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谭楷 ‖ 惊世的大发现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1869年2月22日,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神父离开成都,向邛崃山深处的邓池沟大教堂走去。时值早春时节,沟边河畔,报春花星星点点, 含苞欲放 ;野樱花像团团白云,留恋在高山深谷间。青藏高原上横空出世的莽莽群山从西汹涌向东,突然被南北走向的横断山“横断”,形成“丁字路口”,使南北东西的动植物荟萃于此。从成都平原走向“丁字路口”,一路上尽是奇花异草, 戴维越走越兴奋,意识到一座大自然的宝库正向他敞开。
宝兴县邓池沟
整整花了6天时间,他经唐诗中著名的五津渡口、邛崃油榨头、芦山大川镇,最后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瓮顶山,到达穆坪(现宝兴县)土司管辖的邓池沟。远远望去,在海拔1765米的山腰平台上,耸立着一座大屋顶的中国风格的二层楼四合院。那是一座建于1839年的教堂,属于巴黎远东教区成都平安主教区,是川西天主教会的大本营。
宝兴县邓池沟教堂
推开厚重的大门,是一座篮球场大的天井。天井四周是礼拜堂、教士和学员的起居室、阅览室等。在远离城市的深山老林,法国传教士们能在土司统辖的山寨布道,并修建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气势恢宏的大教堂,真是一个奇迹。当代最著名的动物学家乔治 · 夏勒博士将这座教堂称之为“熊猫圣殿”。
宝兴县邓池沟教堂
戴维到邓池沟的第二天,便投入到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工作中。这是横断山脉中最险峻的地区,突降的砣砣雾让人难辨东西。他曾经迷过路,被猎人救出 ;他曾走过“一生中最惊险的山路”,身体挂在悬崖绝壁时,心中在默默祈祷 :“这一次若是能走出去,什么样的路都拦不住我了!”3月11日,他去红山顶考察,归途中在一位姓李的地主家歇息。火塘边的墙壁上,一张黑白相间的毛皮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天哪,天下还有这样黑白皮毛的野兽?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主人说,这是在这一带高山密林中隐藏的兽类。老乡叫花熊。
邓池沟戴维陈列馆
大约10天后,当地老乡送来一只花熊幼仔。由于一路上的折腾,幼仔到戴维手中时已停止呼吸。按动物分类学的严格规定,见到皮毛甚至见到尸骨,还不能对这个物种作出鉴定。直到4月1日,猎人捕捉到一只花熊活体,终于呈现在戴维面前。
这是一只成年大熊猫。与我们后来在动物园里见到的胖胖墩墩、雍容华贵的大熊猫相比,更显得生机蓬勃、矫健俊逸!它浑身的皮毛被雨雪霜露洗涤,经树枝草叶擦拭,变得洁净明亮。黑毛如漆,白毛似银,实在令人着迷。
当天晚上,戴维就在灯下匆匆写下寄给巴黎自然博物馆米勒·爱德华兹的报告。米勒·爱德华兹根据熊猫毛皮和骨架以及戴维的报告,作出结论,这是世界罕有的动物新种,初定名为“黑白熊”。后来,鉴于喜马拉雅山麓 1821 年已发现食竹的小猫熊(Lesser Panda),动物学家将其定名为大猫熊(Giant Panda)。此后,大熊猫之名进一步在中国“约定俗成”,固定下来。于是,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便成为大熊猫的模式标本产地。1869年4月1日,成为以科学眼光发现大熊猫的纪念日。
戴维日记
戴维给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报告以及米勒·爱德华兹长达27页的鉴定书,曾发表在1870年该馆的学报上。两份文献等于是大熊猫的身份证明,一尘封就是140年。历代的科学家从未读到过这两份文献。直到2009年4月,经中外人士共同努力,大熊猫的身份证明终于展示在“大熊猫圣殿”——邓池沟教堂。
戴维的惊世发现,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发现, 其学名是按动物分类学的要求命名,所遵循的是国际公认的标准。
珍藏在巴黎自然博物馆的熊猫“模式标本”
戴维能有惊世的发现,也绝非偶然。1826年9月7日,阿尔芒 · 戴维出生于法国西部比利牛斯省埃斯佩莱特市的医生之家。在他出身的19世纪20年代,西方掀起了“中国热”。戴维作为年轻的神职人员,从小对大自然之谜有着强烈兴趣。26岁时他曾向教会提出,要求到中国去。教会将他送到著名的意大利古里亚的萨沃纳神学院,学习和教授自然科学。经过10年历练,戴维不仅成为学识渊博的博物学家,还是制作标本的高手,练就弹无虚发的枪法和用口哨诱捕鸟类的绝活。
1862年2月,戴维从马赛港出发,远航中国。他来华的使命,是为巴黎自然博物馆收集标本,并研究中国特有的动植物。这是他的兴趣与爱好所在,也是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早年绘制的大熊猫图像
