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埭古桥五座半 各有千秋颜值高
俗话说“江南十八镇就有新埭一个镇,东乡十八镇不及新埭一个镇”。可见,历史上新埭镇名气不小。
据说,新埭古镇明清以来“有名有姓”的古石桥曾有如下十座:
1,东太平桥(俗称东栅桥,文革时称东风桥) ;
2,青云桥 (俗称南栅桥) ;
3,鸿义桥 (俗称西栅桥);
4,北太平桥(俗称北栅桥) ;
5,永埠桥(俗称高桥) ;
6,万寿桥(俗称虹桥);
7,启元桥 (俗称蔡家桥);
8,万福桥(俗称卢家桥);
9,源会桥(俗称包家桥);
10,寿带桥(俗称砖桥)。
然而,当地报道的一段文字却告诉我们:“......可惜经过了百年的风雨洗礼,新埭镇清朝时期建造、重建的幸存古桥目前只有四座了,即青云桥、太平桥、东栅桥、寿带桥......”。
此番来到新埭镇,经过寻访,除了看到上面提到的“青云桥、太平桥、东栅桥、寿带桥”这四座幸存的古桥,还额外看到包家桥(源会桥),以及另外不知名的半座桥。其中,包家桥虽已大为改观,面目全非,仅存桥堍部分石栏杆,但此桥毕竟还在使用;而那半座石桥,尽管已毫无使用价值,却仍保留至今,倒也难能可贵。
在新埭镇幸存的这五座半古桥中,青云桥与太平桥无疑是其中最有看头的两座古桥。青云桥亦
称南栅桥,不仅是其中唯一的三孔石拱桥, 而且其一侧石桥阶梯均已风化开裂,斑剥之严重程度前所未见 , 历史沧桑似历历在目, 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太平桥又名北栅桥,虽仅为単孔石拱桥,却唯其石拱劵高大而显气势非凡,不同一般。太平桥东侧还建有石凉亭一座,名为北栅亭。
青云桥俗称南栅桥,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68年左右),是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三孔石拱桥,跨度不小。桥长34.6米,宽3.4米,中孔净跨8.1米,拱高4.8米;两边孔净跨4.8米,拱高2.4米。东西两侧各有台阶34级;太平桥俗称北栅桥,与相仿亦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70年前后)。故桥长29.7米,宽4米。拱跨9米,拱高4.45米,东西两侧各有台阶29级。由于青云桥、太平桥均建于乾隆年间,又于1998年2月同时被平湖市政府立为县级单位,故被当地人称之为“姐妹桥”。
北太平桥(北栅桥),与青云桥相仿亦建于乾隆年间。桥长29.3米,宽4米。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该桥已成为一座旱桥。北太平桥原名北栅桥,故石凉亭为北栅亭。
东太平桥(俗称东栅桥,文革期间被称作东风桥),目前还在,系单孔平缓石拱桥。不过看得出来,石桥底座显然经过翻修, 桥帮栏杆看上去有点陈旧,但绝非原物,似也是解放后作品。
寿带桥(俗称砖桥)系单跨石梁桥,明隆庆间沈懋孝捐资重建寿带桥,清乾隆四十四(1779)改建。全长16.8米,高3.8米,桥面宽2.8米。桥面由5条6米长的天岗石铺就,两侧各有14级台阶,桥沿为条石栏杆及方形望柱两对(缺一只),桥洞两壁分别由6块长条石贴面并兼作桥柱。双侧桥座有楹联两幅,南联为:左跨龙池张凤翼,右提虬笔占鳌头;北联为:一溪澄澈彩虹浴,两径参差翠带浮。
包家桥原名源会桥,当年正处于新埭老街的中心位置,热闹非凡。现在的包家桥,则除了桥板部分,能看见的就祗有该桥的石栏了。
至于那半座石桥,尽管问了周围的不少人,却始终无人知晓该桥名称。据私下判断,此也许就是当年那名闻遐迩的“高桥”——永埠桥。还望知情人指点。目前,虽然已毫无使用价值,但却仍保留至今,实在难能可贵。
一,青云桥(南栅桥):
青云桥亦称南栅桥,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68-1770年间),是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三孔石拱桥,跨度不小。桥长34.6米,宽3.4米,中孔净跨8.1米,拱高4.8米;两边孔净跨4.8米,拱高2.4米。
其一侧石桥阶梯均已风化开裂,斑剥之严重程度前所未见 , 历史沧桑似历历在目, 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见吾来此看桥,在一旁玩耍的孩童马上热情地替吾将凉晒在桥碑上的被子挪开,让我拍摄照片。而且还落落大方地留下自己的PS。
二,太平桥(北栅桥):
北太平桥与青云桥相仿亦建于乾隆年间。桥长29.3米,宽4米。
三,东栅桥(东太平桥、东风桥):
东太平桥(俗称东栅桥,文革期间被称作东风桥),目前还在,系单孔平缓石拱桥。不过看得出来,石桥底座显然经过翻修, 桥帮栏杆看上去有点陈旧,但绝非原物,似也是解放后作品。
四,寿带桥(俗称砖桥):
寿带桥(俗称砖桥)系单跨石梁桥,明隆庆年间沈懋孝捐资重建寿带桥,清乾隆四十四(1779)改建。全长16.8米,高3.8米,桥面宽2.8米。桥面由5条6米长的天岗石铺就,两侧各有14级台阶,桥沿为条石栏杆及方形望柱两对(缺一只),桥洞两壁分别由6块长条石贴面并兼作桥柱。双侧桥座有楹联两幅,南联为:左跨龙池张凤翼,右提虬笔占鳌头;北联为:一溪澄澈彩虹浴,两径参差翠带浮。
五,包家桥(源会桥):
包家桥原名源会桥,当年正处于新埭老街的中心位置,热闹非凡。现在的包家桥,则除了桥板部分,能看见的就祗有这桥石栏了。不过,包家桥虽已大为改观,面目全非,仅存桥堍部分石栏杆,但毕竟此桥还在正常使用。
六,“无名无姓”半座桥:
至于那半座石桥,尽管问了周围的不少人,却始终无人知晓该桥名称。据私下判断,此也许就是当年那名闻遐迩的“高桥”——永埠桥。还望知情人指点。目前,虽然已毫无使用价值,但却仍保留至今,实在难能可贵。
吾的请求果然有了回报。本人马蜂窝的博友