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论加减复脉汤(一)

《温病条辨》一书中的加减复脉汤是针对温热病或因迁延日久、或因误治,或体质素虚复感温病,邪热伤津耗液,最后深入肝肾,消灼精血,导致真阴耗损,甚则枯涸欲竭症候的代表方剂,体现了温热病的治疗过程中,能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原则,以甘润存阴法复脉中之阴。故药用炙甘草六钱、生白芍六钱、干地黄六钱、麦冬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以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一两,地黄八钱、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加减复脉汤系由《伤寒论》中复脉汤化裁而来。但治温治寒迥然不同。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区分伤寒与温病来裁定如何应用复脉与加减复脉汤,这是很重要的。

吴鞠通先生在仲景复脉汤之前,冠以加减二字,仍用复脉之名,是便于后学对脉结代之象究属伤寒或温热只因,能予明晰。不仅伤寒阳之不足会出现脉象结代,而温热病阴之不足也能出现。但其二者的病因是根本不同的。

《伤寒论》原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即复脉汤)主之。其证乃因寒邪损伤心阳,心阳不振,心气亏损,而致心中悸动不安。心主血脉,心阳虚则脉中阳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脉象结代。复脉汤中用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大枣,以益心气,通心阳,虽用生地、麦冬、阿阿胶、麻仁滋阴养血,乃是配合益气通阳之药养血复脉。伤寒脉结代系因气虚、阳虚所致,故复脉汤重在复脉中之阳。

柯韵伯曾云:“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痛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结代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因,开后学滋阴之路。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太寒,非发陈藩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枣仁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寒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故吴鞠通先生也曾指出,按柯韵伯谓旧传麻仁者误,当系枣仁。彼以“心悸动”三字中看出传写之误,故从麻仁等语。其实古人用复脉汤,不仅治伤寒脉结代,如《千金翼》用以治虚劳,《外台》用以治肺萎等。但复脉汤仍为复阳之剂。

吴鞠通先生在仲景复脉汤原方基础上,去人参、生姜、桂枝、大枣,加白芍治疗温热病之脉虚大或迟缓结代,乃阴亏血涩使然。用加减复脉汤,重在复脉中之阴,而不可再用阳药以伤阴。方中炙甘草配白芍,即酸肝化阴以滋养阴液;生地、麦冬、阿胶滋阴补血;麻仁甘能益气、润能去燥。白芍、生地、麦冬皆寒凉之品,阿胶、麻仁、炙甘草均属平性之物,诸药配伍法属甘润存津、功专救阴,可清虚热。惟其药性滋润,必真阴耗损,热由虚生者方可用之。往往温热病后期,要使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者,此非莫救。

通过学习《温病条辨》中的加减复脉汤并经验证于临床,谨综述于后。

(未完待续)

孔祥琦,已故著名医家。幼年随父孔伯华先生临诊,精悉古今中医论著,文史功底深厚,涉猎广泛。生前历任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宣武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孔伯华学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孔伯华医集》,《温病条辨方歌括》等著作。

—————————————————

孔医堂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百年品牌传承,北京知名中医健康机构,旗下医馆汇聚近两百名老中医及传人、京城知名中医坐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