戴维在中国12年,先是调查北京及华北地区的动植物,收集到大量标本 ;接着进入四川西部物种宝库,有了惊世的发现。1872年10月,从北京出发,渡黄河,入陕西,上秦岭,看到8只朱鹮翩然飞过山谷。横穿秦岭之后,他经汉水南下,一路险滩密布,恶浪扑面,经历翻船之险,终于到达武汉,并带回数箱标本。
十几年来,他在中国考察行程万里,除骑马、 坐牛车,更多的地方是靠手脚攀爬。艰苦的生活、终年的劳累摧毁了他的健康。虽然与死神擦肩而过,病魔仍纠缠不休,他患有疖子、痔疮、关节炎, 严重的哮喘和咳嗽,甚至鼻孔抠出寄生虫。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他不得不回国养病。
泊客中国 阿尔芒·戴维(上)
1874年4月3日,在上海,戴维登上一艘法国邮轮,告别了中国。回国后,他已名满天下,被授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他仍独居于巴黎遣使会那间寂寞的小屋,整理12年来收集的5000多件植物标本,其中有110个新物种。巴黎的天空飞过鸽群时,他会想起夹金山深处,好大一群白鸽栖息枝头展翅欲飞,走近一看, 竟是开满大朵白花的不知名植物,老乡叫鸽子花, 后来被命名为珙桐。
泊客中国 阿尔芒·戴维(下)
塞纳河上落日西沉时,他会想起第一次看到上百只“飞猴”,如金色云霞飞过树梢,发出呷呷呷的尖叫。“飞猴”那天蓝色面孔和一身华贵的金毛,真是罕见,后来被命名为“川金丝猴”。戴维深知,上帝太眷顾自己了!一位动植物学家,一生能发现几个新物种,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而戴维在中国发现了189个新物种,其中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麋鹿、珙桐(鸽子花)、大叶杜鹃、报春花等。他还给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戴维植物志》,曾是西方探险家按图索骥,寻找植物新种的“行动指南”。还有《中国鸟类》,记录了许多现今中国已消失的品种,以及《中国动物》三大卷。他对中国和世界生物科学的巨大贡献,永垂青史。如今,走进宝兴县城,沿着奔流不息的宝兴河岸边,是一条长达5980米、有3680根柱子的汉白玉栏杆,大气磅礴,引人注目。栏杆上,精细镌刻着戴维发现的189 种珍贵动植物。
阿尔芒·戴维纪念碑
伟大的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像汉白玉一样圣洁、高贵,这才是他生命的本色。
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亮相后,引起轰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探险家的好奇心。
俄国人来了,英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了。他们竞相收集熊猫皮,猎杀熊猫,或者试图将熊猫活体带走。而最有名的猎杀者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上校和克米特·罗斯福。他俩在岷山和邛崃山历尽艰辛,一无所获。1929 年,两人终于在凉山境内同时开枪打死一只熊猫。他们将熊猫皮送给芝加哥博物馆,并写下使他们名扬天下的书《跟踪大熊猫》。1936 年11月,幸运的美国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尼斯刚到威州(今汶川县)的草坡不久,就得到一只未满百日的熊猫幼体,起名“苏琳”。她设法将“苏琳”带出中国海关,漂过太平洋,在圣诞前夜到达美国。1937年1月的一天,纽约市一家只有男人才能参加的探险家俱乐部,像欢迎国家元首一样欢迎她和怀中的“苏琳”。众多的政客和富商都来捧场。
露丝与大熊猫“苏琳”
小西奥多·罗斯福上校抚着毛绒绒的“苏琳”,眼中充满怜爱。曾在中国猎杀过熊猫的布鲁特·多兰、迪安·塞奇也围上来,希望能抱抱苏琳。
“苏琳”像温驯的婴儿,眨着黑黑的眼睛, 友善地瞩望着陌生人,两只圆圆的耳朵像两大朵黑绒花盛开在头顶,实在逗人爱怜。宴会大厅灯光雪亮,用不着闪光灯便可以跟“苏琳”合影。当记者问上校怀抱着“苏琳”的感觉时,上校沉默良久说:“如果要把这个小家伙当做我枪下的纪念品,那我宁可用我的小儿子来代替。”而塞奇 像抱小宝贝一样,脸贴“苏琳”。他说:“人类的好奇心竟会引导犯罪,我再也不会射杀大熊猫了。”小西奥多·罗斯福的忏悔,影响巨大,猎大熊猫的枪声沉寂下来。
1937年2月18日,经过充分准备,“苏琳”终于在芝加哥动物园与望眼欲穿的美国公众见面。第一天,就有 5.3 万人挤进动物园。这个纪录保持至今未能打破。
1938年4月1日,“苏琳”死于急性肺炎, 它只活了一岁多。露丝完全不能接受“苏琳”的夭折。而苏琳引发的“熊猫热”又让更多的探险家去滥捕乱捉熊猫。酗酒、吸烟,根本无法使痛苦愧疚的露丝获得解脱;她几次自杀,又几次被人发觉而获救。1947年7月20日,露丝死于匹兹堡一家旅店的浴缸内,终年46岁。谁也说不清,她的死,是不是对愧疚之情的一种解脱。
