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文力排众议收郭德纲为徒,那么,相声演员为什么非要拜师呢?

近期,相声演员杨议在侯耀文追思会上的一段视频,再次翻红。在会上,杨议慷慨陈词,痛斥相声界养尊处优的年轻一辈。 “拜师进了相声门以后,什么都不会。就顶个辈儿,到是有个名分,家谱上都有了你。你会什么?辈分排的都挺清楚,你的活在哪呢?新活你创作了多少,老活你又会多少?”

杨议的发言,振聋发聩。这些人对于相声这门艺术,却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既然没有那么爱相声,为什么非要拜师呢?相声界真的这么看重拜师吗?

说起相声界的拜师,我们都会想起郭德纲拜师侯耀文。当年曾经指点过郭德纲的范振钰先生,亲口对自己的徒弟说,郭德纲流落北京,没个师承,人们都欺负他。好在是侯耀文,慧眼识珠,力排众议,把郭德纲收在自己的门下。从此,给了郭德纲一个正统的出身,一个坚实的平台。

其实,相声界最著名的拜师,要算是李文华拜马三立为师。作为捧哏大家,李文华早就想拜在马三立门下,马三立也对这位踏实诚恳的后辈赞赏有加。可直到马老去世,也没有正式举办过拜师仪式。其中缘由,我们以后再讨论。后来,还是马志明作证,证明马三立曾经首肯李文华作为自己的入室弟子,从而,使李文华正式进入相声圈内。李文华拜马三立这一几十年的夙愿,终于在其有生之年得以实现。

那么,相声这么注重师门,没有师承就难以生存,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说说,你听听,在想当初……

清末到解放前这个从相声发起到成熟这时间段,民生凋敝,社会动荡。能有时间听相声的人,本来就有限。就是来听相声的观众,兜里也没有多少闲钱。“刮风减半,下雨全完”,相声演员的日子确实难过。所以,演员们自发地形成一个圈子,为了温饱,相互之间也只能照顾圈内的同行。这“平地抠饼,对面拿贼”的技艺,对于一个相声演员来讲,那是全家人的饭碗,当然不能外传,只能传给自己的门人。师徒之间,通过摆知仪式,确立严格的师承关系,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在当时,也保证了相声艺术的发展。

解放以后,所有演员都成了各艺术院团的员工。国家开工资,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弱化了许多。关于师承方面的问题,就没有那么较真了。甚至还出现了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三大高手调教马季一个学员的情况。最后马季还是归于侯宝林门下,但也并没有摆知。多年以后,侯耀华公开否认郝爱民是侯宝林弟子。原因就是当时没有按照传统摆知,但鉴于当时的情形,摆知仪式已经很少举行。所以单独说没有摆知就不算入室弟子,这显然是吹毛求疵。

改革开放以后,相声界的师承,逐渐显露出了重要性。电视相声兴起,让长于现场表演的演员,有了一个红遍全国的平台。但是,这种名利双收资源显然十分稀缺。所以,如果有机会,相声名家更愿意提携一下自己的弟子。比如马季在《五官争功》中,就用了门下的赵炎,刘伟和冯巩。

而郭德纲的出现,对于当时的相声界无异于石破天惊,让众多体制内的相声演员,感到了危机。于是,他的师出无门就成了阿喀琉斯之踵。各种刁难纷至沓来。所幸是于谦引导侯耀文来听相声,才成全了这对相见恨晚的师徒。郭德纲在拜师后的第二年,开始走红。

由此可见,相声界的拜师,远非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拜师不仅是学习相声技艺,学习为人处世的方式,更是进入相声圈子的必经之路。当然,师父的人脉资源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呼风唤雨大咖,可以广纳门徒。与世无争的艺术家,往往门可罗雀。

不过,关于拜师的事,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相声名家,杨议。作为一个标准的海清,杨议在相声方面下的功夫,却要高于许多名门高徒。父亲的指点,自己的揣摩,相声窝子的熏陶,使他迅速走红。这也得益于他身在天津,远离帝都名利场。津门听众难伺候,但只要你的活好,立马也能把你捧上天。杨议以海清身份,能获得全国相声大赛一等奖,他的创作和表演,在当时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选手。他敢于痛批相声界的歪风邪气,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自己是海清,无牵无挂,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针砭时弊,不徇私情。

有人拜师为成名,也有人成名以后再拜师。

天津有一位证书,快板,山东快书和相声四门抱的奇人,他就是金文声。郭德纲早年就向金文声学习评书艺术。老先生喜欢郭德纲对艺术的执着,郭德纲也敬佩老先生的艺术成就。这二人还有个共同的特点,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郭德纲正式拜老先生为评书门师父,是在自己成名后,才和于谦、高峰、李菁一起拜师。另外,他在评书门里还有一个师兄,就是著名媒体人,老梁——梁宏达。

郭德纲成名后再拜师父,给自己增加了一份尽孝的义务。这是对老艺术家的尊敬,也是对老先生当年授艺的感恩。

郭德纲的徒弟阎鹤翔曾说,郭德纲在德云社收了这些人为徒,是给了大批象他这样,喜欢传统艺术,却又拜师无门的人,一个学习、表演的机会。

看来,相声界的拜师,里面的内涵太多,确实是很不简单,您说是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