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一)

如果病人是表寒,就是说表面是伤寒证,本来该用麻黄汤,结果因为病人有便秘,开了攻下的药以后,造成下利不止,有的时候并不是医生攻下的时候造成的下利不止,有时候病人刚好是麻黄汤证,结果病人吃了坏的食物,造成了拉肚子,这个时候病人刚好又是表证,表邪就下陷了。

表热,表寒,下陷,寒热并下,后面还会有结胸,大小陷胸汤,这些在后面的伤寒论中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例如像心下痞,后面都介绍了五种泻心汤。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很喜欢喝酒的人,不可以用桂枝汤,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渴酒的人,他的胃本身被酒精伤害了,当你再用桂枝汤,那么就会加重对胃的伤害,病人会感觉到胃很不舒服,在黄帝内经里面,有一个处方,苍术,泽泻,大家都知道苍术袪湿,泽泻利水,这两味药一用,把湿和水都利掉了,酒就排出来了,所以,苍术和泽泻和并在一起使用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解酒方。

那么会有人问,那么能不能把桂枝汤里加上苍术和泽泻呢?当然是不可以,因为经常喝酒的人,他的胃本身就被酒精伤害了,所以呢,喜欢喝酒的人最好不要使用桂枝,一喝桂枝汤会吐出来。

一喝桂枝汤就会吐的病人,一定是酒客病或是有胃癌、胃里长了肿瘤或者胃溃疡的病人,只要喝桂枝汤会吐的人,他的胃一定有问题。

酒客不能开桂枝汤,可以开葛芩连汤,黄芩、黄连化湿热,酒量的大小,可看舌苔,如果舌苔浊腻,乌乌浊浊的,又黄又厚,这种不用桂枝汤。正常的舌头的颜色是粉红色,很亮,很新鲜的感觉,舌头上一层薄薄的白苔,舌苔薄白就是胃消化能力比较强的。

我们知道,桂枝汤是伤寒论里调和阴阳的第一方,所以,伤寒论中大部分的方剂都是以桂枝汤做加减,平常桂枝汤可做补药,张仲景认为药就是药,所以张仲景的处方,大多开的是“药”。

因为人的“阴阳”是平衡的,“阴”不足的时候,不用滋“阴”要壮“阳”,这里的壮阳不是说男人阳痿壮阳的那个意思,这里的“阳”就是人体广义的“阳”,只要把阳一壮起来,“阴”就会自己回头。

“阳”不足的时候,也是要壮“阳”的。所以张仲景都是在“阳”上面进行治疗,不管病 在哪里,开的大多是阳药,没有专门滋阴的药。

病人有太阳中风,只要有流汗,怕风,风一吹就难过,特别是小孩子感冒,一摸有流汗,这就是桂枝汤证。如果证在肌内里,就会有汗,如果病证在皮肤表面,被寒束到表面了,这个时候,是不会出汗的,这就是寒证。

如果病人摸他的脉是浮紧,所谓“浮”就是表,“紧”就是寒,有“寒”就会“凝”,有“凝”就会产生“痛”,所以,现在有很多的女孩子痛经都是因为“寒”,平常不注意,吃了很多寒凉的江西所造成的。

脉分上、中、下。

上→就是皮肤表面,也就是体表,中→就是皮肤与肌肉之间,下→就是肌肉与骨头之间。

把脉的时候,如果是按到骨边了,才感觉到有脉的跳动,就是沉脉,如果按到骨边,发现脉很紧,这就是沉紧脉。沉就是里,紧是寒,那么沉紧就是里寒。

反过来,如果我们轻轻的碰到皮肤,就感觉到脉的跳动,这就是浮脉,不但浮,而且还紧,对么这个人的脉就叫浮紧脉,“浮”在表,“紧”是寒,这样我们就说是表寒,不是表风。

那么什么是表风?因为表,会有汗,且脉浮缓。表寒,发热,但是汗发不出来, 病人感觉冷,寒都在表,这是“伤寒”,伤寒就应该用麻黄汤,如果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肌的,让血液循环加速,桂枝的力量达不到皮肤表面,力量只能达到肌肉,结果血只到达肌肉,不但汗不能发出来,,病人还会更烦躁。因为桂枝把血都推到四肢上去了,胸中的血液减少,病人会觉得胸闷甚至会有气喘。

(0)

相关推荐

  • 132-135(太阳篇下)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  132.太阳病误吐伤中胃冷的变证 <上篇>.<中篇>呢,基本上,原则是发表,然后再攻里,还有发表尽量要用药,不要用其他的方式哈.不要自己去想出来. ...

  • 76-78(太阳篇中)

    76.茯苓四逆汤 大家看,七十四条,如果是发汗,发汗,若下,我们用正常的经方的处理这个病人,比如伤寒.中风,都没有关系,汗.下,病都没有解,病人出现烦躁的时候,四逆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处方了.哈.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一)

    桂枝二麻黄一汤原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劈,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