月川、雪浪、隐庵、清虚、愚庵诸公, 宰官则有黄慎轩、李卓吾、袁中郎、袁小修、王性海、段幻然、陶石篑、蔡五岳、陶不退、蔡承植诸君, 声气相求, 函盖相合。”
万历十三年 (1585) ,董其昌31岁, 开始参悟禅宗话头, 并深有省悟。《画禅室随笔·禅悦》有云:“余始参竹篦子话, 久未有契。一日于舟中卧念香岩击竹因缘, 以手敲舟中张布帆竹, 瞥然有省, 自此不疑, 从上老和尚舌头千经万论, 触眼穿透, 是乙酉年 (1585) 五月, 舟过武塘时也。其年秋, 自金陵下第归, 忽现一念三世境界, 意识不行, 凡两日半而复, 乃知《大学》所云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正是悟境, 不可作迷解也。”
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离诸法相, 心存清净, 这就是禅宗所追求的真如本性。万历十四年 (1586) , 始读《曹洞语录》, 稍悟文章宗趣。《容台集·陈继儒序》亦称其:“独好参曹洞禅, 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 大有奇悟。”曹洞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 “五位君臣, 偏正回互”是其宗旨。《永明宗镜录》是延寿的佛学著作, 延寿以一心汇通各宗学说, 广辩异同, 著成此书。
董其昌与达观真可、憨山德清、云栖莲池等禅门高僧经常交往, 他们的禅学思想对董其昌影响很大。真可 (1543-1603) , 号达观, 晚号紫柏, 志弘禅宗, 倡导文字禅, 筹刻大藏经, 融通华严、天台二宗, 主张三教同源归心。达观禅师很可能是董其昌的禅学导师, 董其昌为诸生时便与达观禅师密切往来, 在达观禅师的开导下开始沉酣内典, 参究宗乘。董其昌在达观真可与密藏道开师徒二人开示下, 对禅宗有所感悟。达观禅师罹难后, 董其昌四处收集其遗作, 并以此来报答达观禅师的恩情。
德清 (1546-1623) , 字澄印, 别号憨山, 以一心贯通三学, 倡导三教同体、禅净双修。万历十六年 (1588) , 董其昌中举人的那年冬天, 董其昌、唐文献、袁宗道、吴应宾等一起聚集凇江龙华寺, 与憨山禅师夜谈。万历三十一年 (1605年) , 憨山德清因事发配岭南, 董其昌曾画扇赋诗赠别。《画扇赠别憨师戍岭表》云:“参得黄梅岭上禅, 魔宫虎穴是诸天。赠君一片江南雪, 洗尽炎荒瘴海烟。”云栖莲池禅师 (1543-1603) , 名袾宏, 字佛慧, 别号莲池, 著有《往生集》、《净土疑辨》、《答净土四十八问》等。云栖禅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教, 融通净教戒律, 提倡禅净双修。董其昌尝为云栖禅师书写《金刚经》、《弥陀经》。云栖禅师重建云栖禅院后, 董其昌受其邀请撰写《重建云栖禅院记》, 记述了云栖禅院修建的经过, 并颂扬了云栖禅师的显著业绩。
除了与佛门高僧密切往来之外, 董其昌还与许多在家居士相唱和。在往来的众多居士中, 与董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袁宗道与陶望龄了。袁宗道 (1560-1600) , 字伯修, 号石浦, 湖北公安人。万历十四年 (1586) , 宗道殿试二甲第一, 选翰林院庶吉士。《画禅室随笔》卷四记载在万历十四年 (1586) 冬, 董其昌与袁宗道、唐文献、吴应宾等聚会于龙华寺, 共同学禅于憨山大师。董其昌中进士后, 在京城又经常与袁宗道等人聚会参禅。
万历二十二年 (1594) , 董其昌又与袁宗道等人举行禅悦之会, 在这次会议上, 董其昌结识了袁宗道的弟弟袁宏道与袁中道。从董其昌中进士入京为官 (1589) 至奉旨以编修回乡养病 (1598) 这十年间, 董其昌与袁宗道的交往不曾间断, 并在《画禅室随笔》中记录了袁宗道晚年的参禅生活。陶望龄 (1562-1609) , 字周望, 号石篑, 与董其昌为同年进士。董其昌与陶望龄皆颇好禅理, 二人经常在一起参禅论道, 并订为生死之交。万历三十二年 (1604) 冬, 董其昌在江南, 陶望龄告老还乡, 二人相遇江上, 依依难舍。陶望龄去世前二年, 曾致信董其昌约为西湖之会, 但由于各种原因, 没能赴约, 终成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