1938—1945年,是中国艰苦抗战的8年。先后有十余只大熊猫被当作“熊猫川军”,通过日军封锁,送往美国、英国。它们之中,有宋美龄赠送给美国援华协会的“潘达”和“潘弟”;也有被誉为“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的大熊猫“明”。因为,在德军军机对伦敦狂轰滥炸之时,“明”毫不理睬,照样大吃大喝,呼呼大睡。它成为美军宣传片中令人喜爱的宠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曾将23只大熊猫作为国礼先后赠送给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西德 9 个国家,目前仅存2只后代生活在墨西哥城。
自1985年起,我国政府根据大熊猫资源情况和CITES公约精神,停止对外赠送大熊猫(包括交换),而改由合作研究的形式对外提供大熊猫。截至2018年12月,我国与日本、美国、奥地利、泰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比利时、马来西亚、韩国、荷兰、德国、印尼、芬兰共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旅居海外的大熊猫及其幼崽共56只。大熊猫的到来受到国外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成为了中外人民友谊的使者和桥梁,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动植物保护领域的合作。
它们比前辈“苏琳”更幸运的是,人们更懂得如何科学地爱熊猫,让它们在人工圈养环境下生活得幸福、快乐 ;它们比前辈“明”更得宠爱, 因为它们不仅是“最爱”,更是一面旗帜。
世界自然基金会徽标
1961年,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WWF)宣告成立,并一致通过将斯科特爵士设计的大熊猫图案作为 WWF 的会旗和会徽。从此,有两面旗帜插遍全球:一面是管理人类社会事务的联合国旗;一面是保护所有野生动植物的熊猫之旗。
热爱大熊猫的原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大熊猫文化笔记》作者孙前曾坚持请外籍朋友帮助寻找大熊猫的“身份证”——戴维的报告以及米勒·爱德华兹的鉴定书。经数人数次寻找未果。2006年7月,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最早向中国建议“申遗”并推动此项工作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德国博士柯高浩和英国博士柯文夫妇。孙前便委托柯氏夫妇寻找大熊猫的“身份证”。
2009年2月,柯氏夫妇从浩若烟海的巴黎自然博物馆资料库中,终于找到尘封140年的戴维的报告和米勒·爱德华兹馆长的鉴定书。他们欣喜若狂地给中科院动物所的朋友何芬奇发电子邮件,并表示将亲自将两份资料的复印件送到中国。2月26日,柯氏夫妇在孙前、何芬奇、笔者以及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官员孙雅俊陪同下,在邛崃天主堂拜访了97 岁的神父易洪光。老人步履稳健,口齿清楚。他曾于1944 -1949年间任邓池沟教堂神父。谈到在邓池沟的6年,他说从来没有见到过野生大熊猫。这说明戴维当年的发现非常不易。
当年戴维从成都到宝兴走了6天,如今从成都绕道邛崃到宝兴只要4个小时的车程。
2月27日上午9时,天上飞着小雪,在大山深处的邓池沟教堂,举行了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捐赠珍贵熊猫模式标本资料仪式。除当地政府官员,还有上百名当地乡民参加仪式。柯文博士代表巴黎自然博物馆将两份珍贵资料送给了宝兴县。何芬奇教授感叹道:“戴维绝对想不到,他的惊世发现会引发席卷全球一百多年的‘熊猫热’。”
孙前说,当年红衣大主教罗杰·艾切卡雷来到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正遇上抢救一只从野外抬回来的疾病缠身的熊猫。红衣大主教立即跪下来,为这只生病的熊猫祈祷,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这使笔者想起 WWF 的宣言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所关心的自然历史的宝贵遗产。
如同大海涨潮,850万人同时登陆一个网站;如同花中选花,6万人报名,选出60强 ;在扣人心弦的竞争中,60强中选出12强 ;最后激烈地PK,12强中选出6强。
这就是2010年8月16日,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启动的全球招募熊猫守护使活动。从那次活动,让笔者估计到,大熊猫拥有上亿粉丝!
