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跟我说,他的一个同事也在练书法,托他问问我,学书法有没有什么窍门,他自己临写有段时间了,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我告诉他,书法按说没有窍门,就是多观察,多总结,多临习。后来,朋友的同事加了我的微
一位朋友跟我说,他的一个同事也在练书法,托他问问我,学书法有没有什么窍门,他自己临写有段时间了,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我告诉他,书法按说没有窍门,就是多观察,多总结,多临习。后来,朋友的同事加了我的微信,才知道,他写硬笔,只为了字迹好看一些。临的庞中华,确切一些说是摹的庞中华,看样子对临写一窍不通,难怪摹写了那么多也不见效果。
欧阳询 行书 千字文局部
写字,临谁的帖无所谓,能入众人的眼就好。对于这位朋友的同事来说,也许正确的临习方法就是诀窍。我跟他说了说要领,他自己写了几天,告诉我,好像开了窍,写得有点意思了。所以我就忽然想起,这些东西可能对一些人还能有点儿用。
书法从蔡邕开始,历朝历代的书论,大多旁征博引,比况奇巧。象“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等让人难以理解。于是书法也就更让人一头雾水,摸不清头脑。清人朱和羹总结了学书的经验,方法无非是用笔和结体。
熹平石经 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用笔的千古不易,自然是指用对了毛笔不同于其他书写工具的特性。赵孟頫也说过,“得古人真迹数行,悉心研摩,便可名世。”这自然是说的古帖中千古不易的用笔。结体也需要用功,但因为结字因时而易,可随时代审美变化。也就说明了结体的重要性,要传承就要掌握用笔,得笔者才算入门。结字上却是可以别出心裁,用以得到不同寻常的直观特征。
对于结体,古人也是很重视的。欧阳询就有《结字三十六法》,张怀瓘也有《论用笔十法》都是讲的结体。这么重要的书写方法,我们临写时往往会觉得用不到。
赵孟頫临兰亭集序及十三跋 局部
当然用不到了,这些都是创作时用的,临帖只是照着原来的样子写,所以就感觉都是现成的,没有必要用,照样能临出好看字。临帖是临得不错了,创作的时候却差强人意,这便是死临帖的后果。
就算不知道欧阳询的《三十六法》,也不知道张怀瓘的《用笔十法》,用这种方法,照样能得出结字的规矩。这种方法不但学书法可以用,学写字也可以用,因为它就在字里面。
这种方法说来也简单,只要用心定能有所收获。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局部
首先,最好不要用米字格或者田字格的纸来临帖。用米字格或者田字格临帖时,心思往往会放在格子上。起笔收笔,都要以格子里的哪条线为准。从哪条线起笔,到哪条线结束,与哪条线平行,与哪条线成多少度夹角,这样就造成离开格子写不好字的现象。
我们要把自己的眼睛训练成标尺,每一笔都以上一笔为准。下一笔起笔时,在这一笔的什么位置,与这一笔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要写这么长,或者这么短。一笔一笔写下来,日久天长自然会形成以现代思维为主导的,同古人结字方法相近的独家秘方。
九成宫里的“成”字
就拿《九成宫》里的成字来说吧,第一笔竖撇,并没什么稀奇,接下来的横画向右上倾斜,成仰势。接下来的横折勾,横同第一横平行,也是仰势,但是只有上一横的三分之二的长度。折回来近似于与左撇平行。这些除了向右上方扛肩为险,也并没有其他险势。因为向右上方取势了,所以要用戈钩给拽住,才不至于侧翻、倾倒,所以才会极力向右下走。但是这样就使这个字的重心升高了,整个字就会不稳,这就又造成险势。不过戈钩的高起笔,高出来的部分几乎同第一横相当,又把整个字的中心压了下来。
王羲之 平安、奉橘三帖
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字,每一个都按照这种方法,寻找点画之间的关系。再用这种关系验证一下自己的分析总结是否正确,这个字才算临写完成。
学习书法当然要用结字法,这样分析自己临写的字,就算不知道古人总结的结字法,也可以把字写好。并且这种方法硬笔软笔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