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驻华记者经常被问,“你们欧洲人怎么回事?”
“你们(欧洲人)是怎么回事?”当地时间12月12日,《南德意志报》刊登记者多伊贝尔(Lea Deuber)文章“我们可以从亚洲学到什么”披露,作为驻华记者,他们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灵魂拷问”,比如在哈尔滨的时候。
作者认为,有欧洲人“混淆了自由和自私,将自己的需求置于他人生命之上”,却对亚洲成功抗疫经验“反射性地采取傲慢态度”,一味地把戴口罩解读成文化差异。而在许多亚洲国家,对自由和数据保护的短期限制并没有被政治化,大多数人自愿遵守防疫要求。
对于这样的现状,这位驻华记者提倡“用新的、开放的眼光看待亚洲”,并反问家乡: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能比向亚洲国家学习更容易吗?
报道截图
以下为文章摘译:
对许多亚洲人来说,新冠只是春天的事。但欧洲非但没有以他们为榜样,而是条件反射般地采取了傲慢态度。这太荒谬了。
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现在对中国人来说,“我来自欧洲”这几个字就能构成一个恐怖玩笑。
这不是特别好笑,但许多亚洲国家的欧洲人入境政策确实还处于收紧状态。欧洲在亚洲的影响力变弱了。
如今,欧洲的所谓个人主义似乎更像是一场噩梦,而非模范。在这个僵化的社会里,人们混淆了自由和自私,并将自己的需求置于他人生命之上。
“你们是怎么回事?”,作为一名驻华记者,你经常会收到这样的提问。
发现新冠病毒将近一年后,许多亚洲国家的病例数量和死亡人数都明显低于欧洲国家。从北京到河内,酒吧、电影院和剧院纷纷重新营业。但亚洲的抗疫成功仍被很大程度忽视了。
至于他们是怎么控制疫情的,总有人转移重点声称中国搞“监视”云云。
春季的时候,还有人宣称面部防护是文化问题,称戴口罩不符合所谓开放、自由的社会。
直到夏季,欧洲专家们还在取笑戴口罩的做法。和思考亚洲国家强制戴口罩的科学依据相比,他们更喜欢把重点放在文化差异上,说口罩象征亚洲人的“服从”。这种态度正符合许多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同质化的刻板印象。
他们大可不必在口罩这件事上为自己辩护,毕竟,就算不戴口罩,他们也没脸见我们。
那么,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能比向很快控制住疫情的亚洲国家学习更容易吗?有人如果反射性地采取防御姿态,那他可能真会这样认为。在贬低中国、泰国等国的成功抗疫方法时,每个人似乎立马变成了亚洲专家。
在所有东亚国家,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是抗疫成功的重要基础。不必政客们不断呼吁民众遵守防疫措施,许多人都是自愿执行,因为生命价值没有商量的余地。
“你们是怎么回事?”夏末,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的一名出租车司机问道。他摇着头说,他在电视上看到欧洲人继续聚会、外出、度假,不戴口罩。
他问:“一个人的生命对你们来说这么不值钱吗?”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暴发于新年前后,这是东亚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庆祝活动。当时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被毫不犹豫地取消,许多人的居家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期限。而在欧洲,现在没有关于放弃庆祝圣诞节的类似争论。
但如果有人把亚洲人的团结曲解成“压迫”,不认可这是主体意识,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许多亚洲国家,对自由和数据保护的短期限制并没有被政治化,一系列禁令也没有被理解成“国家强权行为”,或以为国家另有目的地夸大病毒严重性。他们认为这是快速恢复正常生活的先决条件。新冠抗议活动?拒绝口罩?这在亚洲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是在过去几个月里,被认为“服从”的亚洲人明显比世界其他地区享有更多自由的原因。民众感觉自己受到了国家保护,许多人也因自己的守纪律和常识为抗疫成功献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新冠?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春天的一段灰暗回忆,且几乎忘却。
那我们欧洲要如何打败新冠疫情呢?我们真的只想指望疫苗吗?用新的、开放的眼光看待亚洲,可能会对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