2005年7月9日,华盛顿动物园的“美香” 生下“泰山”,立即成为大众的宠儿。当它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的消息在网上公布后,1.3 万张参观票在两小时内被抢订一空,以至于服务器都崩溃了。以后,“泰山”成为超级明星,它第一次跟妈妈学爬树,一举成功;第一次打雪仗,跟妈妈滚成一个圆球;第一个盛大的生日,吃上了苹果胡萝卜竹子冰蛋糕 ;第一次与饲养员约翰·吉本“开玩笑”, 造成吉本轻伤……“泰山”的一举一动,皆成新闻。极具人气的“泰山”,如今住在都江堰的“熊猫乐园”,与许多“海归”熊猫在一起。而不时有美国的粉丝来看望它,也许那一声声熟悉的英语问候,会让它想起华盛顿动物园的美好日子。
2007年10月28日,在日本出生的双胞胎“隆 浜”和“秋浜”回到中国。清晨离开时,风雨大作, 粉丝们追车呼喊着它们的名字,泪如雨下,哭声一片,场面十分感人。甚至还有十名铁杆粉丝, 跟着它们一起飞往成都,一直看到它们入住新居, 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热爱熊猫的日本民众,各有自己确认的“最爱”,定期到动物园来探视,一直要守望好几年。2016年11月9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来了14位加拿大老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也有86岁,他们是世界上最老的“熊猫粉丝”。原来,成都有个华西坝,是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教会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所在地。外国人的子女就读于华西坝的加拿大学校 (CS)。由于抗战期间运往美、英动物园的熊猫,都是从灌县(今都江堰市)、汶川捕捉到的,从野外生活到人工圈养,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先后有15只熊猫来到华西坝,乐坏了CS的孩子们,他们与熊猫亲密接触,有的还留下合影相片,成为一生的珍贵记忆。
CS 孩子黄玛丽、安迪、陈大卫与大熊猫在一起(谭楷 供图)
如今,他们回到童年时代,看到分别了七、八十年的熊猫,不禁热泪盈眶,唏嘘不止。
有关熊猫粉丝的故事,永远收集不尽,讲不完。所有故事的源头,都来自阿尔芒·戴维。2014年,是戴维科学发现大熊猫145周年,又是中法建交50周年。3月17日,雅安电业局职工、64岁的中国骑友“骨灰级教父”罗维孝,独自从邓池沟教堂出发,目的地是法国西部的埃斯佩莱特市——戴维的故乡。此行要骑车横穿亚欧大陆8个国家,总行程1.5 万公里…… 在邓池沟,三位神父同时为他祈祷,法国驻成都总领事还专程为他送行。算时间,不管天气如何,他每天必须骑行100公里以上。一路上,自行车换了5 次内胎3次外胎,暴露于烈日下的肌肤,活生生晒脱三层皮,伸出胳臂来,老皮新肉,层次分明。罗维孝的举动惊动了法兰西。最后的行程,法国电视三台随他的骑行路线跟踪拍摄,报纸上纷纷赞扬 “大熊猫文化骑士”罗维孝的壮举。
宝兴县邓池沟戴维雕像
7月10日,三次率领“戴维之友”代表团访问过宝兴县的埃斯佩莱特市前市长戴海杜,终于在大路口迎来了罗维孝。他们紧紧相拥,忍不住热泪滚滚。戴海杜先生陪同罗维孝来到戴维神父的故居,那是一栋有着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他们放轻脚步上楼,一直走到窗前,街道上的民众和游人向罗维孝大声欢呼,当地合唱团立刻唱起巴斯克民间欢迎贵宾的民歌。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小城,沸腾了。罗维孝将一面盖满邮戳的地图,赠给巴黎自然博物馆时,曾对记者说 :“大熊猫,不仅把中国与法国联系在一起,也让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我追寻先贤足迹,回访戴维故里,是来感谢阿尔芒·戴维把大熊猫介绍给了世界。”
对于中国而言,保护大熊猫最大的成果就是唤醒了亿万人民的生态觉悟,进而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世界而言,大熊猫是和平友谊的旗帜,鸽子花、报春花、大杜鹃花是美的象征。有了这些动物和植物,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为此,我们怎能不深深地感谢阿尔芒 · 戴维。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总第222期)
作者简介:谭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科幻世界杂志社原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英文《大熊猫》杂志执行主编,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专家,嘉润集团公司文化委员会委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