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南海桑园围,世界级遗产!
佛山桑园围
位置:地跨南海、顺德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
面积:全长68.85公里,围内面积133.75平方公里,捍卫良田1500公顷
功能:灌溉、防洪、水运等
桑园围灌排工程遗产包括:堤围、河涌水系、湖塘、闸窦控制工程、水利碑刻、水利历史文献等
佛山桑园围兴起于宋朝。在清中期,已经形成地跨南海、顺德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其依山岗而建,西堤起于西樵山飞鹅翼,全长68.85公里,围内面积133.75平方公里,捍卫良田1500公顷,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大型堤围。
桑园围历史悠久,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仍在发挥灌溉、防洪、水运等综合效益。历史格局和文化肌理保存基本完好,尤其是具有历史价值的骨干水道,围基砌石构筑物、闸窦和水则等工程设施,以及用于祭祀的社稷坛等水利遗产得以留存。
桑园围灌排工程遗产逐个睇
堤围,环绕桑园围的基围及引水、排水口门格局基本保留,其中1公里长的吉赞横基古堤保存完好,仍发挥着防御西江、北江洪水作用。
围内纵横的河涌水系,灌排两用,同时起到调配堤围内外水资源兼水运作用。
围内分布众多的湖塘,作为调蓄工程运用。
堤围及河涌水系上众多的闸窦控制工程,发挥挡潮、排涝、节制、供水、通航等功能,部分尚在发挥功能作用。
围内除水稻等传统种植业之外,历史悠久的桑基鱼塘生产模式也延续至今,“桑园围”的名称也得自于此。
丰富的水利碑刻、水利历史文献以及龙王庙或水神庙、古村落、古桥、古树等。如《桑园围志》、《桑园围续志》等水利历史文献全面地保留了桑园围水权、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章。分布在桑园围各险工段龙王庙或水神庙,与民俗崇拜祭祀融为一体传承至今。围内一些代表性的古村落如烟桥、松塘等保存完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由此可见,桑园围的修建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重要历史见证,围内桑基鱼塘循环农业模式,还为南海的农业和丝织业发展保驾护航,孕育了璀璨的岭南文化,对现代经济、文化、农业发展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桑园围的灌排工程体系包括围堤、河涌水系、窦闸控制工程等,主要抵御西、北两江洪水及涌潮洪水的双重威胁。
围内的河涌水系纵横,构成完善的灌排渠系及水运网络,主要负责围内灌溉输水和排涝。据不完全统计,围内具有历史信息的河涌水系共有57条,总长281.21km。其中主干河涌14条,总长度75.91km。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如九江大涌、九曲涌等。
桑园围的控制工程称作“窦”,是能够控制引水、排水及通航的水闸。初步统计,桑园围内有各类古闸窦63处,其中南海区共有21座,西樵镇吉水窦、九江镇下北石塘闸被评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江镇龙涌闸、下东双涌口窦闸被评为“南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桑园围工程历史底蕴深厚,围内也孕育了丰富的岭南文化。228米宽的瀑布,青山环抱……桑园围内的这片胜景,有一个充满东方禅意的名字——听音湖。西樵听音湖片区是南粤名山西樵山下的岭南文旅RBD核心区域,湖光山色,山水交融。
作为西樵山下大型武术文化综合体,飞鸿馆现已对外开放,展馆的展示空间分为“南武堂”、“龙狮会”以及配套的“功夫剧场”三大部分,旨在打造岭南最好的体验式武术博物馆。飞鸿馆的启用进一步强化了西樵镇黄飞鸿武术文化影响力,也大大丰富了南海文旅发展的业态。
南海发布微信编辑部
视频:温爱霞、吴碧霞、韩帼、陈帼伟、邓颖晖、黄惠信、张家欣、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