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蒙古军队围城,孤立的襄阳为何能坚守6年?主要有3个原因

正文开始前,笔者先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组时间表。南宋与蒙古(元朝)之间的灭国战争,自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开始,直至宋少帝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结束,一共持续了45年之久。而在这45年里,仅襄阳一城(还有樊城,一般与襄阳算在一起)的争夺,就断断续续地进行了38年。其中时间最长的一场,就是自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开始至咸淳九年(公元1273)结束的这一场围困战。

通过上文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襄阳前前后后共与蒙古军队战斗了38年之久,而最长的一次就是这场持续了6年的血战(也是最后一次)。那么问题就来了,从历史时间表上看,自咸淳五年开始,蒙古的军队就已经开始大幅度入侵南宋,因而当时的襄阳就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孤城。那么,这座孤城又是怎么抵挡住二十万蒙古军队的入侵,而且还挡了6年之久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襄阳之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攻防战,自战争开始,就是蒙古进攻南宋防守,而且一直如此。当时蒙古军队除了进攻襄阳之外,还在进攻襄阳隔壁的樊城,因为这两座城池互为犄角,无论攻打哪一个都会受到另外一个的阻碍(襄阳城的护城河有两百米宽,为我国护城河之最)。

但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虽然襄阳和樊城互为犄角,但樊城本身相比襄阳而言还是差了许多,所以在襄阳之战打响后没几年,樊城就因为地理原因而率先陷落(失陷后被屠城)。但也正是因为樊城的陷落,所以导致襄阳城内的防守更加严密。同时,襄阳这座孤城的地势本身就很高,而且北面和南面东面都是被近千米宽的汉江所包围,至于西面则是连绵不绝的万山,羊牯()山、砚山等。所以,蒙古军队要想强攻,必然得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伤亡代价。

二,南宋的提前准备比较充足

襄阳与樊城在之前的战争中已经失陷过两次,所以在第三次被夺回后,南宋的很多有识之士为其量身打造了众多防守战术(襄樊失陷,则南宋必亡)。这些防守战术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襄阳的城墙三面靠山,而靠外的那一侧只有9里长。同样,樊城做得还不如襄阳,因为它的城墙长度只有4里半。如此短小的城墙就为守军的防守做好了铺垫,因为不用担心城墙过长而不能全面防守。

此外,襄阳与樊城还在战争开始前临时建造了一万多间驻屯营房,这些营房除了平时可以居住外,必要时刻还可以拆卸下来作为防守道具。而且,襄阳与樊城还临时搬迁来了超过6200户军人家属,有了这些人口和房屋的补充,两城内部的屯田政策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所以南宋并不担心蒙古对他们的包围会使其断绝粮草。

除此之外,襄阳和樊城因为中间隔了一条汉江,所以守城人员就在两城中间,从空中架设了一条木桥。有了这座木桥,两城不仅能互相增援还能互相帮助。这里笔者还依稀记得一个趣闻,那就是襄阳城因为在加固的时候考虑到了汉水的涨潮问题,所以在汉水西面专门开设了一道小门,而有了这道小门,南宋就可以从这个方向,通过每次的涨潮来为城内输送粮草和军械等物品。

三,蒙古军队没有打算强攻到底

在这次襄阳之战打响的最初阶段,蒙古是计划一鼓作气直接拿下,但后来因为襄阳与樊城的防守实在太过坚固。因而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他们决定改强攻为困守。蒙古军队在襄阳与樊城的四周建立了无数的堡垒,而且在南宋的主要增援方向甚至还建造了数座小的城池,这样既可以对外阻挡增援,还可以对内阻挡突围。此外,为了将困守的目标最大化,所以蒙古准备直接在襄阳的护城河边上铸造城防。

但因为襄阳城内也有投石机等物品,因而为了隐瞒襄阳与樊城的守将,所以南宋降将刘整以双方在城外建设榷场(贸易基地)为由,诱骗了当时的最高守将吕文德。在榷场建造完毕后,蒙古军队一夜之间就在护城河的边上建造了数座简易石堡。而后凭借这些石堡的防守又临时修建了许多新的军事堡垒,并由此彻底堵住了南宋军队增援和突围的可能。

这里需要提到,在当时的蒙古人看来,襄阳迟早都要被攻下,而且他们已经绕过襄阳从其他地方展开进攻了。所以这会儿之所以还在包围襄阳和樊城,目的只是为了防止他们突围而已。

最后,关于20万蒙古军队围城,而孤立的襄阳为何能坚守6年之久的这个问题,笔者觉得以上提到的这三个原因很重要。他们分别是襄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宋的提前准备比较完善;蒙古的军队没有打算强攻。

参考资料:《元史》《宋史》《襄阳地理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